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耘
作為一名兒童保健科醫(yī)生,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孩子,其中就有一個獨特的群體,城市“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有的家庭條件并不差,看似幸福,可眼神里卻透著某種渴望,諾諾和安安(均為化名)就是這樣的“留守兒童”。
這個管姥姥叫“媽媽”的孩子
諾諾又來進行預防接種和體檢了,一歲的她需要進行一個智能發(fā)育方面的評估。這一次,依舊是姥姥和姥爺帶他來的,一歲的諾諾在外人看來性格很好,不怎么認生,也很聽話,屬于很乖很安靜的小朋友。
坐下來之后,為了讓諾諾更快熟悉環(huán)境,我拿出玩具逗她,她的眼神很快就被玩具吸引,伸手要拿,可她剛抬起小手,隨即又收了回去,乖乖地靠在姥姥的胸前。姥姥笑了笑說:“我們可懂事了,從來不亂拿別人東西。”一歲的寶寶,很“懂事”,我聽著卻感覺不是滋味。
為了測試諾諾的語言能力,我開始跟諾諾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一歲的寶寶正進入語言的快速發(fā)展期,有些寶寶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字詞,有些寶寶不會說,但可以理解一些簡單的指令和動作。一般情況下,我會用“爸爸媽媽在哪里”這樣的問題,來判斷小朋友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因為諾諾是由姥姥和姥爺帶來的,我看著諾諾,輕輕地問:“諾諾,可以告訴我姥姥是誰嗎?咱們指指姥姥吧?!敝Z諾看著我,似乎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又嘗試了幾次,發(fā)現(xiàn)諾諾并沒有看向或者指向姥姥。我問姥姥,諾諾在家是否對這種指令有反應,姥姥尷尬地說 :“諾諾管我叫媽媽?!?/p>
諾諾出生在一個雙高知家庭,爸爸媽媽都在國外,是跨國公司高管,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碌,以及姥姥姥爺?shù)暮炞C等問題,諾諾出生一個月時就斷奶,由姥姥姥爺帶回國內(nèi)撫養(yǎng)。原計劃在國內(nèi)待一段時間再回去,結(jié)果碰到疫情,從那之后,諾諾就再也沒有見過爸爸媽媽了。
6個月后的寶寶會無意識地發(fā)出“baba、mama”之類的音,當她發(fā)出“mama”時,媽媽通常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回應,于是逐漸寶寶會把“mama”跟眼前這個人聯(lián)系起來。但是由于爸爸媽媽長期不在身邊,諾諾的主要依戀對象變成了姥姥,即使經(jīng)常能跟那個叫“媽媽”的人視頻,但在諾諾的意識里,姥姥就是“媽媽”,就是那個她最親近的人。
撒潑打滾的“熊孩子”
3歲的安安,長得又高又壯,是我們科的“重點人物”,每次看到他的預約信息,我們都要小小緊張一下,把易碎物品和綠植都藏好。
安安每次來,都相當“不客氣”,直接進入護士站開始翻箱倒柜,不是把窗邊的盆栽葉子都揪掉,就是穿著鞋在沙發(fā)上蹦蹦跳跳,經(jīng)常是,伴隨著“暴脾氣”奶奶的吼罵聲,甚至是一頓胖揍,安安開始在地上撒潑打滾、大哭大鬧,有時候給他量身高體重需要四個人“協(xié)助”。安安每次來體檢都像是一場“惡戰(zhàn)”。
安安是本地人,家庭條件很好,他自己家和爺爺奶奶家在同一個小區(qū),安安出生后一直由奶奶照顧著。奶奶原是國企干部,后來退居二線,有了安安之后基本就在家?guī)Ш⒆印?/p>
安安從小就睡眠不好,怕影響兒子兒媳第二天上班,再加上互相生活習慣有沖突,奶奶干脆把安安帶回自己家照看。
剛開始,爸爸媽媽每天下班之后還會來奶奶家陪一陪安安,說是“陪”,其實就是吃飯刷手機。到后來,夫妻倆干脆一個禮拜,甚至更長時間來一次。再后來,安安媽媽懷了老二,來看安安的次數(shù)就更少了。
安安情緒起伏非常大,只要遇到不順心或不喜歡的事情,就會奮力反抗,而且不分場合,隨時躺在地上。他開心的時候可以和我正常交流,不開心的時候甚至會拳打腳踢,奶奶有時候看不下去,上來就是一巴掌。
安安的各項發(fā)育指標都很正常,小腦袋也很聰明,可每次體檢,從奶奶那得知的信息基本都是負面的:不吃飯、挑食、脾氣大、坐不住、不愛睡覺等。奶奶給安安報了早教班,可他不是打小朋友,就是搶玩具,被各種投訴之后,奶奶不敢?guī)チ耍荒苊刻彀阉P(guān)在家里看電視,只有這樣他才能安靜下來。
前幾天安安又過來體檢,一起來的還有阿姨以及懷里抱著的小寶寶:安安的妹妹出生了。和之前一樣,仍然看不到安安的爸爸和媽媽。
奶奶說,他爸爸媽媽忙,老二剛一出生,就住進奶奶家,請了阿姨幫著帶。安安媽媽給老二喂了幾天奶,覺得麻煩,就直接讓喂奶粉了,而且平時也很少去奶奶那兒看孩子。
那天體檢的時候,安安最初還能配合,但中途妹妹可能由于餓了不停哭鬧,安安就漸漸躁動起來,開始在診室里上躥下跳,奶奶一把揪住他說:“再調(diào)皮打死你!”安安看著奶奶,狠狠地回了一句:“打死你!打死妹妹!”奶奶氣得不得了,一巴掌又打了過去,接下來依然是熟悉的場景,安安開始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奶奶臉上掛不住了,最后把安安拉了出去……
妹妹喝飽了奶,躺在診床上,看著我甜甜地笑了。我在想,可愛乖巧的她,長大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會不會變成第二個安安?
父母:即使人缺席,愛也不能缺席
諾諾和安安都擁有著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和豐厚的物質(zhì)基礎,但由于客觀或主觀的原因,他們無法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需要同其他親屬建立親密關(guān)系,但這些親密關(guān)系能替代父母的愛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諾諾的語言和認知發(fā)生了混亂,她認為眼前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姥姥,是擁有著“媽媽”功能的人,她叫姥姥“媽媽”,可是姥姥卻讓她叫手機屏幕里那個熟悉又陌生的人“媽媽”,哪個是“媽媽”,還是兩個都是“媽媽”?
因為混亂,因為怕說錯了、叫錯了,諾諾小心翼翼,她不知道自己的處境是否安全,畢竟只有在媽媽懷里才是最安全的,她只能讓本來應該任意探索的自己,看起來很“乖巧懂事”。那么,她長大以后對這個社會的認知會是怎樣的呢?很可能會成為討好型人格特點,內(nèi)心能量無處釋放,最后將情緒積郁在心里,讓自己活得很累。
安安一次次失控,無法合理評估周圍環(huán)境,在他看來,別人隨時都有可能傷害他,就像他的爸爸媽媽一樣,隨時有可能不要他,而且他僅有的那些愛也隨時都有可能被另一個小寶寶搶走,他是不安全的,所以需要把自己武裝起來,哭鬧和發(fā)脾氣便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在他的認知系統(tǒng)里,自己可能是個多余的人,想要得到爸爸媽媽的關(guān)注,必須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他會做些出格的事情,讓大家注意到他,這樣爸爸媽媽也會注意到他,甚至對他來說,打罵也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他覺得被重視了才會有人打罵他,他對愛的認知是扭曲的,以后的他將如何去愛他人,愛他的孩子呢?
諾諾會在視頻的時候撫摸屏幕上的“媽媽”,安安會在爸爸媽媽來看他的時候表現(xiàn)得異常興奮,他們都嘗試去建立親密關(guān)系,盡管會體驗到失敗,但是并沒有放棄尋找這些缺失的愛。
留守兒童是社會發(fā)展的特殊產(chǎn)物,如果爸爸媽媽無法避免缺席,那么就請用愛來保護孩子吧,他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尊重、需要環(huán)境的接納和引導,以及政府和全社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