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緒珂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短板。因此,筆者歸納出了相關的助力學生批判性思維構建的策略,即:追問策略。具體包括:追問語言、追問人物。批判性思維的步驟是質(zhì)疑,求證,判斷。追問能夠點燃學生的質(zhì)疑之火,進而助力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構建。下面,筆者以高中語文部分作品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借助課堂追問,助力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構建”。
一、借助追問語言,助力批判性思維構建
作者的語言表達未必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作者的語言也可能含有深意,需要學生仔細去解讀。如果教師對修辭手法、詞語、稱呼適當進行追問,就能引起學生的質(zhì)疑,進而驅(qū)動學生結(jié)合文本進行求證,得出自己的判斷,助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一)借助追問修辭手法
課文中的某些修辭手法未必用得特別恰當,或者說還可以用得更加恰當。因此,教師可以對這些修辭手法進行追問,引導學生質(zhì)疑這些修辭手法,結(jié)合文本進行求證,最終得出自己的判斷。在質(zhì)疑、求證、判斷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以《荷塘月色》為例,學生一般認為這篇寫景抒情散文的比喻用得很恰當。筆者對此進行了追問:“作者的比喻真的用得恰當嗎?有沒有不妥?如果有不妥,請你依據(jù)文本進行闡釋。”
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回顧了比喻的要求。一個好的比喻句,除了要求本體和喻體具有相似點之外,還要求內(nèi)容健康,格調(diào)高雅。這些知識的回顧給學生搭建了思維支架。
學生經(jīng)過閱讀思考后進行了回答。
生:我覺得把出水很高的葉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有點不太恰當。雖然兩者之間都存在美麗、高挑以及舒展的特點,但是似乎格調(diào)不夠高雅。如果換成其他的格調(diào)更加高雅的事物,境界可能會更好,效果也可能會更好。
(二)借助追問詞語
課文中的某些詞語即使用得好,但也不是唯一可以用的詞語。也就是說,要達到同一個效果,不一定只能用A詞語,也可以用B詞語,甚至是C詞語、D詞語。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質(zhì)疑與思考,甚至進行改寫。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為例,學生認為“紫色”這個形容詞用得很恰當。他們認為紫色代表憂郁,就像大堰河的悲慘生活。學生還發(fā)現(xiàn)紫色象征神秘、高貴、深沉,就像大堰河的勤勞博愛。
筆者針對學生的這種認識進行了追問:“大堰河靈魂的顏色是否只能是紫色?你能用其他顏色來形容大堰河的靈魂嗎?請你依據(jù)文本進行闡釋?!?/p>
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每種顏色的特點和象征。思考大堰河的人物形象,找出顏色和人物形象的共同點。這些引導減輕了問題的難度,助力學生完成任務。
學生經(jīng)過閱讀思考后進行了回答。
生1:我認為大堰河的靈魂可以是白色。因為白色象征單純、純潔,就像單純、純潔、善良的大堰河;我覺得白色還讓人聯(lián)想到雪,給人冷清、凄涼的感覺,就像大堰河困苦的一生。
生2:我認為大堰河的靈魂可以是黑色。因為大堰河是勞動婦女,經(jīng)常工作的地方是灶邊,身上經(jīng)常沾滿炭灰;因為家庭貧窮,所以碗和桌子也是黑色的;又因為經(jīng)常出外勞動,所以她的臉龐也是泥黑色的。所以,我贊美大堰河黑色的靈魂,黑色象征她苦難勤勞的一生。
生3:我認為大堰河的靈魂可以是金黃色。因為大堰河經(jīng)常用厚大的手掌抱著我,給我溫暖,就像早晨陽光的顏色;她即使面對繁重和艱辛的勞動,依然含著笑,就像早晨的陽光一樣積極樂觀,明快亮麗;她對未來充滿積極的幻想,就像陽光一樣充滿了希望。所以我贊美大堰河金黃色的靈魂。
生4:我覺得大堰河的靈魂可以是綠色。因為綠色充滿生機,充滿希望。而大堰河也總是含著笑,對生活充滿希望,非常樂觀。所以我贊美大堰河綠色的靈魂。
(三)借助追問稱呼
稱呼蘊含著人物的情感。不同的稱呼隱含著人物不同的情感。作者的某些稱呼有可能含有深意,需要學生仔細去解讀。閱讀文學作品,要留意稱呼的變化,稱呼的變化暗示著情感的變化,不可以忽略。
以《氓》為例,學生普遍沒有看出女主人公對男子的稱呼在不斷變化。筆者針對學生的這種學情進行了追問:“女主人公對男子的稱呼在不斷變化,這個細節(jié)真的沒有深意嗎?如果暗含深意,請你依據(jù)文本進行闡釋?!?/p>
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首先要理解每個稱呼的含義。而我們?nèi)绾畏Q呼一個人,與我們對這個人的感情有關。這些引導助力學生完成任務。
學生經(jīng)過閱讀思考后進行了回答。
生1:我覺得女子雖然童年時就認識了那個男子,但是后來男子搬走了,多年沒見,始終有點陌生,況且那個時候還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時代,所以用一個普通的不帶什么感情的“氓”去稱呼。
生2:我覺得“子”應該多了點尊敬和崇拜,也有一點親昵。女子對男子的感情越來越深厚,所以就沒有再用“氓”去稱呼。
生3:我覺得“子”雖然帶有尊敬,但是始終有距離感,不如“爾”那么親近。這個時候女子快要出嫁了,所以改用“爾”。
生4:“士”是對男子的通稱,也就是“那些男人”。這時的女子已經(jīng)遭受婚變,這個“士”里面似乎蘊含著女子對整個男子群體的不滿和憤怒。
生5:女子在冷靜反思之后,稱呼男子是“其”,也就是冷漠的第三人稱“他”,似乎這個男子只是一個和自己沒有交集的陌生人,和自己再也沒有一點關系。反映出女子在反思之后,體現(xiàn)出來的理智和決絕、獨立和堅強、果斷和勇敢。
綜上所述,課文中的某些修辭手法未必用得恰當;課文中的某些詞語即使用得好,但也不是唯一可以使用的詞語;作者的某些稱呼也可能含有深意。這些語言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質(zhì)疑和求證。追問語言策略有利于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提升。
二、借助追問人物,助力批判性思維構建
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辨別善惡?!睆谋鎰e人物善惡的角度來看,可以追問某人物真的這么差嗎;從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來看,可以追問某人物的心情,作者說他心情很平穩(wěn),不一定就真的是平穩(wěn)。
(一)借助追問人物善惡
辯證法認為絕對否定是片面以及不中肯的。所以,當學生認為某個人物只有缺點且沒有優(yōu)點時,教師可以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進行質(zhì)疑求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以《氓》為例,學生認為男子脾氣急躁,家庭貧困,因為女子容貌變老而變心,不懂感恩,違背誓言。
筆者針對學生對人物的這種片面認識進行了追問:“氓真的是這么差嗎?氓真的完完全全是一個壞人嗎?請同學們緊扣文本,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解讀?”
在此基礎上,筆者簡單介紹了敘述視角以及一果多因。不同的敘述視角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一個結(jié)果往往由多個原因造成,不能否定其他原因存在的合理性。這些知識有助于學生完成任務。
學生經(jīng)過閱讀思考后進行了回答。
生1:我覺得詩歌僅僅是基于女子的敘述視角,對于男主人公留下了空白。比如說,女主人公說自己這三年都辛苦地做家務,那么這三年氓在干什么?可能什么都不干,又懶又變心又暴躁;但是詩歌第一段描寫男子做生意,那么男子的身份有可能是小商人,到處漂泊去做小生意,可能男子比女子更操勞。男子可能也有努力賺錢去改變家庭環(huán)境。那么,男子至少還有一個勤勞的優(yōu)點,不至于完全是缺點。
生2:男主人公真的是因為女子年老色衰而變心的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也有可能是他們性格不合,還有可能是瑣碎的生活磨平了他們的愛情。如果是這樣,那么氓也就不像女子說的這么壞了。
(二)借助追問人物心情
從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來看,可以追問某人物的心情,作者說他心情很平穩(wěn),不一定就真的是平穩(wěn)。心情平穩(wěn)可能只是表象,心情不平穩(wěn)可能才是本質(zhì)。
以《琵琶行》為例,因為作者在序言中訴說自己的心情是“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學生普遍認為白居易在見到琵琶女之前,心情是平穩(wěn)的。
筆者針對學生的這種認識進行了追問:“白居易的心情真的是兩年來恬然自安嗎?如果不是,請依據(jù)文本、作者生平、時代背景闡釋你的認識?!?/p>
學生經(jīng)過閱讀思考后進行了回答。
生:結(jié)合白居易的遭遇以及文本,我覺得白居易兩年來的心情并不平靜,也不是聽到琵琶聲后才有的傷感。如果他心情平靜,不會來到潯陽城就病倒;如果心情平靜,就不會覺得杜鵑和猿猴的聲音傷感凄切;如果他心情平靜,就不會經(jīng)常在晚上獨自一個人喝悶酒。但為什么他說自己兩年來恬然自安呢?在小序中,作者只是談到自己被貶官的時間和地點,卻沒有談到被貶官的原因。因為他是被朝中大臣污蔑,皇帝也是聽信了讒言,他不可能在文章里明確寫出這些。所以他只能在平時裝作無所謂的樣子,但是這種恬然自安的背后恰恰說明這種憂愁無法說給別人聽,也正是內(nèi)心深處最痛苦的無奈。
筆者基于高中語文新課標以及教學實踐,歸納出了批判性思維視角下的追問策略。具體包括:追問語言、追問人物。以往的課堂追問并沒有融合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理念,文章是基于批判性思維的視角去設計追問策略。
當然,要使用以上兩個追問策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理解批判性思維,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于質(zhì)疑、求證、判斷。另外,教師要有文本解讀的能力。教師有了批判性閱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持續(xù)的批判性閱讀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構建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