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
虎是獸中之王,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動物之一,中國古代敬虎為四方神之一,能驅(qū)妖鎮(zhèn)宅,稱“鎮(zhèn)宅神虎”。
民俗中的虎文化
陜西鳳翔雍城遺址出土的戰(zhàn)國秦“虎燕紋瓦當”(圖1),圓形,直徑14厘米。當面一虎,回首翹尾,堅齒利爪,一只飛燕在虎的尾部飛翔。虎燕相對視,虎的威猛與燕的靈敏形成鮮明對照。
在民間關于虎的故事也不少,明萬歷五年(1577年)八月十五日刻“蘇孝子卻虎活父碑”(圖2),碑在四川筠連。拓片高208厘米,寬 72厘米。講述了蘇姓孝子呵退老虎,救下其父的故事,讓人感動。碑首尾分刻清同治五年四月、三月重建跋。在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有同治丙寅年刻,西蜀馬德昭所書的一筆“虎”(圖3)書法碑刻。毛筆揮灑,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還有虎字榜書碑(圖4),為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刻。碑在北京海淀區(qū)青龍橋老府村。拓片高250厘米,寬117厘米,為張云亭草書,字跡飽滿,雄勁有力。在康熙年,廣為人們喜愛的楊柳青年畫,自然少不了《鎮(zhèn)宅神虎》(圖5),傳說此圖冊最初為鎮(zhèn)宅辟邪之物,乃三合會(又名天地會)的符志。按此圖上有金戟三支,地插鋼鞭三條,正合“天地三合”之說。而畫中黑虎,乃指三合會結(jié)成于甲寅(虎)年,即康熙十三年。另一說法,嘉慶年間,北方白蓮教盛行,以紙剪作人馬形,吹之則成真兵真馬,入宮禍亂清廷,民間若張貼此畫,可免災殃。兩者雖然都是傳說,但符志一說比較合理,且與歷史事實相吻合。
清宮藏品中的虎文化
那么,在清入關以后,繼續(xù)繼承和發(fā)揚漢文化的背景下,再看看清宮里關于虎文化的情況。
清康熙款三彩虎皮釉碗(圖6)
清康熙,高5.7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5.8厘米。沈陽故宮藏品。
三彩虎皮釉是康熙三彩中的重要花色品種,它是以黃、綠、紫三色釉間隔混雜點染于器身,燒制過程中經(jīng)自然暈散形成不規(guī)則的、似虎皮狀的斑片而得名,以奇特取勝。清末至民國雖有仿品,但大多為人工點染所作,故彩斑較為刻板?;⑵び杂址Q“抹三彩”,這件三彩虎皮釉碗里、外壁及碗底均為白地,以紫、綠、黃三色釉作虎皮斑紋,斑片大小不一,參差錯落,呈自然垂流狀。胎質(zhì)縝密,釉面光亮,有著自然的變幻光澤。碗底有青花雙圈,內(nèi)有楷書“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
白釉暗螭虎穿花紋水注(圖7)
清雍正,高9厘米,口徑9.9厘米×5.5厘米,足徑6.5厘米×5.1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水注呈橢圓形,流口一端翹起。圈足。一側(cè)有流,流上一螭虎與水注相連;另一側(cè)置螭虎狀柄。通體施白釉,釉色潔白細膩。水注外壁繪暗螭虎穿花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雍正時白釉瓷器色調(diào)純正,或微有閃青,釉面光潤勻凈,有“甜白”的效果。此水注造型新穎,裝飾巧妙,甚是難得。
在乾隆時期,把漢文化繼承、集大成推向了一個高潮。建造圓明園曾是乾隆皇帝的一個夢想,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其中生肖虎銅像是海晏堂前水力鐘的構件,由郎世寧等歐洲藝術家設計,中國宮廷工藝匠師制作。
圓明園海晏堂生肖銅像·虎首(圖8)
通高31.9厘米。造型生動寫實,做工極為精細,連絨毛、斑紋等細微之處亦生動表現(xiàn)出來,堪稱藝術精品。在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融東西方造型藝術特色于一身。
清乾隆青釉螭虎蕉葉紋雙耳壺(圖9)
壺高13厘米,口徑5.5厘米×4.4厘米,底徑6.4厘米×5.1厘米。北京故宮藏品。此壺為仿青銅器造型。撇口,束頸,溜肩,鼓腹。肩部對稱飾以提梁式立耳,器身飾螭虎紋與蕉葉紋。底印“大清乾隆年制”款。頤和園藏。
壽山石虎紐“乾隆御筆”?。▓D10)
清乾隆,通高6.2厘米,紐高3.5厘米,印面長4.8厘米×4.8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壽山石,虎紐,陰文篆書。乾隆皇帝是清朝一代英主,他不僅學識淵博,善理朝政,萬機之暇還特別喜歡寄情翰墨。外出巡行時,每到一處必作詩紀勝。此外,無論時令佳節(jié)還是喜慶盛典、喜怒哀樂,皆有吟詠,故乾隆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文很多。這些詩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乾隆盛世文治武功、天下一統(tǒng)的繁榮景象?!扒∮P”璽常與“所寶唯賢”等璽在御筆書畫上使用。
天青緞綴繡虎紋方補褂——武四品(圖11)
清嘉慶。身長118厘米,兩袖通長159厘米,下擺寬92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圓領,對襟,直袖,衣長及膝,自領口排五道銅鈕扣袢,裾左右開。白暗花綢襯里。身前后各綴方補,上繡一斑斕猛虎,伏立于青石上。天空紅日高懸,祥云間紅蝠飛舞。下為海水,波涌中顯現(xiàn)犀角、珠等雜寶紋。左右立有突兀壽石,石上生長萬壽菊、靈芝和水仙。方補平金回紋圈邊。領口內(nèi)里墨印“南府外頭學含淳堂”,并墨書“天青緞補褂”。武官服飾的補子多繡以走獸,此褂繡猛虎,標志其為武四品。從印記可知,此褂曾為清代演出機構“南府外頭學”所有,并在綺春園內(nèi)“含淳堂”承應戲差時所用。
在清朝,皇帝都愛看戲,雍正、乾隆、咸豐,包括慈禧等?;实郾旧砭褪莻€戲迷,所以戲曲在當時很盛行。下面看看戲曲中的虎文化。
白江綢繡飛虎旗(圖12)
清乾隆,長197厘米,寬123.5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白江綢質(zhì)地,主體部位雙面彩繡展翅飛虎與云紋。左右兩邊及下底鑲紅江綢繡平金火焰紋曲齒邊,上端接粉紅緞旗腰,用以插旗桿。旗腰鈐篆體陽文朱印“升平署圖記”一方。此旗用色豐富,有深紅、紅、粉、墨綠、綠、水綠、藍、月白、淺醬、香、香黃、黃、白、青等。運用套針、纏針、平針等針法。色彩艷麗,圖案生動,制作精細。飛虎旗屬戲曲旗類道具,四面為一堂,兵卒使用。如《蘆花蕩》中張飛出場時,即用四面飛虎旗,以顯示主帥之威。
綠緞繡云蝠紋飛虎旗(圖13)
清道光,長113厘米,寬103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旗心為湖綠色緞,外圍以紅素綢寬邊,緞與綢因質(zhì)地不同而硬度有別,以綢做邊,增加飄動效果,旗腰布質(zhì),一端縫系束帶。旗雙面繡飛虎圖案,虎呈立姿,腋下生有雙翅?;⑸硭拿鎳曰鸺y,旗心四角各繡云蝠。清宮中月令承應戲浴佛節(jié)所演《光開寶座》中,即有四將校手持飛虎旗上場。咸豐朝時,宮中如意館畫師所畫《取金陵》戲畫中,還保留了清代飛虎旗使用的形象資料。
清人畫戲劇圖冊《惡虎村》(圖14)
清咸豐,絹本設色。長56.5厘米,寬56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此戲又名《三義絕交》,故事出自《施公案》。講述清代康熙年間,人稱“施青天”的施世綸自江都卸任奉詔進京,途經(jīng)惡虎村,被濮天雕、武天虬劫持入莊,欲為被施公擒獲的綠林兄弟報仇。濮、武之結(jié)義兄弟黃天霸與鏢客李坤入莊救施。武夫婦被黃所殺,濮自刎,黃天霸火燒莊院,并隨施上任。畫面表現(xiàn)當是黃、濮、武三人相見時的情景。
綠緞繡平金太極圖虎紋仙童衣(圖15)
清光緒,身長102厘米,兩袖通長202厘米,下擺寬89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大領,斜襟右衽,窄袖,左右開裾,衣長及胯,襯粉紅素布里。領口及右腋下釘綠緞系帶兩條,領、襟、袖口、身左側(cè)及下擺鑲白緞平金繡龜背曲水纏枝花蝶紋邊。腰部釘紅、雪灰暗花綢飄帶兩道。衣身前胸、后背正中裝飾平金太極圖及虎紋,周身則分飾以虎紋、火焰紋、云蝠紋。圖案均呈左右對稱分布。此衣專用于神話劇中的仙童,故名。如在清宮節(jié)令演出昆曲單本戲《壽祝萬年》中,扮仙童者即穿用此類戲衣。
水綠緞繡虎頭紋靴(圖16)
清光緒,高44.5厘米,長19厘米,底厚5.5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水綠緞質(zhì),白色厚底。靴面繡虎頭及五蝠捧壽紋樣,靴之前端綴黃緞虎頭。清宮戲用官靴分厚與薄兩種,又有花素之別。厚底靴又稱高方靴,凡扮演帝王朝官、軍中將帥者皆例穿用,以示莊重威嚴。此厚底靴為劇中關羽所專用。
木彩繪虎頭紋枷(通長73.2厘米)、紅漆木帶鐵鏈手銬(寬27厘米)、葉形刻“秋”字銅刑錠(圖17)
清宮舊藏,長11.5厘米,寬7厘米。北京故宮藏品。三件均為戲曲道具之刑具。枷用以束縛劇中犯人之頸部,木質(zhì),上闊下窄,以左右兩扇相合為一,中空。此枷通體朱漆,上端前后彩繪虎頭紋樣,用以顯示律法之威嚴。手銬也稱“手梏”,以拘人之手腕。木質(zhì),呈扁體雙圓連環(huán)狀,以整木雕制而成,通身用紅油漆飾。手銬正中綴以互為連屬的鐵鏈。錠鎖于劇中人之頸背部。銅質(zhì),其鏈以小橢圓狀銅環(huán)首尾相扣而成,鏈之兩端為片狀葉形陰刻“秋”字紋錠。
同治杏黃色菊蝶紋實地紗畫虎皮小單袍(圖 18)
身長57厘米,兩袖通長72厘米,下擺54厘米,袖口11厘米,左右開裾15厘米。北京故宮藏品。穆宗皇帝幼年時夏季便服。圓領,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開裾,直身式袍。杏黃色菊蝶紋實地紗面料,上繪虎皮紋,實地紗織造平滑細膩,紗孔規(guī)矩通透,穿著透氣涼爽。
同治杏黃色菊蝶紋實地紗畫虎皮小夾套褲(圖19)
褲長28厘米,褲腳寬10.5厘米。北京故宮藏品。穆宗皇帝幼時日常便服。套褲為兩條褲腿,無腰,無襠。褲腿下端平齊,褲腿下端后側(cè)開裾。褲腿上端綴環(huán)狀帶和直帶各一條,穿著時系于腰帶上。杏黃色菊蝶紋實地紗面料,繪虎皮紋,里子為月白色暗花紗。
清木雕雙虎(圖20)
清中晚期,高24厘米,長37厘米。沈陽故宮藏品。雙虎取癭木隨形巧琢而成。圓雕一只母虎,口中銜一虎崽,正做避走狀。大虎雙目圓睜,表情兇猛,身健彪悍,虎爪有力,粗壯的虎尾高高豎起,似給觀者以威嚴的警告;小虎四肢舒展,雙目圓睜,頑皮可愛。在制作過程中,有意保留雙虎身上的粗糙外表,如同虎身皮毛,形象生動,似可傳神。
清象牙淺雕龍虎紋筆筒(圖21)
沈陽故宮藏品。此象牙筆筒,畫面表現(xiàn)了在懸崖峭壁,波濤涌動,一盤根松樹下,一只下山老虎正虎眼圓睜回首仰望,虎尾上揚、虎頭虎腦,形象憨態(tài)可掬。作品線條洗練,結(jié)構謹嚴,為淺雕象牙之佳作。
褐色虎皮宣紙(圖22)
清,長208厘米,寬103.6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褐色宣紙,紙表遍飾淺色斑點,因似虎皮,故名。質(zhì)地較薄,有少許束狀纖維?;⑵ば垖儆谒囆g加工紙類,傳世實物較多,為具有代表性的書畫用紙。
在清宮還有不少關于虎文化的清宮舊藏。
虎皮裙觀世音菩薩(圖23)
18世紀西藏,布本,設色縱66厘米,橫45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此觀世音菩薩藏文名為“虎皮裙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白色身,頭戴寶冠,束三結(jié)發(fā),袒上身,束虎皮裙。四臂,胸前雙手合十,右上手持珠,左上手持花,結(jié)跏趺坐于太陽蓮座上。上界為無量光佛和至尊仲敦巴,下界為六臂大黑天。本幅畫像背面有白綾,墨書漢、滿、蒙、藏四文題記。
紅地奔虎五毒紋妝花紗(圖24)
明萬歷,長32厘米,寬10.6厘米,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品。以平紋方孔紗組織為地,地經(jīng)為紅色加弱捻,地緯為紅色無捻較粗,用六色緯線和片金線,長跑梭織虎和五毒紋。圖中裝飾圖案有虎和五毒即蛇、蝎子、蜈蚣、蟾蜍、蜥蜴,用這五種體內(nèi)帶毒的動物做裝飾,其用意是以毒攻毒,驅(qū)災避邪。此紗是制作經(jīng)書封面的用料。
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圖25)
宋,高32.1厘米,口徑7.1厘米,足徑9.9厘米。北京故宮藏品。瓶形似橄欖。圈足。胎呈紅褐色,表面施有潔白的化妝土。通體珍珠地劃花裝飾。主題紋飾為雙虎搏斗,一虎站立,張牙舞爪,另一虎做欲撲狀。以柱石、叢草作畫面陪襯,近底處劃16個蓮瓣紋。物像刻畫生動。因紋飾空間滿戳珍珠狀小圓圈,故曰“珍珠地”。劃花線條和戳印圓圈處因去掉了化妝土而露出紅褐色胎,圖案空白處因保留化妝土而呈白色,二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對古陶瓷窯址進行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表明,這件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是宋代河南登封窯產(chǎn)品。傳世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瓶僅此一件,但與此瓶造型相同、紋飾相異的珍珠地劃花瓶還有兩件,一件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的人物紋瓶,另一件是收藏于美國堪薩斯州的纏枝花紋瓶。
那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人繪《伏虎開山陣式圖冊》(圖26),是關于排兵布陣的陣法,形象的以“虎”命名,以鼓舞士氣。
《伏虎開山陣式圖冊·伏虎沖敵式》,清人繪。紙本,設色,全12開,此為第5開??v56.8厘米,橫53.2厘米。北京故宮藏品。舊式的陣法已顯得呆板、僵化,難以適應近代戰(zhàn)爭的需要。
《伏虎開山陣式圖冊·攻破馬隊式》,清人繪。紙本,設色,此為第7開??v56.8厘米,橫53.2厘米。北京故宮藏品。
《伏虎開山陣式圖冊·抄手環(huán)攻式》,清人繪。紙本,設色,此為第9開。縱56.8厘米,橫53.2厘米。北京故宮藏品。
《伏虎開山陣式圖冊·固守破敵式》,清人繪。紙本,設色,此為第11開。縱56.8厘米,橫53.2厘米。北京故宮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