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玥 王春華
王春華老師著有《和書婆婆一起讀繪本》,有幾十年學前教育實踐和教研經驗的她,從2013年起開始繪本閱讀的行動研究。多年來,王春華老師的團隊,走進各地多所幼兒園和孩子們共讀。希望王春華老師的兒童觀和親子閱讀理念能夠對您有所啟發(fā),更重要的是,希望您能在親子共讀中盡情體驗繪本散發(fā)的強大魅力。
本期,讓我們一起來共讀《怎樣畫一頭奶?!?。
《怎樣畫一頭奶?!分v述了畫奶牛的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先畫一個長方形,加上四條腿,再加一條辣椒形狀的尾巴,最后加一個長長的頭,還有別忘記奶牛吃草用的牙齒。第二種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畫一粒小小的蒲公英種子,并把它種下,接下來就耐心地等待,等待,等待……等到蒲公英開出美麗的花,我們模仿奶牛的叫聲,呼喚奶牛的出現(xiàn),奶牛出現(xiàn)了……
這是一本不用正襟危坐、認真捧讀的繪本,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像是一個淘氣的孩子在和別人開著一個又一個玩笑。從文字看,作者似乎在教我們畫畫;從圖畫看,這是一個充滿奇思的故事;當圖文結合,讓人感覺作者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這樣的繪本看上去是“離奇”的,但其中“暗藏心機”,設置了“密碼”。孩子們對于這本“胡說八道”的繪本會是什么態(tài)度呢?
一、“暗號對上了”的竊喜和成就感
共讀繪本前,我告訴孩子們要畫奶牛。我照著繪本上的文字進行敘述,他們來進行繪畫,孩子們的確畫出了像模像樣的奶牛。
之后,我們開始共讀。從拿出繪本開始,就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笑聲和討論聲:“哇,這本書好小好小!”“這本書實在是太特別了,怎么會那么扁?”“我有新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從下往上打開的。”“這書為什么那么綠?它的身上都綠啦!”這本書很像我們小時候揣在口袋里的小人書,孩子們對它一下子就充滿了興趣,都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
當讀到文中說“再加一條辣椒形狀的尾巴”時,孩子們發(fā)出了驚呼:“這樣不就是變大鱷魚了嗎?”當提到“不要忘記畫上牙齒,不然你可憐的奶牛就不能吃草啦!”時,孩子們立即提出了質疑:“鱷魚明明應該吃肉的呀!”“這本書是瞎說的嗎?”并反復強調:“這可是鱷魚啊!”
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提出質疑,我并沒有立刻回應他們,這并不妨礙他們繼續(xù)沉浸在繪本故事中。當他們看到書中畫出來的鱷魚被“搬到廚房,塞進大號平底鍋……煮30分鐘”的時候開心得差點就拍手叫好了。一轉眼看到只穿著一只鞋、被吃掉的小男孩在鱷魚肚子里說著“保持冷靜”時,孩子們都急切地往下翻。當書里的小男孩用橡皮擦開鱷魚的肚子,走了出來,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講到第二種畫奶牛的方式時,孩子們竊竊私語:“也許是要變成蒲公英奶牛了!”“或許會把蒲公英變成奶牛?!彼麄冊诓孪胫酉聛淼墓适虑楣?jié),成人看來的“離奇”“匪夷所思”,卻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哇!這鱷魚好奇怪!它又來了!”“小朋友又拿出橡皮來擦鱷魚了!”還記得曾經和孩子們共讀的一本書,畫面是用鉛筆構圖的,當時有一個孩子說:“我想試試看用橡皮能不能把它擦掉呢?”那次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在這個故事中實現(xiàn)了,故事中的孩子用橡皮擦掉了畫出來的鱷魚。繪本故事天馬行空的想象,似乎和孩子們“暗號對上了”,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
二、“破譯密碼”的高手
孩子們和繪本對上暗號,就有了深入研究的興趣,展示出“破譯密碼”的能力。
1.到底是奶牛還是鱷魚?
從一起讀繪本開始,孩子們一直圍繞著“奶?!焙汀镑{魚”這個問題打轉?!盀槭裁凑f要畫一頭奶牛,結果卻畫出了鱷魚?”“為什么明明是鱷魚,書里的小孩卻叫它奶牛?”這是個離奇事件,就像魔術師表演“大變活人”那樣,故事里是“大變奶?!绷?。
孩子們的第一種看法是:“這個小孩是在胡說八道吧!”“這個作者為了要畫一本書給小朋友笑,所以故意把奶牛畫成了鱷魚?!?/p>
第二種看法是:“也許是因為他沒有見過奶牛,不知道奶牛長什么樣子,他就畫錯了?!?/p>
第三種看法是:“他想畫奶牛卻畫得不好,就有點像鱷魚了。”“故事里的小朋友看到畫出來的是鱷魚,他可能會想‘我明明畫的是奶牛,怎么就變成鱷魚了?’”有一個孩子甚至將她認為的不準確的繪畫過程進行了還原:“我覺得可能是畫錯了,方形的身體,奶牛的更高一些,這個小朋友畫得有點矮了。辣椒形狀的尾巴,有點太大了,奶牛的應該是小小細細的,就是那種特別辣的辣椒?!?/p>
不管哪種看法,孩子們都有其詮釋的基礎邏輯。
2.鱷魚的“密碼”。
蘋果小朋友問:“為什么這個小孩要煮鱷魚?”
“因為鱷魚太壞了,我也想把它煮煮,煮成鱷魚湯?!?/p>
“可是鱷魚沒有被煮熟,它都出來吃那個小朋友了。”
“可能是鱷魚有厚厚的鱗片。”
“是因為沒有把它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碎片。”
“我想用橡皮把鱷魚的牙齒擦掉,他就不能咬人了?!?/p>
“他畫錯了,想把他畫的鱷魚煮煮,就沒有了,可以重新畫了?!?/p>
當孩子們和故事里的小孩一起“哞哞”叫著吸引奶牛過來的時候,有的孩子問道:“奶牛在哪里呀?”“怎么只有一個腳了?”“是在鱷魚的肚子里?”“它被鱷魚吃了?”
緊接著就變成了“鱷魚為什么聽到‘哞哞’的叫聲就過來了?”這個問題。孩子聯(lián)想到前面的情節(jié),共同探討:“怎么奶牛到哪里,鱷魚就跑到哪里呀?”“鱷魚一定是聞到奶牛的味道了?!薄耙部赡苁撬劦叫『⒌奈兜懒?,它也喜歡吃小孩?!币灿械暮⒆舆@樣說:“奶牛在鱷魚肚子里聽到哞哞的叫聲,就讓鱷魚跑過來了。”
3.奶牛怎么在鱷魚的肚子里?
繼續(xù)深入共讀,孩子已經開始暢所欲言了,他們自問自答起來。
“鱷魚的嘴巴里怎么叼著奶牛的腳?為什么奶牛在鱷魚肚子里?”
“鱷魚可能是餓了,它就把奶牛吃掉了唄。”
“鱷魚什么時候吃的奶牛?”
“趁那個小朋友不注意的時候?!?/p>
“奶牛跑過來的時候,鱷魚是怎么吃掉奶牛的呢?”
“張大嘴巴,一口把他吃掉。也可能是人把他塞進去的,為了好玩的?!?/p>
“小朋友已經在肚子里擦了一個洞,怎么還能吃奶牛?”
“他只擦掉了一點點,但沒有奶牛那么大的洞。那個洞是小小的,奶牛鉆不出來,所以奶牛就會在鱷魚的肚子里一段時間?!?/p>
討論至此,很多孩子認為,是作者為了好玩把奶牛塞進鱷魚的嘴巴里,不再覺得是鱷魚主動吃奶牛了。我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拋卻對鱷魚的刻板印象,從“這只鱷魚是哪里來的?”這樣一個簡單問題,讓孩子在繪畫中體會,讓他們從自己對繪本的理解出發(fā),去逐漸轉變他們心中鱷魚的形象。孩子們覺得鱷魚似乎也是很可愛的,總是喜歡張大嘴巴吃東西,但又有一些可憐,剛剛吃到就被擦掉了,從來沒有飽餐過,而且只是小朋友畫錯了呀!
三、孩子有看懂“離奇”故事的能力
成人看《怎樣畫一頭奶?!罚苍S會覺得很無厘頭,沒邏輯,孩子們卻很喜歡這樣的“離奇”故事,他們有破譯密碼的能力。
第一,孩子們對畫出來的鱷魚居然活過來了沒有任何疑問。孩子認為,書里畫的就是故事。他們對故事里的動植物有與生俱來的擬人傾向,更執(zhí)著于對故事情節(jié)、邏輯的思考。
第二,孩子們對能擦掉鱷魚這件事情沒有絲毫質疑。“小朋友手里拿著橡皮去擦掉鱷魚了,他會不會把奶牛一起擦掉呢?”成了孩子們擔心的問題。他們甚至在討論如何擦掉鱷魚,才能讓奶牛安全。他們說:“小孩可以鉆進鱷魚的肚子里,從肚子里開始擦,奶牛就可以鉆出來了。”有的孩子還想擦掉鱷魚的牙,擦掉它的眼睛,這樣鱷魚就看不到、吃不了了。
第三,孩子們更是覺得畫一粒蒲公英種子就能長成蒲公英是理所當然。給予孩子想象的空間,是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
在這些孩子覺得再正常不過的事件中,作為成人,我是否曾扼殺過孩子的想象呢?圣-??颂K佩里說他畫過一幅代表作—吃了一頭大象的蟒蛇,而所有的大人都認為這是一頂蹩腳的帽子,于是,他小時候再也不畫畫了,或者說不給那些無聊的大人們畫畫了,把童心深藏,直到遇見了單純而充滿愛和想象力的《小王子》。我們從小時候一路走來,丟掉了多少寶貴的財富?面對天真爛漫、充滿幻想的孩子,我們是否又在強迫他們扔掉“幼稚”“無價值”“浪費時間”的想象世界,成為一本正經地生活著的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