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儀
不久前,我與一位荷蘭同事到日本出差,一路上,他見識到售票員、便利店店員、飯店服務(wù)員、出租車司機,甚至是合作客戶的頻頻鞠躬道謝或道歉,讓第一次到日本的他感到受寵若驚。
路途中,我們經(jīng)過一個道路施工的警示招牌,上面的圖案是正在鞠躬的工人,一旁的日本代理商向我們解釋說:“看到這個鞠躬的圖案,可能很多外國人認為是鞠躬說謝謝,但其實意思是道歉,為造成你的不便而說對不起?!?/p>
同事便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是在荷蘭,一般會說謝謝你的合作,甚至在招牌上寫“為了你往后的方便,我們正在進行必要的施工”,這樣說來,便換成是路人要向施工者道謝了。
隔天,我碰巧看到一張網(wǎng)絡(luò)照片,施工招牌上以荷蘭文寫著:“道路施工改道,腳踏車多騎3分鐘可以消耗22大卡的熱量。”這樣的說明格外幽默,令人不禁會心一笑。荷蘭人擅于偵測別人的需求,借此來說服別人,也很善于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好處”。
原來,只要換一個方式表達,就能讓人想到道路施工也能帶來意外的收獲。就是因為能意識到本身的價值,又善于運用說服式的溝通技巧,無須說對不起便能取得諒解,更不用刻意降低自己的地位。
吳曉摘自《生活需要幸福感》
(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