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路
漢字是學生學習的基礎(chǔ),掌握了漢字才能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下冊教材中,識字貫穿在語文學習的各個版塊之中,可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寫字教學為主要內(nèi)容。識字教學不扎實,就會影響到今后一系列的語文學習。識字教學如此重要,可是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當中覺得識字課不好教,枯燥乏味,學生不喜歡聽。
怎樣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質(zhì)量?我認為,關(guān)鍵還是以學生學情為出發(fā)點,以興趣為引導,結(jié)合教材,活用識字法,把識字教學落到實處。下面就談?wù)劚救嗽谧R字教學實踐中摸索到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關(guān)注學情,興趣引導,喚醒學生學漢字的意愿
義務(wù)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里對第一學段識字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睗h字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體,字形各異,數(shù)量眾多,再加上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要想讓剛踏進小學大門孩子學好漢字,確實是個難題。我國宋代的陳頤說:“未見意趣,并不樂學?!敝挥凶寣W生對漢字產(chǎn)生興趣,喜歡上識字,教學質(zhì)量才有保障。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對于漢字是怎樣誕生的其實孩子們非常好奇,剛剛開始教學生學習漢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些古代象形文字的圖片,例如(山)(月)(日)等,讓學生猜一猜圖上畫的像什么?其實它們是什么字?再把 “山”“月”“日”的圖片,現(xiàn)代漢字的“山、月、日”的字卡和這幾個象形文字放在一起比較,看看漢字的演變,然后給學生簡單講一講古人造字的故事,告訴學生最初的象形文字是古人依照物體的特征描畫出來的,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很多,你們想去認識它們嗎?或者以故事的形式講一講小朋友學習漢字的作用和好處,以此來喚醒學生了解漢字,學習漢字的興趣和強烈意愿望,為開展識字教學做好準備。又或者以教材文本為依托,創(chuàng)設(shè)一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以講故事,做游戲,搞比賽等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識字活動當中。
二、掌握基本的漢字知識,了解漢字構(gòu)字特點。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體。沒學漢字之前,學生對漢語的讀音并不陌生,學習漢字,識記的難點應該是對字形和字義的記憶。因此,要讓學生掌握以下漢字基本知識:一是筆畫,二是偏旁部首,三是間架結(jié)構(gòu)。在識字教學的入門階段,隨著學習的漸漸深入,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編排,采用分類指導,示范典型,專題識記的方法,對筆畫、漢字間架結(jié)構(gòu)和偏旁部首等知識點分類進行專題教學,再通過在課堂上結(jié)合教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學生盡快熟悉常用的筆畫名稱,漢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種類,熟記常見偏旁部首名稱,掌握部首表義的規(guī)律。為識記字形,理解字義打好基礎(chǔ)。教師則要了解漢字構(gòu)字特點,比如“魚”是象形文字,字形和魚的樣子很像,“斜刀頭”像魚頭,“田”字像魚身,“一”像魚尾;“塵”是會意字,根據(jù)“小”和“土”兩個獨體字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合成,表示了“塵”的意思;“上”“下”“刃”是指示字,用象征性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些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教師根據(jù)漢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和字形特點,挖掘其中的趣味性,更好地指導學生記住字形和字義。
三、活用識字方法,讓識字學習更有趣
一直以來,我們對識字教學的研究都沒有停歇過,總結(jié)出來的識字方法也有很多,稍微關(guān)注一下,能找到如看圖識字,字理識字,同類事物列舉識字,形聲字歸類識字,字族文識字等許多識字方法。我結(jié)合學生的學情和課堂的生成,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法,再加以修改創(chuàng)編,讓識字課變得新鮮有趣,讓識字教學更扎實,更有效。例如:
1.把漢字活化成生動的畫面,突破識記的難點
漢字是表意文字,由基本的筆畫或部件構(gòu)成。我們要利用漢字表意的特點,將筆畫,部件或拆分,或組合,和字義聯(lián)系起來,展開聯(lián)想,使?jié)h字變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更直觀,更充分地理解漢字,巧妙地把漢字的音形義牢牢地記在心里。
片段1:教學“竹”字
在一年級語文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教學“竹”字,怎樣讓學生記住字形,又能區(qū)分左邊第三筆是“豎”,右邊最后一筆是“豎鉤”呢?我在黑板上畫了竹子和筍芽的簡筆畫,再讓學生觀察,看看“竹”字里哪個筆畫像竹葉,哪個筆畫像直直的竹竿,哪個筆畫像剛剛鉆出地面的竹筍?學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丿”“一”像竹葉,左邊的“豎”像筆直的竹竿,右邊的“豎鉤”像竹竿旁長出了一棵竹筍,“鉤”像尖尖的筍芽。我引導學生結(jié)合“竹”字的意思,對“竹”字的筆畫展開聯(lián)想,把漢字化為一幅直觀形象的圖畫,“竹”字的形象深深印在學生腦海里。
片段2:教學“寒”字
在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2《古對今》一課中,要記住會認字“寒”字?!昂弊止P畫繁多,怎么教孩子識記?我的做法是①看圖識字:出示“冰天雪地”圖和“寒”字,理解“寒”的字義。②借助古文字想象畫面:出示“寒”的古文字—“”,老師講解:這個字就像是一個人在一間房屋里,因為冷,地上結(jié)了冰,他在身邊放了很多稻草,地板也墊著草取暖,但房子四壁透風,屋里的人仍然感到很冷,凍得直發(fā)抖。(最好用簡筆畫把圖畫出來,更直觀)③把部件、字義和形象的畫面聯(lián)系起來識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古文字慢慢演變成現(xiàn)在的“寒”字,當中的“宀”表示房屋,中間的三橫兩豎表示屋子里堆著的稻草重疊,三橫兩豎下面的撇和捺表示人,人在屋內(nèi)躺著,底下的兩點指地上結(jié)的冰。因此兩點水的字與氣溫下降,與冰、冷有關(guān),“寒”“冷”“冰”“凍”這些字都有兩點水,特別冷。用形象的畫面,幫學生記住了“寒”的字形,還理解了部件“兩點”與溫度低,與冰、冷有關(guān),為學生以后能借助這個偏旁部首自主識記相關(guān)漢字做鋪墊。識記字形的難點就突破了。
2.“部件聯(lián)想法”和“編順口溜”整合
例如,在《古對今》一課教學“嚴”字時,我這樣引導學生觀察: “嚴”字當中,有一個字寶寶非常調(diào)皮,它躲起來和我們玩捉迷藏,你們能找得到它嗎?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了是“業(yè)”字,我再繼續(xù)引導:“你們看業(yè)字頭上有一橫,“一”像什么?下面的左邊有一撇,這又像什么?”學生一看,說“一”在“業(yè)”頭上像一頂帽子,“丿”在“業(yè)”下面就像長出一條大長腿或者長尾巴。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編了一句順口溜——“業(yè)字頭上戴了帽,下面長出長尾巴?!弊寣W生跟著讀。通過把漢字擬人化,再加上把構(gòu)字的筆畫和部件聯(lián)系起來展開想象,編順口溜生動描述了字形,既有趣味性,又便于學生識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識字的方法還有很多,像“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畫圖識字法”、“偏旁歸類法”“查字典識字”等等,只要我們老師勤于動腦,就一定會創(chuàng)編出更多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識字不再是機械重復的記憶,讓我們的識字課堂不再死氣沉沉,單調(diào)乏味。
以上就是我在識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和實踐中得到的體會和收獲,但是我并不滿足于這點點收獲,今后我將繼續(xù)對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做進一步研究,和學生們繼續(xù)在識字之旅上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