向曉空
實驗材料
一大塊硬紙板、毛巾和浴巾、橡膠手套(左手)、兩根羽毛(或小刷子)、廢報紙、小錘子、一位不明真相的小伙伴。
在橡膠手套里塞報紙和毛巾,做成一只假手。
如圖所示,讓小伙伴披一條浴巾,把雙手放在桌子上。把紙板和橡膠手套擺在他面前,紙板要剛好擋住他的視線,使他看不到左手,只能看到假手和右手。
邊和小伙伴聊天,邊用羽毛輕刷假手和他左手的同一根手指,刷的動作要保持同步,并讓小伙伴一直看著假手。
持續(xù)刷約1分鐘,等待小伙伴放松警惕。接著,拿起錘子突然砸向假手。觀察小伙伴的反應,他會不會被嚇到?
這局游戲,你撿到了狙擊步槍,準備在制高點瞄準其他玩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手機屏幕,操控游戲角色走到一棟樓的樓頂,卻不小心“手滑”了一下,角色從樓上掉了下來。在快速下墜的畫面里,你居然有一種乘坐電梯般的失重感,好像自己真的在下墜??赡忝髅髯谝巫由?!
其實,人的大腦很容易被欺騙,在一些誘導下,我們甚至會把自己的身體認錯。不信的話,就來試試下面的實驗。
和小伙伴A一前一后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請另一個小伙伴B把你的手拉到A的鼻子前。你伸手摸A的鼻子,而B摸你的鼻子,動作與你同步。你是否感覺自己的鼻子變長了?
曾有科學家找來志愿者,對他們進行橡膠手實驗。結(jié)果,在橡膠手受到攻擊時,志愿者都驚慌失措,甚至忍不住縮回了自己的真手;用儀器檢測他們大腦的活動,發(fā)現(xiàn)與疼痛相關的腦區(qū)被激活了,好像他們相信假手長在自己身上。這是怎么回事?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感知外部世界,還要感知自己的身體,這就是本體感覺。閉上眼睛,你不一定正常走路,但肯定能摸到自己的眼睛、鼻子、膝蓋等等,本體感覺就像刻在腦海里的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快速區(qū)分哪些是外部的物體,哪些屬于自己,從而避開危險。
然而,這張地圖有時也會出錯。人們的本體感覺發(fā)生漂移,把其他東西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被稱為“身體轉(zhuǎn)移錯覺”。
有科學家認為,在一些刺激下,大腦會被欺騙,使人產(chǎn)生身體轉(zhuǎn)移錯覺。
通常,我們的不同感官是統(tǒng)一的,比如你摔了一跤,你在感覺痛的同時,也能看見膝蓋上的淤青;而在橡膠手實驗中,科學家同時輕刷志愿者的真手和假手,志愿者感覺到被輕刷,看到的卻是“假手被輕刷”。于是,大腦就“自作聰明”,把觸覺、視覺信息聯(lián)系起來,認為觸覺來自假手。當科學家再次輕刷假手時,大腦已經(jīng)把假手當成身體的一部分,接著就產(chǎn)生了被觸碰的錯覺。
看起來,我們的大腦不太靠譜,但正因如此,我們有了拓展自己感官的機會。在游戲中從高處墜落時,飛逝的畫面誘導了你的大腦,大腦根據(jù)你坐電梯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失重的錯覺。
而未來,在VR(虛擬現(xiàn)實)設備的幫助下,我們或許能將身體轉(zhuǎn)移錯覺發(fā)揮到極致,體驗更豐富的感覺,像科幻電影《頭號玩家》的主人公那樣,待在狹窄的車廂內(nèi),虛擬身體卻能暢游于無限廣闊的游戲世界。
VR游戲《超熱》中,玩家通過真實的運動控制游戲角色,這會使玩家把游戲里的虛擬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在被敵人擊中虛擬頭部時,玩家真正的頭部也產(chǎn)生了麻痹感。
在一塊木板上走有什么難的——但如果木板懸在一座摩天大廈上呢?在VR頭盔的輔助下,玩家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在高空走獨木橋的緊張感,而摔下來時的失重感也非常強烈,甚至有玩家以為自己真的摔倒了,身體非常配合地飛撲,砸碎了自家的電視。
VR游戲《半衰期:艾莉克絲》中,玩家會獲得一副重力手套,其可以控制周圍的物體,將它們隔空拉到自己手中。一些玩家完全習慣了這種能力,哪怕回到現(xiàn)實中,他們也下意識地想要隔空拉取物品。
身體轉(zhuǎn)移錯覺的應用遠不止游戲領域。一些人在失去手腳后會出現(xiàn)“幻肢痛”,他們覺得缺失的肢體仍然存在,并且疼痛難忍。這時,將鏡子放在完整的手或腳旁邊,看起來就像患者另一側(cè)缺失的手或腳還存在,這種鏡像療法利用身體轉(zhuǎn)移錯覺,可以減輕幻肢痛。
在一些橡膠手實驗中,研究人員撤掉擋板,讓志愿者同時看見假手和兩只真手,但志愿者還是產(chǎn)生了身體轉(zhuǎn)移錯覺——他們相信自己有三條手臂!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安裝機械臂,獲得更強的體能,甚至能通過VR技術(shù),遠程遙控機器人,讓機器代替我們奔赴戰(zhàn)場、深海、外星球等各種各樣的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