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海
我從小學四年級就離開家,去大隊校本部上學了。
回家的路非常難走。說是路,其實就是一條小小的田埂,彎彎曲曲地從學校到村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大約有5里地,田埂的兩邊是一片片開闊的農(nóng)田,旱季倒還干朗,但一到春水起或秋雨綿綿的季節(jié),那所謂的路泥濘濕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在水田里,弄得一身泥漿。學?;氐酱謇镏虚g要經(jīng)過一塊墓地,村中老人都叫那地方“水鬼墩”,說是某年某月有人淹死了埋在那里,月黑風高的晚上會有鬼影出沒,鬼叫哀號。我晚上九點下自修回家,總要約上三五個同學才敢走。那時,村里老輩的人把“水鬼墩”傳得太鬼怪化,每經(jīng)過這地方,大家都起步猛跑,一口氣盡快沖過去,穿在腳上的木屐踩在泥地上帶起的泥巴甩在后背上,總感覺真有水鬼在拍打著后脊梁,身上滲出一陣陣冷汗。好在這個時候能遠遠看見村口竹林處透出幾絲煤油燈的光亮,那微弱的燈光頓時使我心底涌起一陣溫暖,恐懼也終于在這溫暖的撫慰中消失了——我知道,那是母親在點著煤油燈等我回家。母親白天在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作后,晚上還得到隊里的曬谷場聽隊長讀報紙,母親身體孱弱,回到家里本應(yīng)早早上床休息,但為了自己的兒子免受“鬼怪”驚嚇,她一直堅持在漆黑的夜晚為兒子點亮一盞引路的燈。
母親感覺到我的驚恐,時常會安慰我:“其實,人世間上本無鬼怪,只是人心存雜念,想多了,腦中才會出現(xiàn)幻覺,只要做人心懷善念、常做善事,坦坦蕩蕩、一身正氣,自然什么都不會怕?!蹦赣H還為我講了一個故事,說有個漁人,在河里打魚,正中午時分,陽光燦爛,一條金色鯉魚不停躍出水面翻滾,然而小船到河的轉(zhuǎn)彎角時,鯉魚消失了,卻一下子風起云涌,漁人感覺不對勁,心驚,瞬間又冷靜下來,豪氣沖天,猛然撒下網(wǎng),拉起一看,魚蝦沒見一條,只有一塊殘缺的棺材板,漁人立即向棺材板吐上唾沫,從腰間取下砍刀,劈開棺材板,中間竟然有一滴血,漁人一下子把血吸到嘴里,并咽下肚子去了,突然間又見彩霞滿天。讀中學后學習了《搜神記》里“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大致與母親講的故事有雷同,或許她講的鬼怪故事就從這演變而來的吧。
母親斗大的字也不認識幾個,但鄉(xiāng)間俚語、人情世故、鬼怪故事還是懂得不少,她過的橋比我走的路長。所以,母親經(jīng)常說:“不要試圖什么都爭第一,平淡率真是最好。如果路太好走了,可能會忘乎所以地亂跑,反而會摔得更重,導致你走不到終點……”
母親的話,小時候感受不到,長大后,才慢慢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