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熙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國家實現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僅僅包含著中文教育,同時也包含著中華文化的傳播。作為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在國際中文教育中中華文化傳播的內容。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的種植和飲用起源于中國,茶文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樣地,國外也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對茶文化并不會感到陌生和排斥,因此,茶文化能夠成為與外國學生溝通的橋梁。并且國際中文教育茶文化教學也有助于留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知識、了解中華文化。
四川,作為中國和世界茶葉的發(fā)源地,擁有蒙頂甘露、竹葉青、峨眉毛峰等中國頂級茶葉和雅安黑茶、四川邊茶等特屬于四川的川茶名種。同時以四川為中心的茶馬古道,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要的經濟文化線之一,從漢朝至今,將川、滇、藏、陜的經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茶馬古道文化,加上四川獨有的茶禮、茶具、茶樓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四川獨具特色的川茶文化。
近幾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四川留學生教育水平的發(fā)展,來川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人數不斷增長,而留學生來中國不僅要學習漢語知識,同時也要學習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在不同地區(qū)內會有不同的特征。在四川地區(qū),川茶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學習川茶文化有助于留學生克服跨文化障礙,更好地學習漢語知識。
目前,四川高校針對留學生開設的文化課程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講述中國整體文化概況的中國文化課程,二是針對四川地區(qū)開設的巴蜀文化課程。目前開設的巴蜀文化課程,存在授課內容零散,川茶文化一帶而過;學生沒有教材參考,學習只能走馬觀花式地學,無法實現漢語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效銜接等問題。而川茶文化作為能夠代表四川地區(qū)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應該作為授課內容的重點,并且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專題課程的開發(fā),不僅有助于四川地區(qū)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而且也能夠幫助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及巴蜀文化。
筆者選擇了四川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5所大專院校和5所本科高校,通過分析相關文獻以及院校官網的數據,并且利用訪談法與相關人士進行溝通,了解到四川地區(qū)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學的發(fā)展現狀。
目前,四川院校針對留學生開設的教育項目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2種,學歷教育包括大專、本科、研究生3種,而非學歷教育包括漢語言文化項目和團組定制訪學項目。在學歷教育中,來川進行大專和本科學習的留學生需要取得HSK四級證書,而研究生學習需要取得HSK五級證書,如果留學生沒有取得相應的HSK等級證書,需要進行1年的漢語言文化項目的學習,學習通過并且考取對應的證書后,才可以進行正式的學歷教育。
在非學歷教育中,首先是漢語言文化項目,此項目針對來川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并且根據留學生的漢語基礎,分為初、中、高三個班型,每種班型的主體課程為每周6-12學時,單項技能課程每周8課時。初級班學習初級漢語綜合、初級漢語聽說讀寫,選修課開設太極拳、書法、乒乓球等課程;中級班在初級的基礎上,加深了對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并且專門開設了具有四川地區(qū)特色的例如四川方言、美食以及四川旅游文化等地區(qū)文化的選修課程;高級班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高級漢語應用與寫作、高級漢語口語、現代漢語語音,并且高級班可以同時選修初、中級開設的所有選修課。其次是團組定制訪學項目,團組定制訪學項目時長以2-4周為主,最多不超過2個月,可以根據派出方的要求進行定制,課程范圍包括漢語體驗課程,漢語提高課程,HSK初級至高級課程,中國文化體驗課程,中國文化實踐課程等,但團組定制訪學項目中目前沒有開設過 與川茶文化相關的定制課程。
根據對四川地區(qū)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學現狀的調研,可以總結出四川地區(qū)的院校在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學方面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目前,四川地區(qū)暫無院校開設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專題課程,只是針對留學生開設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巴蜀文化課程。開設巴蜀文化課程的核心,在于讓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及巴蜀文化,增加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興趣,克服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的文化休克,從而更好地學習漢語知識。在巴蜀文化課程中,會介紹例如四川美食、四川方言、川劇、四川旅游文化等知識,同樣會提到成都茶館和茶藝,但基本上是通過視頻及圖片讓學生進行欣賞,并不會講述其中的文化內涵,更不會將其與所學的漢語知識相聯(lián)系,拓展?jié)h語詞匯量。
2002年,《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明確地將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課程分為語言技能訓練課和語言知識文化課程兩類。語言知識文化課程通常為講述中國的歷史、文化等文化知識,目的是讓語言學習者在學習完文化知識后能提升語言學習與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隨著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不斷提升,語言知識文化課程應該更具多樣化,以此來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而目前開設的巴蜀文化課程,對于川茶文化的內容基本上是一帶而過,不會進行具體細致地講解,同時在對其他巴蜀文化內容進行講解時,不會加入詞匯的講解與拓展,無法實現漢語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效銜接。
在網絡課程方面,筆者通過在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中文聯(lián)盟等網課平臺搜索“茶文化”、“川茶文化”等關鍵詞,發(fā)現在這些慕課平臺中,并沒有川茶文化的專題課程,只有茶文化及茶藝相關的課程,包括中國大學MOOC中有4門茶文化相關課程,學堂在線中有6門茶文化課程,中文聯(lián)盟中沒有茶文化相關課程。通過試聽這些課程,發(fā)現這些課程中,只有北京語言大學開設的《中國茶文化》課程、綿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開設的《茶文化與茶藝》課程適合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作為拓展延伸學習,但對于初級和中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來說,這些網絡課程其實并不適合他們進行學習,也無法對其漢語知識進行有效地鞏固和補充。
教材作為課程教學開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國內針對留學生使用的文化教材共有713種,其中文化專題教材有441種,而在這些文化專題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川茶文化的專題教材,也沒有與茶文化相關的國際中文教材。因此四川院校在進行巴蜀文化課程教學時,使用的基本上是自己制作的課件來進行教學,但單純地使用課件教學相比于使用課程配套教材教學,存在教師授課內容沒有固定標準、學生上課只能是走馬觀花式地學習、學生無法結合課本鞏固所學的漢語及文化知識等問題。所以更加需要一本體現四川地區(qū)文化特色的國際中文教育文化專題教材。而川茶文化作為四川地區(qū)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材的開發(fā),對于來川留學生學習漢語及中華文化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川茶文化作為四川地區(qū)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其內容不僅包含了四川市井茶道、川茶茶俗、四川茶文化旅游等精神層面的文化內容,而且也涵蓋了四川茶館、川茶茶具等物質層面的文化內容。通過建設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專題課程,不僅可以使來川留學生學習到更加全面多樣的巴蜀文化,而且在課程中加入詞匯擴展與詞義講解,可以使來川留學生更好地鞏固漢語知識,增加漢語詞匯量。同時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專題課程也包含了四川方言、四川旅游文化等內容,使得巴蜀文化課程內容不再雜而多,而是具有體系與特點。
建設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課程,要從課程性質、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入手,根據不同的方面設立符合需求的川茶文化課程。
4.1.1 課程性質。在國際中文教學中,應將川茶文化課程設置成選修課,這是因為在國際中文教學中,中華文化對于來川留學生來說本就是較難理解的內容,而川茶文化又是文化教學中難度和深度較大的文化之一。國際中文教學中的必修課是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內容上會有局限性,而加入川茶文化的選修課,不僅能夠對必修課上所學的漢語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同時學習川茶文化也能夠增加留學生對于中華文化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4.1.2 教學對象。在國際中文教學中,由于留學生的文化背景、漢語水平參差不齊,會有不同的教學結果,因此要根據留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來川留學生來說,川茶文化涉及到的知識較為復雜,不適合作為初級漢語學習者的文化課程,所以川茶文化課程的教學對象應該是中高級漢語學習者。中高級的來川漢語學習者具有一定的漢語基礎,在學習川茶文化時漢語的阻力較小,并且對中華文化,特別是川茶文化,具有較濃厚的興趣。
4.1.3 教學內容。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課程針對的是來川學習的漢語中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同時作為一門文化知識課程,整個課程共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川茶文化課程,主要是與川茶有關的文化知識、相對應的HSK詞匯以及語義文化教學。川茶文化課程共設置24個課時,課程內容包括川茶發(fā)展史、川茶品種、茶馬古道、川茶茶館、川茶茶藝和茶禮、川茶文化旅游等6個內容,每部分內容對應4個課時,每個課時學習35-40個詞匯。學生通過6個部分的學習,可以掌握900-1000個漢語詞匯,達到《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中四級所要求的的詞匯標準。
第二部分是活動課程。活動課程共設置8個課時,內容包括茶葉的選取、沖泡、飲用過程和川茶文化旅游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川茶文化的教學中一定會涉及到茶葉的選取、沖泡與飲用等過程,所以設置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也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川茶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川茶文化旅游在近些年興起,學生通過旅游,不僅可以實地參觀川茶的制作流程、體驗采摘茶葉,而且在過程中與茶農、茶商的交流,可以削弱跨文化障礙帶來的不適,加強漢語溝通能力。
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課程不僅需要知識教學,更需要實踐教學。留學生在學習了川茶相關的基礎知識后,需要進行相關的實踐來驗證其所學知識。通過川茶文化的實踐教學,不僅讓留學生掌握茶文化的實踐技能,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川茶文化的感情,讓他們真正有興趣去了解川茶文化。
四川作為中國茶源之鄉(xiāng),產茶的地區(qū)有很多,同時隨著近些年旅游的興起,四川地區(qū)的很多產茶區(qū)都開始打造相關的茶文化旅游。例如四川綿陽,綿陽有北川、平武產茶,近年來北川舉辦茶藝展示、品茶詩會等特色鮮明的茶事活動,促進茶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而平武也開展了手工采茶、手工制茶等茶事活動,通過旅游多方位地展示當地的茶文化。
針對留學生,設計體驗川茶采摘、川茶手工制作等實踐活動,并將活動組合成一次實踐課程,一場川茶文化旅游,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川茶文化的魅力,增加學生對于川茶文化的興趣,同時將漢語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增強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課程的開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國際中文川茶文化教材作為基礎。
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材以專題的形式展開,共分為5個專題,其中專題一是川茶的發(fā)展史,包括川茶產茶地區(qū)區(qū)位環(huán)境、川茶文化旅游現狀、與川茶有關的歷史著作(《茶經》、《華陽國志》等)簡介及歷史名人小故事等;專題二是川茶六大品種及其代表茶葉簡介,包括產地簡介、沖泡后的色香味、相關功效等;專題三是四川獨有的茶馬古道的簡介,包括歷史發(fā)展、3條主要路線、歷史意義等;專題四是川茶茶館及川茶茶藝與茶禮,包括川茶茶館簡介、川茶中的茶禮、蓋碗茶及其特色、具有巴蜀特色的茶藝;專題五則是四川茶文化旅游,包括成都周邊、蒙頂山與峨眉山、宜賓與廣元、綿陽與達州的茶文化旅游簡介。
每章專題內容對應5個課時的內容,每個課時學習35-40個詞匯,涉及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等,并且語法點緊扣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教材《發(fā)展?jié)h語-中級綜合》,使得學生學完本教材后能掌握900-1000個漢語詞匯,達到《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中四級所要求的的詞匯標準。
國際中文教育包含中文教學和中華文化教學兩部分,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備受留學生的喜愛。四川,作為中國茶葉的發(fā)源地,川茶文化在四川地區(qū)非常具有代表性。隨著近年來來川留學的學生不斷增加,四川院校設立了針對留學生的漢語言項目,并在其中開設了具有四川地區(qū)文化特色的巴蜀文化課程,但由于授課內容不固定、教師和學生均沒有相對應的教材等問題,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只能走馬觀花式地學習,不能結合課本,將上課所學的漢語知識與文化知識進行有效地銜接。因此應該針對四川地區(qū)某一極具特色的文化內容,開設國際中文教育專題文化課程。而川茶文化作為四川地區(qū)的特色文化之一,包含了四川方言、四川茶文化旅游等多種文化內容,可以作為四川地區(qū)的文化代表,從而開設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課程,并且結合授課內容,編寫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專題教材,促進四川地區(qū)國際中文教育川茶文化教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