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鄭東,方雅秀,侯樂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神經內科,廣東 廣州 510370
難治性癲癇一般是指經過藥物治療未得到控制、病情持續(xù)數年未見好轉的癲癇類疾病[1],患者癥狀表現與一般癲癇癥狀相似,但病情嚴重時會造成神經功能損害,甚至可能對精神狀態(tài)和智力水平造成不利影響。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鈉均為臨床抗癲癇的常用藥物,拉莫三嗪可抑制神經元細胞異常放電,穩(wěn)定神經信號傳導進程;丙戊酸鈉對各類癲癇均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大部分患者對該藥物耐受性良好。對于難治性癲癇患者,聯合應用不同藥物也許能夠增強藥物作用,進一步緩解病情[2]。本研究旨在觀察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難治性癲癇患者的療效,并探討其對患者認知功能和相關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就診的60 例難治性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所制定的難治性癲癇診療標準[3],均經腦電圖檢查確診;②經影像學掃描檢查未發(fā)現顱內發(fā)生結構性病變;③曾接受兩種及以上一線抗癲癇藥物治療但效果不理想;④能夠配合服藥治療。排除標準:①因顱內腫瘤或其他病變壓迫神經系統(tǒng)引起的癲癇;②藥物過敏;③存在精神障礙病史;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⑤惡性腫瘤;⑥免疫系統(tǒng)疾??;⑦心、肺、腎、肝嚴重損傷;⑧嚴重感染。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服用丙戊酸鈉(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10595),初始劑量20 mg/(kg·d),根據患者癥狀緩解情況緩慢增加藥物劑量直至癲癇發(fā)作得到控制。觀察組患者同時服用拉莫三嗪(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 生產,注冊證號H20160626),初始劑量12.5 mg/d,服用3 周后劑量逐漸增至25 mg/d,后根據患者癥狀緩解情況調整維持劑量在200 mg/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檢測)方法 (1)臨床療效:參考相關標準[4]評估療效。①顯效:復查腦電圖結果顯示未見異常,癲癇發(fā)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75%以上;②有效:復查腦電圖結果顯示神經元異常放電表現部分好轉,癲癇發(fā)作次數減少50%~75%;③復查腦電圖結果仍顯示明顯異常,病情無好轉,癲癇發(fā)作次數減少50%以下??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認知功能:分別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用蒙特利爾認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5]評估認知功能,該量表包括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記憶、注意力、語言、抽象、計算、定向共8 個維度,總分30 分,分數越高代表認知功能恢復情況越好。(3)神經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患者晨間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肘靜脈血液樣本5 mL,送至生化實驗室進行檢測,離心得血清后測定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fic enolase,NSE)、髓鞘堿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后的惡心嘔吐、嗜睡、皮疹和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MoC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oCA 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MoCA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30治療前23.61±3.1423.24±3.690.4180.677治療后26.42±1.1625.19±2.352.5710.013 t值4.5982.441 P值0.0010.018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SE、MBP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SE、MB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45、0.722,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SE、MBP水平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NSE、MBP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45、2.582,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SE、MBP水平比較(±s,μg/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SE、MBP水平比較(±s,μg/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30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NSE 19.16±5.6810.71±3.40a 6.9910.00118.46±6.4914.24±3.033.2270.002 MAP 15.89±4.038.15±3.69a 7.7590.00114.95±5.8810.41±3.063.7510.001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見表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均于藥物劑量調整后自行緩解,未造成嚴重后果。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癲癇的發(fā)病原因復雜,與人體腦內部分神經元頻繁異常放電相關,此外,基因遺傳、代謝異常等均可能導致癲癇發(fā)生。難治性癲癇復發(fā)率高,對藥物敏感性低,患者大多經過使用單藥治療無效,并且兩種以上一線藥物治療療效不佳,需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作用機制如下,通過阻斷高電壓對鈣離子通道的調控、抑制鈉離子經通道內流達到限制神經遞質傳導興奮信號的目的。除作用于鈉離子、鈣離子通道外,還可抑制谷氨酸釋放,降低因谷氨酸過度表達導致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風險,維持突觸前膜穩(wěn)定[6];與拉莫三嗪作用途徑不同的是,丙戊酸鈉主要影響γ-氨基丁酸轉氨酶等氨基酸活性,提升腦內γ-氨基丁酸濃度,進而降低神經元活性,減少鈉離子、鈣離子內流,阻滯異常電位傳導[7]。本研究結果顯示,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該方法可對難治性癲癇患者起到較好的作用效果,原因可能在于兩種藥物的聯用起到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莊俊鴻等[8]學者研究表明拉莫三嗪與丙戊酸鈉共用時半衰期顯著延長,因而藥效持續(xù)時間更久,對神經系統(tǒng)的穩(wěn)定作用明顯強于單藥治療。
難治性癲癇由于治療周期長,易反復發(fā)作,腦部神經細胞受損嚴重,導致認知功能出現異常。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后,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患者神經受損情況得到了有效控制。NSE 作為評價神經細胞受損情況的敏感性指標,其水平變化與癲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比;MBP 是組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髓鞘的重要蛋白質,可反映中樞系統(tǒng)的損傷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拉莫三嗪與丙戊酸鈉治療后,觀察組NSE、MBP 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恢復情況良好。唐文等[9]研究表明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有助于提升患者神經營養(yǎng)狀態(tài),在減輕神經組織炎癥水平的情況下保護神經元功能,與本研究結果相似。這表明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難治性癲癇,有助于維護神經傳導通路的穩(wěn)定與神經元的恢復,從而有效減少癲癇發(fā)作。但該方案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臨床應用期間需嚴格監(jiān)控拉莫三嗪引起的過敏反應,根據患者的耐藥表現及時調整藥物劑量。
綜上所述,應用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難治性癲癇較單藥治療效果更佳,可促進患者認知功能及神經功能的恢復,但需要注意控制藥物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