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金騰川看來,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尚未遠去,目前我國對傳染病的發(fā)病機制和基礎生物學研究還不夠。他要做的就是用科學手段勘破病毒的“破綻”,從而大幅提升我國傳染病預防和治療水平。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而來。疫情不等人,金騰川大年初二便在實驗室忙碌起來。在比對新冠肺炎患者血清的過程中,除IgM、lgG兩種標志性免疫球蛋白外,金騰川還發(fā)現(xiàn)了含量較高的IgA。最終他確認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會引起血清中IgA水平上升,且IgA濃度與疾病嚴重程度正相關?;诖税l(fā)現(xiàn),金騰川申請了“新型冠狀病毒更早期篩查方法”國家發(fā)明專利并開發(fā)了新冠IgA/IgM/IgG抗體診斷試劑盒(化學發(fā)光法)。經(jīng)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工復學過程中的校內(nèi)應用,這一試劑盒表現(xiàn)出很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谶@一成果形成的論文,也順利在線發(fā)表于《中國免疫學雜志》(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此外,金騰川依托團隊建立的基于羊駝和鯊魚兩種動物模型的納米抗體研發(fā)平臺,成功制備了高親和力抗新冠中和性抗體。經(jīng)過活病毒中和實驗驗證,此抗體可以對抗突變株甚至SARS病毒,具有極高的抗病毒活性和較大的治療、預防新冠肺炎的潛力,后續(xù)有望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或體外病毒預防。團隊擁有的“腺相關病毒介導的新型冠狀病毒抗體誘導物及疫苗組合物”國家發(fā)明專利,也已在與長春卓宜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中實現(xiàn)成功轉化。
曾見證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危害性和當時國內(nèi)生命科學領域的發(fā)展水平尚處于明顯落后的現(xiàn)實,金騰川決心要在“感染與免疫”方向痛下苦功,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此,金騰川遠赴美國,十余年如一日地深耕于免疫分子和食物過敏原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收獲滿滿。不過,他也從未忘記自己的初衷。2014年,金騰川以特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的身份回到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如他所說,這番回國,是“見過天地之大,當是報效之時”。
甫一回國,金騰川便投身于揭示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NS3解旋酶分子機制的工作中。利用X晶體衍射技術,他成功揭示了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NS3解旋酶的分子機制,為其他科學家在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奇特現(xiàn)象提供了有效解釋。更重要的是,這一機制不只局限于寨卡病毒解旋酶,還適用于其他黃熱病毒家族??梢哉f,這項研究首次為金屬離子-NTP對NS3解旋酶激活的變構調(diào)節(jié)提供了結構證據(jù),為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精細的結構信息。
目前,金騰川的團隊共有12名碩士生、20名博士生、5名博士后及1名副研究員。在教學中,金騰川摒棄了以往“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模式和“唯成績論”的評價體系,通過“翻轉課堂”的模式引導學生直面社會需求,以科技研究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助力,為高等教育內(nèi)涵式發(fā)展、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堅強人才保障。
金騰川認為,在后疫情時代,感染與免疫的基礎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以解決重大的科學問題為目的,躋身國際前沿,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以持續(xù)的科學研究應對烈性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是他一直“跑著”在做的事:“除了突然暴發(fā)的烈性傳染病,諸如新型布尼亞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狂犬病毒等,也以‘長期共存’的形式威脅著人類健康。我要做的,就是用科學的方法,繼續(xù)尋找攻克病毒的方法,最終讓科學跑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