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寧陳氏在短短幾十年間出現(xiàn)了“陳門五杰”這樣的人物得益于家族門風的百年積淀
陳寅恪曾說:“士族之特點即在其門風之優(yōu)美。”“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标愂舷茸骊愹v遠奉行“重信義、輕財賄”,教育子孫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節(jié)”,立下了澤及后人的優(yōu)良家訓。陳寅恪的摯友、著名學者吳宓曾評價說:“義寧陳氏一門,實握世運之樞軸,含時代之消息,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shù)德教之所托命者也。”
義寧陳氏多人青史留名,既得益于其先祖陳騰遠留下的以孝悌為根本的家規(guī)祖訓,也得益于“一脈相承的堅貞不屈愛國主義思想和高尚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加上各自奮發(fā)不懈的進取精神”。
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誕生的一百多年間,戰(zhàn)火紛飛、民生凋敝,“陳門五杰”亦生活于此時期,憑其一家之才學、家產(chǎn),或可逃離亂世去到和平之處,然而他們卻選擇與祖國共存亡。
陳寶箴謹記為官者要胸懷天下之道義,常常自問:“是否愛民之心不誠,除害之心不切,有生心害政之事,致釀殃民之禍,中夜彷徨,如刺在背。”陳三立、陳寅恪父子面對日偽軍的“糖衣炮彈”時,始終堅守君子之節(jié)。陳寅恪不堪其擾,又心憂祖國,便帶領(lǐng)全家離開香港,在海上,他慷慨陳詞:“萬國兵戈一葉舟,故丘歸死不夷猶?!?/p>
陳家是書香門第,一向注重后代的教育。
陳寅恪6歲時入私塾,跟著湘潭宿儒周大烈讀書。后來,祖父、父親被罷官,賦閑在家,更是將心血傾注在教育子孫上。陳寶箴曾在孫子陳隆恪的扇面上題字:“讀書當先正志……如此立法,久暫不移,胸中便有一定趨向,如行路者之有指南針,不致誤入旁徑,雖未遽為圣賢,亦不失為坦蕩之君子?!边@段話意在教育后人如何讀書做人,也成為陳寅恪兄弟日后的人生準則。
到了陳流求這一代,陳寅恪對女兒們的教育也非常重視。
陳流求記得,父親常常叮囑她學醫(yī)萬不能馬虎,這句話影響了她一生:“作為一名醫(yī)生,我要對每位病患負責,不嚴謹是萬萬不行的?!?/p>
在那個年代,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遷,條件多么艱苦,陳寅恪總是竭盡全力讓三個女兒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抗戰(zhàn)艱苦時期,女兒們?nèi)钥梢宰⌒W習,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陳寅恪對女兒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他做學問的態(tài)度,正是他一生的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女兒們眼中,陳寅恪不僅是她們的父親,更是一位堅守學術(shù)理想的學者,內(nèi)心糾結(jié)的只是“民族文化之衰頹”。他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在文化斷層的年代,鼓舞著人們,成為他們借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糧。
(責編/張超 責校/李希萌、墨心羽 來源/《鳳之高風 竹之亮節(jié)——義寧陳氏的故事》,黃良軍/文,《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9年11月11日;《陳寅恪的“育女經(jīng)”,放到現(xiàn)在也管用》,陳娟/文,《環(huán)球人物》2022年2月17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