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
持續(xù)已逾40天的俄烏沖突,雖然發(fā)生在烏克蘭,但也是俄羅斯與美國及其盟友之間的經濟戰(zhàn),對全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深遠。
首先,這場沖突對全球經濟帶來了三大主要問題:能源價格急劇上漲、全球稀有金屬和原材料價格急劇上升和全球糧食供應出現(xiàn)短缺。從短期看,能源、原材料和糧食短缺的最明顯經濟影響是物價上漲。
在俄烏沖突爆發(fā)前,美國已面臨日益嚴重的通脹威脅,這場戰(zhàn)事將會相當程度上加重這種威脅,糧食價格的上升直接導致通脹率的上升。通脹率的上升會形成物價和工資上漲的惡性循環(huán)。美聯(lián)儲稱俄烏沖突對美國經濟和通脹的影響還難以判斷,如果通脹加劇,其準備在夏天將聯(lián)邦基金利息率提高0.5個百分點。不升息不行,升多了也不行,有點棘手。供給沖擊疊加升息很可能引發(fā)滯脹。但目前為止美聯(lián)儲似乎并無調整貨幣政策的打算。
歐洲的情況類似。沖突爆發(fā)前,歐洲也已面臨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和能源價格上漲導致通脹形勢惡化的窘境。戰(zhàn)事更是使歐洲的能源形勢進一步惡化,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此外,地緣政治形勢惡化導致的消費者信心低落以及大批難民涌入的前景,意味著對歐洲來說2022年將是困難的一年。
由于俄羅斯經濟體量較小,俄烏沖突對中國經濟的沖擊相對較小,中國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國內的,即如何穩(wěn)增長,實現(xiàn)5.5%的經濟增速目標。對中國而言,俄烏沖突的主要經濟影響恐怕是石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世界能源價格上漲會直接影響中國的油氣價格,還會通過對其他國家經濟的影響進而影響中國的外貿環(huán)境。
在疫情反復且存在不確定性的當下,中國經濟再次遭受嚴重供給沖擊,需求也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都會向左端移動,其結果是均衡產出水平下降,物價是否會上升則取決于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左移的相對幅度。如果總供給受到的沖擊大于總需求受到的沖擊,在產出水平下降的同時,物價就會上升。這意味著經濟存在出現(xiàn)滯漲的可能性。如果相反,則意味著經濟存在出現(xiàn)通縮的可能性。
當然,若中國能有效運用各種經濟政策,上述兩種情況完全可以避免。有一點非常重要:面對由供給沖擊——而非需求過度——造成的物價上漲,中國應該堅持既定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此時“緊縮”財政與貨幣不但難以抑制通脹,還會因供給的減少導致通脹形勢惡化。因而,中國可能需要暫時容忍較高的通脹率,或采取不違背“穩(wěn)增長”這一目標的其他方法抑制通脹。
除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外,俄烏沖突期間美國對俄羅斯實施的金融制裁,會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較大沖擊。
美國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外儲這一事件導致兩個結果。第一,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信用基礎已經發(fā)生動搖,改革現(xiàn)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將會再次高漲。而改革的方向,恐怕會同2009年聯(lián)合國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改革委員會提出的方向有很大不同。第二,更為急迫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外匯儲備的安全,傳統(tǒng)的外匯儲備分散化的做法已經無法保證在非常時期外匯儲備的安全。
美國及其盟國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的措施,是繼1971年尼克松沖擊之后,國際金融體系的最重要標志性事件。國際貨幣體系是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上的,美國的行為徹底破壞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國家信用基礎。如果外國央行的資產也可以凍結(現(xiàn)在是凍結,以后可能是沒收。美國政府已經表示,要將扣押阿富汗中央銀行的外儲用于賠償“9·11”受難者家庭),在國際金融活動中還有什么契約、合同不可以撕毀?
印度中央銀行原行長拉詹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凍結了俄羅斯央行外匯儲備后,中國、印度和許多其他國家會為他們的外匯儲備感到擔憂,如果有些國家決定凍結它們的資產,外匯儲備就可能變得無法使用。他進一步說,由于像歐元和美元那樣具有流動性的儲備貨幣屈指可數(shù),許多政府將不得不對諸如公司跨境借貸之類的活動加以限制。一些國家將不得不考慮一起建設自己的報文系統(tǒng)以替代SWIFT。而這可能意味著全球支付體系的碎片化。
這一歷史性事件再次給中國敲響警鐘。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不存在確保外儲、海外資產安全的萬無一失的辦法。它們將盡可能減少外匯儲備的持有量,或者說盡可能使自己的海外資產與負債處于基本平衡的狀態(tài)。而這種變化對未來世界貿易格局、國際收支格局和海外投資結構都會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