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區(qū)空港新城土地儲備中心KGTC-2017-006地塊范圍內發(fā)掘了三座隋唐墓葬。該地塊隸屬于空港新城卓邢村,西臨自貿(mào)大道,東臨園區(qū)十一號路(圖一),原為農(nóng)田。三座墓葬發(fā)掘時編號分別為KGTC-2017-006-M5、KGTC-2017-006-M6、KGTC-2017-006-M7,以下簡寫為M5、M6、M7。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豆盧賢家族墓地理位置示意圖
墓葬所在區(qū)域的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層:第①層為耕土層,厚約0.2米,呈淺灰色,包含植物根系、磚瓦等。第②層為擾土層,厚約0.5米,呈灰褐色,包含植物根系、瓦片、石塊等。第③層為壚土層,厚約0.3米,呈黑褐色,土質較硬。三座墓均開口于②層下,打破壚土層和生土層。
M5圍溝平面近梯形,南北長75、南寬38.5、北寬59.5米,西南角有長21米的缺口。溝口寬2、底寬0.8、深1米,溝壁傾斜,底部平坦。M6和M7圍溝南北長121.2、北寬85、南寬83.5米,溝口寬2、底寬0.8、深1米,溝壁傾斜,上口略有垮塌,底部平坦。M5圍溝西側與M6、M7圍溝東側南部共用(圖二)。
圖二 豆盧賢家族墓平面分布圖
該墓為長斜坡墓道帶天井的單室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封門和墓室組成,全長32.28~32.32米,墓底距地表10.32~10.36米(圖三)。
圖三 M7平、剖面圖及墓室平面圖
墓道 平面呈長方形,長27.76米,口小底大,口寬1.32、底寬1.52米。斜坡底,坡度20.8°。墓道底距地表深10.28米。壁面殘留白灰層。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未經(jīng)夯打。
過洞 3個。平面長方形,拱頂土洞,斜坡底。由南向北編號1~3號。1號過洞進深1.36、寬1.36、高1.8米,2號過洞進深1.52、寬1.36、高1.6米,3號過洞進深2.04、寬1.36、高1.65米。壁面殘留白灰面。
天井 3個。平面呈長方形,口小底大,斜坡底,四壁向下有收分,底部東、西兩壁殘留白灰層,自南向北編號1~3號。1號天井長2.32~2.4、寬1.12~1.44、深5.92~6.84米,2號天井長2.32~2.4、寬1.12~1.44、深7.4~8米,3號天井長3~3.08、寬1.22~1.44、深9.08~10.2米。
甬道 長方形拱頂土洞,長3、寬1.36、高1.68~1.72米。壁面殘留白灰層。
封門 石質,無門額,位于甬道內向北1米處,門楣、門柱和門砧三者套接。門砧上有長方形凹槽,用于固定門柱,凹槽長9、寬6.5、深4.8厘米。門楣長方形,長1.76、寬0.18、厚0.14米。正面中間線刻獸面;兩側線刻龍、虎紋,填以云氣紋;兩端有兩圓孔,直徑3.5厘米;底面線刻纏枝花草紋,有長方形凹槽用于固定門柱,凹槽長9、寬6、深4.5厘米。門柱2件,長方形,高1.4、寬0.15、厚0.12米,線刻纏枝花草紋,兩端有榫頭,長3.5~4、直徑4~7厘米。門檻長1.02、寬0.16、厚0.14米,線刻纏枝花草紋(圖四,1)。門扉兩扇,向墓室方向開啟,高1.47、寬0.55、厚0.09米。正面有門釘4排,每排5枚,中間近邊處各有圓孔兩個,從殘留鐵銹痕跡判斷,是掛門環(huán)和鎖的位置。正中線刻1.05米高的拄刀門吏,頭戴小冠,圓目高鼻,絡腮直須,身著廣袖長袍衫,雙手拱與胸前,手拄刀,足蹬云頭屐,周圍線刻纏枝花紋,足下線刻山形紋(圖五)。門扉推測原本應由門楣上圓孔與門柱相接。門砧長0.43、寬0.21、高0.22~0.26米,前端為一對圓雕獅形門墩。獅昂首挺胸,作蹲伏狀,突目闊鼻,獠牙外露,左側獅立耳,右側獅伏耳,未雕刻鬃毛。獅子通高16.5~20、長14.5厘米(圖四,2、3;封三,1)。
圖五 M7石門門扉線圖與拓片
圖四 M7石門門框與門砧
墓室 平面呈長方形,長3.54、寬3.72、殘高1.6米。洞頂坍塌,結構不詳。四壁殘留白灰層,壁畫脫落嚴重,無法辨認。填土為黃褐色坍塌土、淤土以及盜洞內回填的垃圾土(圖三)。
墓室西半部為長方形石質棺床,由四塊平整的長方形石板構成,總長3.4、寬1.52,厚0.18~0.2米。棺床上殘留有葬具痕跡,推測為木棺,殘長2、寬0.6米。棺內有條狀黑、白灰殘留。未見人骨殘跡,葬式不明。
該墓共出土器物25件(組)。其中陶質
1 20件、瓷盂1件、銅鏡1件、鐵器2件、石墓志1合。
陶質文物主要有小冠俑、幞頭俑、馬、豬、羊、狗、鼓、碗等。均為泥質紅陶。
小冠俑 6件。模制。頭戴小冠,腰間束帶,下穿大口褲,腳穿圓頭鞋。根據(jù)手勢、衣著不同可分為兩型:
A型 3件。上身著團領窄袖衣,外罩交領廣袖袍,袍長不及膝。雙手合拱于胸前,手中有貫通的圓孔。標本M7:9,通高21厘米(圖六,2)。
B型 3件。上身著交領廣袖及膝袍,背后可見?尾由腰間左側向上插入。雙手隱于袖中合拱于胸前,手心部位有一圓孔。標本M7:8,通高19.7厘米(圖六,3)。
幞頭俑 1件。殘,模制。頭戴幞頭,前額、頭頂較扁平,兩腳系于腦后,下垂。身體部分殘缺,下身穿褲,腳穿圓頭鞋。標本M7:12,殘高13.5厘米(圖六,1)。
馬 4件。殘,模制。頷首站立,無踏板,無馬具。雙目圓突,無耳,耳根處有一對圓孔。無鬃毛,長尾自然下垂。標本M7:17,長14.3、孔徑0.2~0.3、通高13.2厘米(圖六,4)。
豬 1件。模制。臥姿。長吻,鼻尖上翹,咧嘴露出獠牙。頭頂至脊背鬃毛豎起。標本M7:13,長11、通高5.8厘米(圖六,5)。
羊 1件。模制。四蹄臥于地,尾壓在身下,盤角。標本M7:14,長10.7、通高7.5厘米(圖六,7)。
狗 1件。下部殘,模制。蹲坐于地,挺胸抬頭,長吻,立耳。標本M7:22,長8.4、殘高5.4厘米(圖六,8)。
鼓 5件。扁圓柱體,器側有一小圓孔,推測原本為插木桿所用。標本M7:5,直徑3.6~3.9、厚1.6~1.8、孔徑0.3~0.5厘米(圖六,6)。
碗 1件。標本M7:19,侈口尖唇,深腹平底圈足。口徑14.6、底徑6、通高8.2厘米(圖六,9)。
瓷盂 1件。標本M7:1,侈口尖唇,短頸,淺盤口,扁圓腹,假圈足??趶?0.75、腹徑14.2、底徑11.8、通高14.1厘米(圖六,10)。
圖六 M7出土陶瓷器
銅鏡 1件。殘。標本M7:2,圓形,圓鈕及鈕座,窄平緣,緣邊斜殺。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飾瑞獸,以團花紋相隔。外區(qū)飾三角形鋸齒紋帶,外有銘文,僅剩“昇臺,鸞窺自舞,照日花開,臨池似月,覩貌”。直徑15、厚0.15~0.4厘米(圖七)。
圖七 M7出土銅鏡(M7:2)
鐵板 1件。標本M7:3,長方形板狀,銹蝕嚴重。長28、寬20.5、厚0.3~0.5厘米。
鐵鎖 1件。標本M7:20,鎖體一端為長方體,一端為圓柱體,銹蝕嚴重,鑰匙近似“L”形,銹蝕嚴重。鎖長35、寬3~4、厚3厘米,鑰匙長22.6、寬1.2、厚1厘米。
墓志 1合。標本M7:21,青石質,方形盝頂。志蓋邊長72、厚8.7、盝頂邊長59.5厘米。頂面篆書4行16字:“大隋故通議大夫大理卿楚公豆盧公志”,四周線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四剎為二方連續(xù)蔓草紋(圖八)。志石邊長73、厚10厘米,劃細線棋盤格,陰刻楷書35行,滿行35字,共1171字。四側減地壸門線刻十二生肖,正下方牛、鼠、豬,左側為虎、兔、龍,正上方為蛇、馬、羊,右側為猴、雞、狗(圖九)。錄文如下:
圖九 M7墓志志石拓片(約1/5)
圖八 M7墓志志蓋拓片(約1/7)
大隋故通議大夫大理卿楚國公墓志銘 秘書省校書郎蕭德言撰并書/
公諱賢,字突厥,昌黎大棘城人,本姓慕容,燕文明皇帝皝之后也。遼東建國,王跡初基;漳鄴/徙都,帝圖斯盛。既而時遭崇替,運屬推移,改族豆盧,臣于讬跋。曾祖長,周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開國公。屬天下之三分,會諸侯之八百,故得奮飛步驟,匡贊經(jīng)綸。祖寧,周柱國大/司寇、尚書左仆射、太保、都督同敷宜華蒲虞陜汾熊絳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楚昭公。狀貌/魁奇,雄略淵濟,協(xié)規(guī)太祖,締構艱難。若乃平竇泰之軍,摧沙苑之陣,江南樓船之戰(zhàn),鳳州叛/氐之捷,故以書勛王府,無俟詳言。父勣,上柱國、散騎常侍、邛渭邵相四州刺史、信夏利三州/總管、雍州牧、楚襄公。爰自涪陵,世作師保,莫不以剛毅處職,鼎正居宗。洎我襄公,風格逾峻。/故以無求資放,見憚蕭曹。初公總管利州,值王謙作難,公乃嬰城以挫其銳,追奔以扼其喉。/平謙之勛,公居其最,世著誠節(jié),見于斯矣。維公風韻清舉,神情秀拔,伯喈倒屣,寔謂王公之/孫;仲達嗟稱,信乎荀令之子。池龍之種,自然感會風云;威鳳之生,即見諧和律呂。開皇元年,/選為東宮親衛(wèi),俄轉千牛備身。關云長情義既親,常須自衛(wèi);雋不疑擂具為備,安可離身。公/之此授,差無慚德。十二年二月,詔授儀同三司,年甫弱冠,早襲臺階;良歸冢嫡,少登袞職,/足駭單于。十四年十月,蒙授左武衛(wèi)車騎將軍。許褚之勇,始膺斯授;韓增之貴,乃賁此榮。自/非望美基茲,才稱果毅;豈得登斯勇爵,司扈禁闈。十七年,出為使持節(jié)顯州諸軍事、顯州刺/史。郭伋駐馬,恐失信于童兒;朱博停車,果發(fā)奸于老吏。善政異績,足見于茲。廿年二月,襲爵/楚國公,食邑一萬戶。承家開國,既資負荷之才;繼世子民,即見象賢之貴。大業(yè)元年正月十/一日,入為大理少卿。具備兩造,必哀敬于五辭;丕弊十惡,猶勿喜于三刺。劉德斷獄,每有平/反;陳寵決疑,常多全濟。三年四月,轉為鴻臚少卿,典客秦官,臚陳漢職;榮均四至,掌實九賓。/于是譯官物辨,歸義式序,望馮敬而授蹤,跨崔林而高視。其年四月,更授朝請大夫,前至九/月,又遷左候衛(wèi)護軍郎將。列侯奉朝,且光朔望;郎將式道,即護眾軍。五年六月,進位通議大/夫,犒勤之賞也。既而魏臣嘆其三壬,秦醫(yī)嗟其六氣,擢足未據(jù)于津要,交臂已失于光陰。大/業(yè)六年四月三日,奄然薨逝,時年四十三。嗚呼哀哉!以今九年歲次癸酉三月乙亥朔十日/甲申,歸葬于京兆郡涇陽縣之洪瀆原,禮也!維公器宇淵沖,德業(yè)韶茂,敬親就養(yǎng)之道,庶曾/參之用情;事君隱犯之儀,抱史魚之高節(jié)。加以友愛兄弟,盡和樂之耽;篤好賓游,極投膠之/致。至于五日歸休,必于四郊馳驛,坐客恒滿,終宴不疲,乍飛金谷之文,或縱雕龍之辯。若乃/縱容獻替,委他蒞職,不吐不茹,維慎維清,刺舉宣威,吏多免去,士師折獄,民自不冤。斯可謂/顯顯之名臣,斷斷之良佐。而四公之后,楊循挺公才而不至;二相之子,韋安有相器而莫登,/而弗永其命。嗚呼,惜矣!玄甲遵途,丹旐啟路,慘山足之風飚,結隴首之煙霧;折高墳之宿草,/埋修埏之曉樹;馳山陽之車馬,慟潁川之賓故。湊黃腸其已畢,掩玄廬而永固。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七澤沃壤,三江奧區(qū),彼美樂土,公之建都。踵位師保,世祚膏腴,匪勛匪德,儔能宅諸。陰籍高/華,問望隆重,性情仁惠,風神義勇。白王信深,黃金諾重,名以孝立,位由誠寵。入衛(wèi)/軒陛,巡警臺謻,出臨岳牧,深慎四知。堂堂容止,抑抑威儀,水蒼照曜,山玄陸離。射月禍盈,/夾日妖生,鼎淪泗水,劍沒豐城。下泉已錮,高臺就傾,空余衰柳,依依故營。/
長斜坡帶天井的單室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天井、過洞、壁龕、甬道、封門和墓室組成,全長29.28米,墓底距地表9.68米(圖一〇)。
圖一〇 M6平、剖面圖及墓葬平面圖
墓道 平面呈長方形,長23.6米,口小底大,上寬1.28~1.38、底寬1.6米。斜坡底,坡度19.8°。壁面殘留白灰層。墓道底距地表深9.6米。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未經(jīng)夯打。
過洞 5個。平面均為長方形,斜坡底,壁面殘留白灰層。由南向北依次編號1~5號。1號、3號、5號過洞進深1.4、寬1.28、高1.72米;2號過洞進深1.36、寬1.28、高1.72米;4號過洞進深1.6、寬1.28、高1.72米。
天井 5個。平面均為長方形,口底同大,斜坡底。東、西壁近底部殘留白灰層。自南向北依次編號1~5號。1號天井長2、寬1.72、深3.7~4.48米,2號天井長2.08、寬1.72、深5~5.82米,3號天井長1.8、寬1.72、深6.76~7.06米,4號天井長1.6、寬1.72、深7.68~8.28米,5號天井長1.84、寬1.32、深8.8~9.56米。
壁龕 4個。分別位于3號、4號過洞東、西壁上。3號過洞西龕口寬1.12、進深1.2、洞高0.8米,東龕口寬1.08、進深1.2、洞高0.8米。4號過洞西龕口寬1.2、進深1.32、洞高0.8米,東龕口寬1.2、進深1.12、洞高0.8米(圖一一)。
圖一一 M6壁龕平面圖
甬道 平面長方形,拱頂土洞,連接5號天井與墓室。底部以長條磚橫向錯縫平鋪。長2.12、寬1.16~1.52、洞高1.24米。
封門 長條磚“之”字形錯縫壘砌九層,厚約0.2、寬1.16、高1.44米。條磚長32、寬16、厚8厘米。
墓室 平面呈長方形,長3.48~3.68、寬3.2~3.36、殘壁高1.8~2米。東側長條磚橫向錯縫平鋪,長3.68、寬1.92~2.04米。西側為棺床。四壁殘留白灰層,壁畫脫落嚴重,無法辨認。填土為黃褐色坍塌土、淤土以及盜洞內的垃圾土(圖一〇)。
墓室被嚴重盜擾,在填土中發(fā)現(xiàn)散亂的鐵棺釘、板灰,推測有木質葬具。墓室西側殘留棺床痕跡,平面呈長方形,長3.68、寬1.2~1.32、殘高8厘米。棺床上及南側遍布黑色碳灰。未發(fā)現(xiàn)人骨痕跡,葬式不明。
該墓共出土器物162件(組),以陶質器物為主,還有少量瓷、琉璃、銅、鉛器等。同時,出土石質墓志1合。
1.陶質文物 135件。主要有風帽俑、騎馬俑、鎮(zhèn)墓獸、天王俑、陶靴、陶罐等。
風帽俑 88件。泥質紅陶。頭戴風帽,身著交領長袍,袍長及膝,腰系寬帶,右手握拳置于腹部,左手垂于體側,下身穿曳地長袍,足蹬圓頭鞋,下有底座。根據(jù)殘留彩繪可知俑身的色彩豐富,有紅袍紅翻領、綠袍紅翻領,也有面部繪黑色胡須。標本M6EK1:1,通高22.3厘米(圖一二,7)。
圖一二 M6出土陶俑
騎馬俑 30件。泥質紅陶。分為籠冠騎馬俑、風帽騎馬俑、幞頭騎馬俑、平頂髻女騎馬俑、半翻髻女騎馬俑5類。馬匹健碩,背塑鞍韉,馬頭抬起,雙目圓睜,短鬃修剪整齊,馬無耳,頭頂兩耳位置處各有小圓孔,應當是插耳之處,四肢站立在長方形踏板上,扁平狀尾自然下垂。俑和馬分別燒制。
籠冠騎馬俑 8件。頭戴籠冠,身著交領闊袖長袍,腰系寬帶,端坐在馬背上。根據(jù)人物造型區(qū)別分為三型:
A型 雙手置于腰間作掌韁繩狀,手中無物。標本M6WK2:15,馬長34.7、高30.5、俑高26、通高41.2厘米(圖一二,1)。
B型 雙手置于面前作吹奏狀,樂器已不見。標本M6WK2:8,馬長35.7、馬高32、俑高28、通高42.5厘米(圖一二,2)。
C型 雙手置于胸前排簫類樂器,作吹奏狀。標本M6WK2:5,馬長35.9、馬高32.5、俑高27.5、通高43厘米(圖一二,3)。
幞頭騎馬俑 4件。頭戴幞頭,兩腳扎在頭頂,圓目闊鼻,個別墨畫胡須。身著翻領右衽窄袖長袍,一些長袍殘留綠色顏料,雙手置于腰間,作掌韁繩狀。端坐于馬背上,有墨畫鞧帶現(xiàn)象。標本M6EK2:17,馬長36、馬高30、俑高25、通高40厘米(圖一二,4)。
風帽騎馬俑 8件。頭戴風帽,圓目高鼻,“八”字胡,身著交領闊袖長袍。雙手握拳,左手與肩齊,右手握于上腹,握手中心都有一小孔。左股上有一斜向插孔,用于固定鼙鼓。標本M6WK2:7,馬長36、馬高31.6、俑高25、通高40.4厘米(圖一二,5)。
平頂髻女騎馬俑 6件。頭發(fā)綰于腦后,頭頂盤圓髻,髻頂較平。身著圓領袒胸窄袖襦衫,束帶在胸前打結。右臂貼身下垂藏于袖中,左臂抬起置于腰間,手握拳。端坐于馬背上,個別墨畫鞧帶。標本M6EK2:11,馬長36、馬高34、俑高27、通高42.5厘米(圖一二,6)。
半翻髻女騎馬俑 4件。頭頂梳較高的半翻髻,右臂貼身下垂,手隱藏長袖中,左臂抬起置于腰間,手握拳。端坐于馬背上,有的墨畫鞧帶。根據(jù)衣著不同分為兩型:
A型 身著圓領袒胸窄袖襦衫,束帶在胸前打結。標本M6EK2:12,馬長34.3、馬高34、俑高28、通高44厘米(圖一二,8)。
B型 身著圓領窄袖罩衫,衣長及膝,殘留綠色彩繪。標本M6WK2:19,馬長35.5、馬高33、俑高27、通高42.5厘米(圖一二,9)。
鎮(zhèn)墓獸 2件。泥質紅陶,模制。一為人面,一為獸面。標本M6:17,獸面獸身。擰眉突目,立耳外張,抿嘴露出獠牙。頜下帖三束胡須。肩部貼火焰狀鬣毛四束。前腿站立,蹄足,后腿蹲曲呈蹲坐狀,寬長尾上翹貼于背部。胸前黃、黑彩繪勾勒鬃毛。通高44.5厘米(圖一三,1;封三,2)。標本M6:18,人面獸身。頭頂毛發(fā)向上梳集中呈尖狀,擰眉怒目,闊鼻撇嘴,大耳外張?!鞍恕弊趾?,唇下點須。肩部貼兩束火焰狀鬃毛。前腿直立,蹄足,后腿蹲曲呈蹲坐狀,寬長尾上翹貼于背部。眉、眼、胡須涂黑,唇涂朱,胸前用墨線勾出鬃毛。通高42.5厘米(圖一三,2;封三,3)。
圖一三 M6出土鎮(zhèn)墓獸、天王俑
天王俑 2件。泥質紅陶,模制。方面闊口,擰眉怒目圓睜,八字胡,唇下點須,直立踩于怪獸背上。標本M6:15,頭戴兜鍪,內穿圓領緊袖及膝戰(zhàn)袍。身著明光鎧,胸前圓護一對,背部為整塊甲板。胸甲和背甲在兩肩上用帶扣聯(lián),甲帶由頸下縱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再束到腹部。肩覆獸首披膊,腰間束帶,腰帶下左右大腿上各垂一片膝裙,膝裙邊緣有一周裝飾。下縛吊腿,足蹬戰(zhàn)靴。向右前方抬頭。小臂及手殘缺。腳下怪獸似牛,四蹄臥倒在底座上。通高89厘米(圖一三,3)。標本M6:16,正視前方,頭向左偏。雙臂彎曲至腰部,置于身體兩側,雙手握拳。腳下怪獸似犬,四蹄臥倒在底座上。通高87厘米(圖一三,4)。
陶靴 10件。細泥質黑灰陶。方頭高腰,其上有插孔。標本M6:11,長5.2~5.5、寬2.1~2.7、孔徑0.8、通高4.1~4.2厘米(圖一四,1)。
圖一四 M6出土器物
陶罐 3件。泥質灰陶。小口圓唇,短束頸,平底。根據(jù)器型差異分為兩型:
A型 體型較高,鼓腹較高。標本M6:5,口徑1.85、腹徑4.1、底徑2.1、高5.1厘米(圖一四,3)。標本M6:6,腹徑4.2、底徑2.2、高5.3厘米。(圖一四,4)。
B型 體型較低,圓鼓腹。標本M6:7,口徑2.55、腹徑4.5、底徑2.3、高3.4~3.5厘米(圖一四,6)。
瓷盂 1件。白瓷。侈口,短頸,淺盤口,扁圓腹,假圈足。標本M6:10,口徑8.8、腹徑12.5、底徑9、高11.7厘米(圖一四,2)。
瓷器蓋 1件。青瓷。平沿,尖狀鈕,直口較長。標本M6:9,口徑6.9、鈕高1、通高3.1厘米(圖一四,7)。
銅錢 1枚。貨泉,篆書,有輪有郭。標本M6:1,直徑2.85、穿徑0.65厘米(圖一四,14)。
銅飾件 8件。鎏金薄片,均殘。有的呈鏤空葉片狀;有的呈葉片狀,陰刻直線紋路。標本M6:3-1,長3.9、寬3.2厘米,標本M6:3-2,長4.15、寬3.1厘米(圖一四,11)。
銅鎖 1件。鎖體呈“L”形,圓筒狀鎖芯,上鑲嵌花朵狀裝飾。標本M6:4,鎖長10.2厘米(圖一四,9)。
銅飾 1件。長條狀,一端呈骨朵狀,一端截面呈正方形。標本M6:14,長4、直徑0.5~0.9厘米(圖一四,13)。
琉璃串飾 6件。青色半透明琉璃質地,荷葉狀,中心有穿孔。標本M6:2,直徑2.2、厚0.7、孔徑0.3厘米(圖一四,10)。
鉛當盧 3件。水滴狀薄片,大頭有穿。標本M6:8-1,長4、寬0.35~0.9、孔徑0.1厘米(圖一四,12)。
鉛馬鑣 2件。略呈“S”形的薄片,一端較尖,一端較寬,中部突出處有方形穿。標本M6:13-1,長4.1、孔徑0.45厘米(圖一四,5)。
鉛馬鐙 2件。薄片,上半部為正方形,有穿,下半部為圓角正方形,中空。標本M6:12-1,直徑3.1、通高4.5厘米(圖一四,8)。
墓志 青石質。志蓋高70、寬72、厚11.7、盝頂邊長58.5厘米,頂面正中4行16字楷書:“大唐故鳳州司馬楚國公豆盧君墓志銘”,四剎線刻二方連續(xù)蔓草紋(圖一五)。志石高70.5、寬69.5、厚13厘米,劃細線棋盤格,陰刻楷書26行,滿行27字,共652字,四側減地線刻二方連續(xù)忍冬紋(圖一六)。錄文如下:
圖一六 M6墓志志石拓片(約1/5)
圖一五 M6墓志志蓋拓片(約1/7)
大唐故鳳州司馬豆盧君墓志銘并序/
君諱弘毅,字善儀,河南洛陽人也。璿源浩汗,導習坎而瀓瀾;玉葉扶疏,/邑朔云以布族。魏氏言違龍漠,冠十姓以摽華;肇適馳街,總八方而高/視。自茲厥后,靡替家聲。曾祖寧,魏使持節(jié)大將軍、太保、楚國公。威雄王/帳,位踐星階,云夢高四履之封,蘭锜肅八屯之禁。祖勣,使持節(jié)、節(jié)雍州/牧、北道元帥、楚國襄公。風馳三輔,化偃百城,出雞塞而先鳴,徇狼山而/賈勇。父賢,隋使持節(jié)、顯州刺史、大理少卿、楚國公。建旗蒞職,侔賈君之/露冤;理獄平反,踵于公之聽訟。君襲燕巖之遐慶,資奔水之長靈,神志/虛融,風韻都雅,子孝之性,素葉天經(jīng),鳴謙之懷,式遵大易,不以夷險改/操,不以喜慍宅心,識照幾先,鑒窮物表。屬炎精摽秀,天瘥在辰,爰應義/旗,招慰宛葉,蒙授羅山縣令,俄遷尚乘直長。撫字一同,聲華三異,馭籋/云于帝皂,控絕景于閶門,又授始州錄事參軍,又轉荊王府士曹。爰弼/藩維,繩紀式敘;言陪蘭坂,政績彌芳,又授鳳州司馬,又行潘陽令。仁而/能斷,剛而不猛;敦本息末,禁止令行。方期申酉之年,邀兩童以饋藥,而/膏肉之疾,嬰二豎以成災,以咸亨三年十月廿六日終于洛陽,春秋八/十。夫人衛(wèi)氏,河南人也。騰芬蘭薄,孕質珠川,操履端凝,志識明悟,四德/光備,六行聿修,言適德門,作嬪君子。既而松蘿凋茂,琴瑟乖調;鸞鏡棲/塵,鹓機掛網(wǎng),以咸亨四年五月三日終于京所,即以咸亨四年八月二/日合葬于咸陽洪瀆原,禮也。長子□虔奉庭闈,亟聞詩禮,載踐霜露,俯/慟幾筵。卜遠戒辰,殯階祖奠,懼陵谷之遷徙,恐丹青之歇滅,敬題玄石,/式志幽泉。其詞曰:/
昆墟玉塵,河首金津。降漸精貺,代載英仁。顯祖令考,魏宰隋臣。遠祥余/慶,誕德照鄰。資忠事主,履孝奉親。溫恭賁性,簡易飭身。脫落囂俗,高尚/道真。言遵渭涘,云正洛濱。昊蒼不吊,殱我良人。梁筵舉案,冀壟如賓。遽/傷偕老,未厭芳辰。一從物化,俄變荒榛。同穴義舉,合袝禮申。白楊飚急,/青松霧湮。一歸大暮,春非我春。/
長斜坡帶天井的單室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天井、過洞、壁龕、甬道、封門和墓室組成,全長35.44米,墓底距地表10米(圖一七)。墓道、天井、過洞及墓室壁原有壁畫,但壁畫已脫落,壁上僅殘留白灰層。
圖一七 M5平、剖面圖及墓室平面圖
墓道 平面呈長方形,平面長27.92米,口小底大,寬1.2~1.36米。斜坡底,坡度18.57°。底部距地表深9.92米。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未經(jīng)夯打。
過洞 5個。平面均為長方形,拱頂斜坡底,東西兩壁光滑。由南向北依次編號1~5號。其中1號過洞進深2.08、寬1.28、高1.7米,2號過洞進深1.8、寬1.28、高1.72米,3號過洞進深1.9、寬1.28、高1.7米,4號過洞進深1.9、寬1.28、洞高約1.7米,5號過洞進深2.12、寬1.28、高1.72米。
天井 5個。平面呈長方形,口底同大,斜坡底,兩壁光滑平整。自南向北依次編號1~5號。其中1號天井上口被盜洞破壞,長1.52、寬0.8、深2.4~2.9米;2號天井長1.6、寬0.8、深3.5~4.05米;3號天井上口被盜洞破壞,長1.72、寬0.8、深4.7~5.3米;4號天井長1.72、寬0.8米、深5.9~6.5米;5號天井長1.52、寬0.8、深7.2~7.8米。
壁龕 2個。位于第4過洞東、西壁,口寬0.72、洞高0.8、壁高0.64米,西壁龕進深0.64、東壁龕進深0.68米。
甬道 平面呈長方形,拱頂平底,長3.6、寬3.4、高1.72~1.76米。
封門 位于甬道內向北0.6米處,僅殘留底部橫向錯縫平鋪的4排長條磚。
墓室 平面呈長方形,平底,長3.6、寬3.4、殘高1.88米。洞頂坍塌,結構不詳。填土為黃褐色坍塌土、淤土以及盜洞內的垃圾土(圖一七)。
棺床位于墓室西部,長方形,長3.6、寬1.4、高0.18米。原有條磚包砌,現(xiàn)僅殘留西南角床面磚。磚長32、寬16、厚6厘米。
由于盜擾嚴重,未發(fā)現(xiàn)葬具與人骨痕跡,僅在填土中發(fā)現(xiàn)散亂的鐵棺釘及板灰等,推測有木質葬具,葬式不明。
盜擾嚴重,僅墓室中出土陶俑4件、塔式罐1件。
1.陶俑
女立俑 3件。泥質紅陶,形制相同。頭梳雙鬢抱面的倭墮髻。面容豐腴,五官不清,體態(tài)豐滿。身著深領窄袖長衫,雙手合袖垂于腹下。下著齊胸曳地長裙,胸前裙帶挽花。標本M5:2,通高14.5厘米(圖一八,1)。
圖一八 M5出土器物
幞頭俑 1件。泥質紅陶,下身殘。男性形象,頭戴高幞頭,幞頭前傾,發(fā)髻壓在頭頂前方,伸出額頭之外。面目清秀,姿態(tài)端莊。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腰間系帶,?尾垂于身后,雙手籠于袖中,交拱胸前。標本M5:1,通高14.5厘米(圖一八,2)
塔式罐 1件。泥質紅陶。由蓋、罐、座三部分構成。蓋為圓形,實心竹節(jié)狀塔剎式鈕,鈕頂有一孔。罐小口,圓唇外翻,唇上一周凹弦紋,束頸圓肩,鼓腹平底。座為空心平頂喇叭形,喇叭口外展上翻。通體素面。標本M5:5,通高61.2、罐腹徑26.5、罐高28.6厘米(圖一八,3)。
此次發(fā)掘的三座墓葬都有圍溝,標識了家族墓地的塋域。其中M7為隋大業(yè)九年(613年)單人墓葬,M6為唐咸亨四年(673年)合葬墓。M5由于被嚴重盜擾,無法明確墓主,根據(jù)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判斷,時代應為唐代中期,相對較晚,但其圍溝與M6、M7圍溝于外側相接,亦應屬于同一家族。根據(jù)出土墓志,M7墓主為隋通議大夫、大理卿、楚國公豆盧賢,M6墓主為唐鳳州司馬、豆盧賢之子、楚國公豆盧弘毅與夫人衛(wèi)氏。
這三座隋末至唐代中期的豆盧氏家族墓是洪瀆原地區(qū)隋唐時期貴族世家墓葬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隋唐時期世家大族喪葬習俗等的研究增加了新資料。
領 隊:柴 怡
發(fā)掘人員:柴 怡 趙 兆 楊永剛
資料整理:柴 怡 趙 兆 楊永剛 郁紅衛(wèi)
修 復:楊永剛 權明利
繪 圖:楊永剛 張蕊俠 李 彬
拓 片:張新漢
照 相:趙 兆 陜西十月文物保護有限公司
執(zhí) 筆:柴 怡 趙 兆 羅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