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良
(臨沂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沂蒙精神孕育于數(shù)千年沂蒙文化,形成于新民主革命時期,成長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發(fā)展于改革開放大潮,蘊含著“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思想內涵和“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精神特質。[1]沂蒙人民和相關研究學者將“沂蒙精神”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對此相關的研究也逐步深入。[2]然而,學界對于沂蒙精神的研究卻滯后于實踐領域的進展,對沂蒙精神的研究重點及前沿進展缺乏統(tǒng)一且清晰的認識,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大量問題也亟需全面和深入的探討。本文通過梳理沂蒙精神的文化起源,回顧沂蒙精神的研究脈絡,系統(tǒng)總結沂蒙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獻,初步搭建沂蒙精神的理論研究框架。
沂蒙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黨我軍革命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蒙山沂水間形成的文化,蒙山之剛和沂河之柔使沂蒙文化成為一種文武并重的文化,深受儒學、兵學文化的熏陶,深得儒學、兵學文化的精髓,傲骨柔腸、剛柔并濟、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史前沂蒙文化是沂蒙先民創(chuàng)造的。從能追溯到的沂源猿人開始,距今已有四五十萬年。東夷族“從大、從弓”、“好戰(zhàn)、好獵”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尚武精神;同時東夷天性柔順,崇拜鳳鳥、太陽和山岳,具備從仁的突出特點。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經過漫長的交互融合,成為華夏族文化的主體,匯聚成以“龍”(中原文化)、“鳳”(東夷文化)為共同崇拜徽識的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文化。“龍鳳呈祥”傳送的是遠古時期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在構建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之音。
這一時期是指從西周、春秋戰(zhàn)國到清末的沂蒙文化。西周分封齊魯,春秋戰(zhàn)國群雄并起。姜氏在齊國的“因俗簡禮”,周氏在魯?shù)摹白兯赘锒Y”,進一步強化了沂蒙文化文武并重的基因。深受東夷“仁”文化影響的孔子,引仁入禮,創(chuàng)造出以“仁”為學理核心、深刻影響中國和世界數(shù)千年的儒家思想體系。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這個中國從諸侯爭霸、群雄割據(jù)走向民族統(tǒng)一的大時代,沂蒙文化深受雄武的兵家文化影響。在此過程中,孫子與孫臏等兵學思想學說廣泛傳播、深入人心。千百年來,沂蒙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始終澎湃著崇文尚武的波濤,并且潛移默化為基本的文化基因,影響著一代代沂蒙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這是指二十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沂蒙文化。近代沂蒙文化是奉獻人民革命大情大義的文化,是沂蒙革命老區(qū)黨政軍民生死與共傾情演繹的革命戰(zhàn)爭文化。沂蒙文化以沂水蒙山為表征,從文化發(fā)生學和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是沂蒙這方好山好水好地方,賦予了沂蒙文化的原生基因和底色。
新中國成立后,沂蒙人民緊跟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的步伐,發(fā)揚光大革命戰(zhàn)爭年代培育起來的沂蒙精神,全面建設帶頭當模范,改革開放奮爭天下先,創(chuàng)造出沂蒙文化的新輝煌。新時期賦予了沂蒙精神豐富的時代內涵,使沂蒙精神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誠實豁達,不封閉、不保守;勇于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開闊視野;拼搏奮斗、爭創(chuàng)一流,有著不干則已、干則一流的拼搏勁頭。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候用“水乳交融、生死與共”來評價沂蒙精神,高度凝練和概括了沂蒙文化大情義、大悲憫、大愛恨的根本特征。沂蒙文化中有老百姓愛黨愛軍的情,有黨政軍民生死與共的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成因、本質和寶貴價值,成為新時期研究和弘揚沂蒙精神的指導思想。[3]
立足傳統(tǒng)文獻綜述方法,融入內容分析方法,對現(xiàn)有沂蒙精神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探索沂蒙精神的研究脈絡。中國知網(wǎng)(CNKI)文獻高級檢索中主題為“沂蒙精神”,得到1117篇。同時選擇部分專著作為分析補充。具體檢索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數(shù)據(jù)獲取方式
對沂蒙精神研究領域范圍內的代表性文獻、學者、前沿進展等進行梳理(表2)。第一階段,沂蒙精神研究的起步階段(1989-1991年)。1989年李錦、李祥棟等先后展開沂蒙精神的實際調研,以沂蒙精神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最早出現(xiàn)在1990年。第二階段,沂蒙精神研究的形成階段(1992-2001年)。1992年,江澤民同志視察臨沂,題詞“弘揚沂蒙精神,振興臨沂經濟”,沂蒙精神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認同。第三階段,沂蒙精神研究的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2002-2012年)。山東省沂蒙精神研究會成立、《臨沂師范學院學報》開通“沂蒙精神研究專欄”,極大推動沂蒙精神研究進程。2011年6月李長春同志考察山東,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連續(xù)劇《沂蒙》播出,沂蒙精神晉京展成功舉行,沂蒙精神研究進入多元化載體呈現(xiàn)階段。2010-2011年報紙、刊物陸續(xù)出現(xiàn)30余篇有關沂蒙精神的研究論文和報道。第四階段,沂蒙精神研究的突破階段(2013年至今)。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工作結束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qū),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導下,學術界對沂蒙精神的研究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成果層出不窮。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沂蒙精神講話研討會暨“三山一坡”高校革命精神研討會會議的舉行,標志沂蒙精神研究的高度進一步提升了,廣度進一步拓寬了。
表2 沂蒙精神研究的階段劃分
雖然學界對沂蒙精神的概念、內涵、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初成體系,然而沂蒙精神研究歷史相對較短,造成目前對沂蒙精神的基本認識依然較為模糊,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來有效整合與鞏固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此,從概念內涵、學科門類、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等方面圍繞沂蒙精神的重點議題提煉出了整合式分析框架。
沂蒙精神作為山東黨政軍民在革命烽火中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一種革命文化形態(tài),它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形成的一個個支流的精神坐標,共同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28]通過知網(wǎng)文獻梳理總結沂蒙精神內涵研究脈絡(圖1)。遵循社會規(guī)律和理論發(fā)展規(guī)律,從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和世界強大政黨,從人類文明和中國貢獻的戰(zhàn)略高度來挖掘沂蒙精神研究獨有的概念內涵,審視、推進沂蒙精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研究。主要包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論述、沂蒙精神與新時代黨群關系、沂蒙精神與黨建工作研究、沂蒙精神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沂蒙精神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等。
圖1 沂蒙精神概念內涵研究脈絡
綜合國內研究成果來看,諸多學者立足自身的學科出發(fā)點對沂蒙精神展開探討(表3),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共產黨、高等教育、馬克思主義、文化、新聞與傳媒、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等方面,目前處于交叉學科研究階段。沂蒙精神研究未來的學科路徑應該依次是交叉學科、多學科、跨學科、新學科。具體而言,交叉學科是指從另一學科角度來研究沂蒙精神,多學科是從諸多學科角度來研究沂蒙精神,對多學科研究所產生的沂蒙精神概念、理論、方法的綜合就是從跨學科的角度來研究沂蒙精神,通過跨學科研究而最終凝練出沂蒙精神研究的理論框架體系。
表3 沂蒙精神研究的主要學科門類
在中國知網(wǎng)高級檢索中,主題檢索選擇“沂蒙精神”,同時在全文搜索中選擇“理論基礎”,生成年度交叉分析圖(圖2)。如圖所示,目前沂蒙精神研究使用理論基礎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等方面的理論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展現(xiàn)的更多??偟膩砜?,沂蒙精神研究主要使用來自其主要學科門類的理論基礎,鮮有歸屬于沂蒙精神獨有的理論。未來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指導下,從思想史和學術史的角度,對沂蒙精神進行整體性和一體化研究,系統(tǒng)梳理沂蒙精神的形成、升華和發(fā)展,加強對沂蒙精神的理論品格、“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精神特質、歷史內涵、核心特質、時代價值等的研究,形成沂蒙精神研究獨有的理論基礎、研究范式。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山東特點的沂蒙精神科學研究話語體系。
圖2 沂蒙精神理論基礎年度交叉分析圖
在中國知網(wǎng)高級檢索中,主題檢索選擇“沂蒙精神”,同時在全文搜索中選擇“研究方法”,生成共現(xiàn)矩陣分析圖(圖3)。沂蒙精神研究目前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仍以問卷調查、口述史訪談、案例剖析等為主,相對于定性分析的廣泛使用,定量分析明顯偏少。隨著研究的深入,需要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展開沂蒙精神的研究。在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借鑒有關量表來衡量沂蒙精神教育價值發(fā)揮中的相關人員的動機與行為,研究方法可以在結構方程模型的基礎上使用定性比較分析法(QCA)、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PLSSEM)等。關于網(wǎng)絡文本分析可使用爬蟲、八爪魚、火車頭等抓取網(wǎng)站數(shù)據(jù)。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因此,學界應開展沂蒙精神研究的跨學科交流學習,通過多學科思維交流、多方法融合、多理論交叉,建立起緊密合作的學術網(wǎng)絡,以拓展沂蒙精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圖3 沂蒙精神研究方法共現(xiàn)矩陣分析圖
系統(tǒng)討論沂蒙精神的文化溯源、研究脈絡與理論框架三方面,形成如下主要結論。
第一,沂蒙精神孕育于數(shù)千年沂蒙文化,形成于新民主革命時期,成長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沂蒙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文化背景主要可以劃分為文武并重的史前文化、尚武從仁的古代沂蒙文化、擁軍支前的近代沂蒙文化、黨群融合的當代沂蒙文化四個階段。
第二,立足傳統(tǒng)文獻綜述方法,融入內容分析方法,對現(xiàn)有沂蒙精神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探索沂蒙精神的研究脈絡。沂蒙精神的研究脈絡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歷經起步、形成、穩(wěn)步發(fā)展、突破階段。在政界、學界雙向驅動下,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研究成果。
第三,從概念內涵、學科門類、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等方面圍繞沂蒙精神的重點議題提煉出整合式分析框架。遵循社會規(guī)律和理論發(fā)展規(guī)律,從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和世界強大政黨,從人類文明和中國貢獻的戰(zhàn)略高度來挖掘沂蒙精神研究獨有的概念內涵。沂蒙精神研究未來的學科路徑應該是交叉學科、多學科、跨學科、新學科。未來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指導下,從思想史和學術史的角度,對沂蒙精神進行整體性和一體化研究,逐漸形成獨有的理論基礎。同時,需要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展開沂蒙精神的研究,更深入地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增加沂蒙精神的研究視角??傊拭删裱芯康膶W科屬性已經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