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瑪才讓
(河北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內(nèi)容提要]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衛(wèi)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lǐng)和鄂爾勒克率領(lǐng)下,大部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生活,后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歸故土。清政府最初將其安置于額爾齊斯河流域、塔城、額敏、博羅塔拉(即今博爾塔拉)、伊犁等地。然而,接踵而來的痘疫、饑?yán)?、氣候變化、?fù)生痘疫等因素,致使彼時“人困馬乏”的土爾扈特部眾雪上加霜,造成人口減少。本文通過乾隆朝滿文檔案等,主要從上述四方面對土爾扈特部東歸后初期人口減少的原因進(jìn)行分析和探討。
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衛(wèi)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lǐng)和鄂爾勒克率領(lǐng)下,大部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生活,后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歸故土。清政府最初將其安置于額爾齊斯河流域、塔城、額敏、博羅塔拉(即今博爾塔拉)、伊犁等地。有關(guān)清代土爾扈特領(lǐng)域的先行研究,成果頗豐,主要涉及土爾扈特部族史、汗廷、王統(tǒng)世系、碑文,土爾扈特部東歸原因,伏爾加河流域土爾扈特部赴藏禮佛、官印、札薩克旗制、朝覲制度,土爾扈特與藏傳佛教、佛教高僧、赴藏熬茶,東歸后赴藏熬茶滿文檔案土爾扈特汗廷與西藏關(guān)系、東歸后清政府對其安置問題與編旗,東歸后的社會制度、經(jīng)濟(jì)狀況、貿(mào)易、風(fēng)俗及祭祀文化、滿文敕書等。就論著而言,主要有:《厄魯特蒙古史論集》(1)馬汝珩、馬大正:《厄魯特蒙古史論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衛(wèi)拉特蒙古史入門》(2)馬大正、蔡家藝:《衛(wèi)拉特蒙古史入門》,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缎l(wèi)拉特蒙古史綱》(3)馬大正、成崇德:《衛(wèi)拉特蒙古史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飄落異域的民族——17至18世紀(jì)的土爾扈特蒙古》(4)馬汝珩、馬大正:《飄落異域的民族—17至18世紀(jì)的土爾扈特蒙古》,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年?!锻翣栰杼孛晒攀费芯亢喪觥?5)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史研究簡述》,《內(nèi)蒙古師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2年第3期?!锻翣栰杼孛晒畔底V考述》(6)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锻翣栰杼孛晒盼鬟w及其反抗沙俄壓迫、重返祖國的斗爭》(7)馬汝珩、王思治:《土爾扈特蒙古西遷及其反抗沙俄壓迫、重返祖國的斗爭》,《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78年第2期?!锻翣栰杼孛晒艝|返始于何時》(8)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東返始于何時》,《新疆社會科學(xué)》1985年第1期?!肚宕筒伎速悹柾翣栰杼貪M文檔案及其研究價值》(9)吳元豐:《清代和布克賽爾土爾扈特滿文檔案及其研究價值》,《西部蒙古論壇》2013年第2期?!锻翣栰杼夭繓|返后的安置與編旗》(10)趙志強(qiáng):《土爾扈特部東返后的安置與編旗》,《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锻翣栰杼睾逛装湾a部眾東歸后拔地安置始末》(11)郭美蘭:《土爾扈特汗渥巴錫部眾東歸后拔地安置始末》,《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肚宕舨┛速惱锿翣栰杼孛晒鸥安匕静杌顒映跆健?12)郭美蘭:《清代霍博克賽里土爾扈特蒙古赴藏熬茶活動初探》,《西部蒙古論壇》2013年第2期?!肚宕翣栰杼孛晒呕貧w后赴藏熬茶滿文檔案》(13)郭美蘭:《清代土爾扈特蒙古回歸后赴藏熬茶滿文檔案》,《歷史檔案》2013年第4期?!锻翣栰杼睾雇⑴c西藏關(guān)系(1643—1732)——以軍機(jī)處滿文錄副檔記載為中心》(14)烏云畢力格:《土爾扈特汗廷與西藏關(guān)系(1643—1732)——以軍機(jī)處滿文錄副檔記載為中心》,《西域研究》2015年第1期?!缎陆f土爾扈特蒙古札薩克卓哩克圖汗若干史實考》(15)周學(xué)軍:《新疆舊土爾扈特蒙古札薩克卓哩克圖汗若干史實考》,《昌吉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第3期。《舊土爾扈特蒙古卓哩克圖汗史實稽考》(16)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17)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缎陆翣栰杼孛晒攀穼嵖坚屌c訂誤》(18)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19)馬汝珩、王思治:《土爾扈特蒙古西遷及其反抗沙俄壓迫、重返祖國的斗爭》,《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78年第2期?!锻翣栰杼卦_克旗制概述》(20)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21)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東返始于何時》,《新疆社會科學(xué)》1985年第1期?!稏|返后的土爾扈特社會制度及其經(jīng)濟(jì)概況》(22)吐娜:《東返后的土爾扈特社會制度及其經(jīng)濟(jì)概況》,《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1994年第3期?!对囌摫甭吠翣栰杼孛似熘贫取?23)吐娜:《試論北路土爾扈特盟旗制度》,《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清代土爾扈特部與和碩特部印章研究》(24)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25)郭美蘭:《土爾扈特汗渥巴錫部眾東歸后拔地安置始末》,《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锻翣栰杼睾共紡趵照芤缊D事跡》(26)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27)郭美蘭:《清代霍博克賽里土爾扈特蒙古赴藏熬茶活動初探》,《西部蒙古論壇》2013年第2期?!肚宄跂|歸土爾扈特部全面實行盟旗制度時間考》(28)馬汝珩、馬大正:《土爾扈特蒙古系譜考述》,《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29)郭美蘭:《清代土爾扈特蒙古回歸后赴藏熬茶滿文檔案》,《歷史檔案》2013年第4期?!肚宕鷸|歸土爾扈特部朝覲制度管見》(30)平平:《清代東歸土爾扈特部朝覲制度管見》,《西部蒙古論壇》2019年第2期。等。但涉及土爾扈特部東歸后初期人口減少的原因問題,學(xué)界尚乏關(guān)注。筆者試用乾隆朝滿文漢文文獻(xiàn),主要從土爾扈特部眾東歸初期所遭遇的痘疫、饑?yán)?、氣候變化、?fù)生痘疫等方面,對其人口減少問題進(jìn)行分析和探討。
關(guān)于土爾扈特部眾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歸后清政府最終妥善安置問題,目前學(xué)界對其研究得較為透徹,即舊土爾扈特汗渥巴錫部被安置于喀喇沙爾辦事大臣所轄游牧、親王策伯克多爾濟(jì)部被安置于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所轄和博克薩里游牧、郡王巴木巴爾部被安置于庫爾喀喇烏蘇領(lǐng)隊大臣所轄游牧、貝勒默們圖部被安置于伊犁參贊大臣所轄晶河游牧,以及新土爾扈特舍楞部被安置于阿爾泰、科布多一帶。但就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具體被臨時安置在何處?這是一個復(fù)雜而又不能忽視的歷史問題。因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安置點(diǎn)較多,若要搞清這一問題,首先要厘清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最初駐扎地點(diǎn)。筆者依據(jù)現(xiàn)有滿文漢文史料,對其進(jìn)行考究。
1.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駐扎于察林河畔。據(jù)滿文檔案載:“sunja biyaiorin nadan de,hiya pusaboo sei boolanjiha bade,casimejige?eme genefi,orin ninggun de carin birai ebele turgūt i taiji ts’ebekdorji(31)ts'ebekdorji,藏語人名,藏文寫為“”,漢文史料通常寫為“策伯克多爾濟(jì)”,即土爾扈特部東歸后首任舊土爾扈特部北路親王。tanggūisire niyalma gaifi jihe be ucaraha.morin i hūsun umesi jugen,tuwaci ijishūn,carin birai cikin de tatabuha.漢語意為,(筆者注: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侍衛(wèi)菩薩保等報稱,赴那邊探聽,(筆者注: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察林河這邊,與土爾扈特臺吉策伯克多爾濟(jì)率來百人相遇,馬匹實力甚為尋常,視看溫順,駐扎于察林河邊?!?32)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0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262~263頁。后來,“karun ciboolanjiha nerginde,ahasiibaciuthaisibe aiman i uherida icanggaūletsula amban?otong be tucibufi,ceni jidere urse isinjiha be tuwame bargiyafi tebumeboigon iton baicara jergibaita be icihiyabume unggihe.漢語意為,自卡倫即時來報,奴才等處隨即派遣錫伯部總管伊昌阿、厄魯特散秩大臣碩通,驗視管束伊等到來人眾,派遣查辦住戶數(shù)等務(wù)。”(33)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0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267頁。
2.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被安置于額爾齊斯河、博爾塔拉、額敏、齋爾。茲據(jù)滿文檔案載:“ahasi mentuhun i gūsin de turgūt i aiman unenggi baime jici,ceni dahala niyalma be ejen i genggiyen be harga?abume unggime.ceni fejergiurse be taka ercis de unggifi tebume ejen i jorire be aliyakisembi,ojoro ojorakūbabe ginggulemewesimbuhe ejen tacibureo.漢語意為,奴才等愚思,若土爾扈特部誠然來請,將伊等統(tǒng)領(lǐng)之人遣送覲見圣上,伊等屬下人眾暫時遣居額爾齊斯,恭候皇上指示,將可否之處,謹(jǐn)奏圣上教導(dǎo)?!?34)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0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257頁。根據(jù)上述引文可知,將土爾扈特歸來之人暫時遣居額爾齊斯,僅是時任伊犁將軍伊勒圖處的想法,并不能確定彼時土爾扈特部被暫時安置于額爾齊斯。但接下來的一份漢文史料,不僅可以確定后來朝廷將其暫時安置于額爾齊斯,而且還確定將其安置于博爾塔拉、額敏、齋爾的線索。漢文史料載:“朕意令居住塔爾巴哈臺東,科布多西之額爾齊斯、博羅塔拉(35)即今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額密勒(36)即今新疆塔城地區(qū)額敏縣。、齋爾(37)即今新疆塔城地區(qū)額敏縣一帶。等處方妥?!?38)《清高宗實錄》卷887,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丁亥。
3.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被安置于霍博克薩里及額林哈畢爾噶。滿文檔案載:“ts'ebekdorji iurse be uthaihobok saride tebuki.漢語意為,將策伯克多爾濟(jì)之眾隨即住于霍博克薩里?!?39)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452頁。另據(jù)漢文史料載:“察哈爾都統(tǒng)常青等奏,土爾扈特投誠,其安插額林哈畢爾噶(40)即今準(zhǔn)噶爾盆地烏蘇至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帶地區(qū)的天山山脈。、和博克薩里(41)即今新疆塔城地區(qū)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者,自商都達(dá)布遜諾爾等處撥馬三萬、羊十一萬,應(yīng)分馬五百為一廠,羊一千五百為一廠,俱派牧長等彈壓?!?42)《清高宗實錄》卷891,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丁酉。從引文可知,不僅在霍博克薩里安置了土爾扈特部,還在庫爾喀喇烏蘇、晶河等地亦安置。通過上述滿文漢文史料可知,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清政府主要安置地點(diǎn)為察林河畔、額爾齊斯河、博爾塔拉、額敏、齋爾、霍博克薩里、額林哈畢爾噶等地。
4.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被安置于伊犁。滿文檔案載:“onggolo ubasiseinukte,ili ci jair de genere de,jugūn iunduriubasii juwe haha juinimeku akūoho.ne damu juwe ajige haha juibi.漢語意為,先前渥巴錫等游牧,自伊犁赴齋爾沿途,渥巴錫二子病逝,如今惟有兩個幼子?!?43)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309頁??梢?,土爾扈特部眾初來時曾在伊犁居住過。此外,從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各地對其接濟(jì)生產(chǎn)生活物資可以折射出,當(dāng)時有諸多臨時土爾扈特部眾安置點(diǎn)。但筆者認(rèn)為,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初主要被安置于上述提及的地區(qū),尤其是額爾齊斯河、伊犁、額敏、齋爾、霍博克薩里、博羅塔拉、庫爾喀喇烏蘇、晶河等地,這奠定了后期清政府正式安置土爾扈特部游牧地點(diǎn)的基礎(chǔ)。
關(guān)于土爾扈特部東歸后初期人口減少問題,學(xué)界尚乏關(guān)注。可能源于漢文史料對這方面的歷史記載相對較少的緣故。但滿文檔案里記載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線索。筆者主要依據(jù)滿文檔案,對其人口減少原因進(jìn)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痘疫災(zāi)難致使東歸土爾扈特部人口減少。土爾扈特部東歸后何時出現(xiàn)痘疫,筆者尚未從漢文史料中找到線索。然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1份滿文檔案,為我們提供了東歸土爾扈特部初發(fā)痘疫的時間。據(jù)滿文檔案載:“jakan turgūt i nukte be tuwa?atara asha sei baci boolanjiha bade turgūt i urse juwan biyacimama er?erengge deribufi ubasi i sargan,sargan juimama er?eme juwan biyai orin juwe de akū oho.漢語意為,不久以前,照管土爾扈特游牧阿思哈等處報稱,土爾扈特之眾自(筆者注:乾隆三十六年)十月開始出痘,渥巴錫妻女于十月二十二日去世?!?44)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03冊,第309頁。另一份滿文檔案也證實了這一點(diǎn),滿文檔案載:“jorgon biyai juwan ninggun de alime gaiha,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aliha amban tondo baturu gung fulungga i jasiha.abkaiwehiyehe i gūsin ningguci aniya jorgon biyai ice juwe de hese wasimbuhangge.?uhede sei baci,ubasi i sargan,sargan juimama er?eme juwan biyai orin juwe de akūoho seme wesimbuhebi.漢語意為,(筆者注: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領(lǐng)訖,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大學(xué)士·忠勇公福隆阿寄信,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奉旨,自舒赫德等處,渥巴錫妻女出痘,于十月二十二日去世?!?45)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04冊,第115頁。而且,渥巴錫母親在本次痘疫災(zāi)難中也未能幸免,滿文檔案載:“aha fuk'angga ginggulemewesimburengge,dergi hese be alime gaifi ubasi de ulhibufi ubasi i abkai kesi de hengkileme babe gingguleme donjibume wesimbure jalin.jorgon biyai orin nadan de 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aliha amban,tondo baturu gung fulungga i jasiha ubasi i eniye mama er?eme akūoho……?uhede sei baci,ojin asha se,ubasi i eniye mama er?eme om?on biyai ice ilan de akūoho.漢語意為,奴才??蛋仓?jǐn)奏,領(lǐng)訖圣旨,曉諭渥巴錫,為渥巴錫叩謝天恩,謹(jǐn)具奏聞。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大學(xué)士·忠勇公福隆阿于(筆者注: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寄,渥巴錫之母出痘去世。……自舒赫德等處,倭景、阿思哈等,渥巴錫之母出痘,于十一月初三日去世?!?46)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04冊,第239頁。
此外,史料還記載了渥巴錫之子遭遇痘疫去世,以及當(dāng)時在土爾扈特部眾中流行的痘疫情景。另據(jù)滿文檔案載:“jakan turgūtubasi inukte be tuwa?atara ojin,asha ibaci,om?on biyaiorin nadan de,ubasi i sunja se iajige juiasugai(47)asugai,蒙古語人名,蒙古文寫為“yisugei”,在漢文著作內(nèi)通常寫為“阿蘇蓋”“額蘇蓋”“也素蓋”“也速該”等。mama er?eme de akūoho.ne damu emu huhuri jui funcehe,ubasii fejergiurseimama er?erengge nakara unde nimeterengge inu bi,sain ohongge umesikomso.ere sidende amba ajige haha hehe juwe tumen juwe minggan duin tanggūuyunju funcere anggala i dorgi,siran siran i ilan minggan ilan tanggūuyunju funcere anggalabucehebisemeboolanjihabi.ere jalin gengguleme donjibumewesimbuhe.漢語意為,不久前,照管渥巴錫游牧倭景、阿思哈處報稱,渥巴錫五歲幼子阿蘇蓋出痘,于(筆者注: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去世。如今惟剩一名嬰兒,渥巴錫屬下人眾出痘者尚未停息,亦有病者,愈者甚少。此間,大小男婦二萬二千四百九十余口內(nèi),陸續(xù)有三千三百九十余口去世,為此謹(jǐn)具奏聞。”(48)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4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65~66頁。眾所周知,渥巴錫部眾在土爾扈特部中所占比重較大。從上述引文可知,渥巴錫所屬部眾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痘疫災(zāi)難中去世人數(shù)近達(dá)15%,渥巴錫家族為此亦遭遇了沉重災(zāi)難,更何況其下屬民了。渥巴錫游牧地遭受痘疫期間,他正在熱河謁見乾隆皇帝,或從熱河返回途中,眾親因痘疫辭世,也未能見最后一面。因此,土爾扈特部東歸后初期出現(xiàn)痘疫,是其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
2.東歸土爾扈特部眾因貧餓亡致使人口減少。據(jù)滿文檔案《伊犁將軍舒赫德等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部眾生活非常貧困折》記載:“aha?uhede,batujirgal ginggulemewesimburengge,donjibumewesimbure jalin.jakan turgūthan ubasi inukte be tuwa?atara asha ialibuha bade,nadan biyai tofohon de ubasi jifi niyalma be jailabufinarhū?ame alarangge.duleke aniyaminibeye fejergiurse be gaifi,dahame dosika ci,amba ejen ujen kesi isibume ulha?angnaha.biyadarikunesun bume?uwe emu aniya ujiha.membe daruhaiujire kooliakūbe bigetuken i sambi.aigelhun akūkemunierembi.ne nukteigeren yadara urse gemu omihon de amcabuha buceme bi.漢語意為,奴才舒赫德,巴圖濟(jì)爾噶勒謹(jǐn)奏,為奏聞事。不久前,照管土爾扈特汗渥巴錫游牧阿思哈處寄信,(筆者注:乾隆三十七年)七月十五日,移開渥巴錫來人詳稱,自去歲我等率身下人眾歸服,大皇帝施恩賞畜,每月給予行糧,供養(yǎng)一年,將我等經(jīng)常無尺給養(yǎng),我清楚曉得,豈敢屢次期望。如今,各游牧貧困之眾皆在挨餓,已觸及死亡。”(49)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07冊,第372~373頁。此外,另外一份滿文檔案也提到:“ubasii fejergiyadara urse umesi labdu bicibe.漢語意為,雖然渥巴錫下貧困人眾甚多?!?50)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10冊,第67頁。滿文文獻(xiàn)內(nèi)涉及東歸土爾扈特部因生活窘迫,各地給予接濟(jì)的記載較多,在此不贅。通過上述引文可知,饑寒交迫,生活窘迫,是東歸土爾扈特部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二。
3.因氣候因素,病亡者增加,致使東歸土爾扈特部人口減少。滿文檔案載:“jakan ubasiinukte be tuwa?atara asha ibaci,aha de jasiha bade,onggolo turgūt se ili,boro tala,tarbahataide tuwerihetume genere,gelisargan jui,booiaha gamafibure uncarangge umesi labdu,hono umesi tusa,juwan,orin acabufi,gamarangge gemu bi.te erin beikuwen ofi,ere udu inenggigenerengge inu serioho.jaiere sidende,turgūt se nimetere bucerengge umesi labdu.漢語意為,不久前,從照管渥巴錫游牧阿思哈處向奴才寄信,先前土爾扈特等赴伊犁、博羅塔拉(即今博爾塔拉)、塔爾巴哈臺過冬,又帶女子、包衣阿哈販賣者甚多,尚且極為有利,十、二十匯集,販賣者皆有。現(xiàn)因氣候嚴(yán)寒,這幾日前往者亦稀疏了。再,此間,土爾扈特等病死者甚多。”(51)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10冊,第40頁。可見,氣候嚴(yán)寒,致使東歸土爾扈特部病亡者增加,是其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三。
4.重復(fù)出現(xiàn)痘疫災(zāi)難致使東歸土爾扈特部人口減少。茲據(jù)滿文檔案載:“jakan asha ibaci,ere sidende,ubasi i turgūtse nimetere bucerengge umesi labdu seme boolanjiha be,aha om?on biyaiorin dewesimbuhe.te asha geliaha de jasiha bade,turgūt se nimerengge labdu bimemama er?erengge bi.taijiboromama er?efisain oho.jasak taijiberhasiha ne inumama er?embi.漢語意為,不久前,自阿思哈處報稱,此間,渥巴錫之土爾扈特等病亡者甚多,奴才于(筆者注: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已奏?,F(xiàn)阿思哈又于奴才寄信,土爾扈特等病者多,且有出痘者。臺吉保洛出痘好了,札薩克臺吉博爾哈希哈現(xiàn)也出痘?!?52)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03冊),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10冊,第123頁。依據(jù)上述引文,雖未尋得東歸土爾扈特部因重復(fù)出現(xiàn)痘疫而病亡的詳細(xì)數(shù)據(jù),但從土爾扈特游牧臺吉、札薩克臺吉等均未躲過痘疫災(zāi)難來看,當(dāng)時在土爾扈特部重復(fù)發(fā)生的痘疫給其人口數(shù)量減少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因此,痘疫災(zāi)難的重復(fù)出現(xiàn),是東歸土爾扈特部人口減少的原因之四。
本文主要利用滿文漢文檔案史料對乾隆朝土爾扈特部東歸后初期人口減少的原因進(jìn)行了分析和探討,首先分析概述了土爾扈特部眾東歸之初的駐扎地點(diǎn)、清政府對其安置地點(diǎn)等。其次梳理歸納對土爾扈特部眾東歸后初期致使其人口減少的若干原因,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滿文檔案出現(xiàn)的個別詞匯進(jìn)行考證等。筆者得出的基本結(jié)論是:(1)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歸的土爾扈特部眾主要駐扎于察林河畔、伊犁河西部等地。(2)東歸后渥巴錫率領(lǐng)人數(shù)較多的一支起初主要暫居伊犁,后遷往齋爾,然后又移居塔爾巴哈臺從事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最后遷徙珠勒都斯等地游牧;策伯克多爾濟(jì)所率東歸土爾扈特部一支起初被安置在額爾齊斯河流域生活,后被安置在霍博克薩里從事種田、放牧等;巴木巴爾、默們圖所率部眾主要生活在庫爾喀喇烏蘇至額林哈畢爾噶一帶;還有部分東歸土爾扈特部眾生活在博羅塔拉、額敏河等地;除渥巴錫所率部眾東歸之初后遷居喀喇沙爾辦事大臣所轄珠勒都斯游牧地外,其他土爾扈特部眾東歸之初的被安置地點(diǎn),基本奠定了后期清政府對其正式安置地點(diǎn)的形成基礎(chǔ)。(3)乾隆朝土爾扈特部東歸后初期,造成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為痘疫疾病、嚴(yán)重饑?yán)?、氣候變化、?fù)生痘疫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