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屬于Cram 陽性螺旋形細菌中的一個類型,該菌種自上世紀80 年代由2 名澳洲的科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其主要提取自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患者的胃黏膜中,并經(jīng)微需氧量環(huán)境培養(yǎng)得到,這一發(fā)現(xiàn)顯示Hp 感染與CG 間存在較為緊密的關聯(lián)[1-3]。為了進一步分析Hp 感染與CG的相關性,此次研究主要以本院收治的114 例CG 患者為研究對象,具體內容整理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間本院收治的114 例CG 患者納入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到本院進行體檢的100 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觀察組中,男62 例、女52 例;年齡23~69 歲,平均年 齡(45.52±7.78) 歲;病程0.5~11.0 年,平均病程(4.23±2.67)年;病癥類型分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37 例、慢性糜爛性胃炎42 例、膽汁反流性胃炎35 例。對照組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5.11±7.7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CG: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關于CG 的診斷標準進行評估,同時經(jīng)內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復核;②Hp 感染:參考《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4]中相關診斷標準進行評估,具體項目如下:a.經(jīng)胃黏膜組織RUT 呈陽性,同時組織切片染色顯示呈陽性;b.胃黏膜組織RUT 呈陽性,同時13C-尿素呼氣試驗(13C-UBT)呈陽性;c.13C-UBT 呈陽性。滿足上述任意一項即可診斷為Hp 感染。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與CG 診斷標準相符;②年齡18~70 歲;③研究對象對此次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研究內容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后開展;所有受檢者自入院4 周前未接受過抗Hp 感染、抑制胃酸、質子泵抑制劑等相關藥物治療;⑤患者均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且均有腹脹、噯氣、反酸等癥狀表現(xiàn);健康體檢者則均無胃部及上消化道癥狀表現(xiàn)。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既往有胃大部切除史,或嚴重胃潰瘍,或經(jīng)病理診斷疑似惡變者;③伴有嚴重造血系統(tǒng)病癥,或合并心肝腎腦等嚴重病變者;④難以耐受胃鏡檢查者;⑤難以主觀表達感染或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⑥難以配合研究開展,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胃鏡檢查:應用電子胃鏡進行胃鏡檢查,經(jīng)鼻、口插入電子胃鏡,對患者的胃黏膜以及胃體、胃竇、賁門、球部進行觀察。不同類型胃炎診斷標準如下:①慢性淺表性胃炎:經(jīng)胃鏡檢查可見片狀、點狀及條狀紅斑出現(xiàn),且胃黏膜表面有粗糙出血點,存在黏膜糜爛,但未見膽汁反流;②慢性糜爛性胃炎:經(jīng)檢查有因黏膜缺損所致的淺表凹陷及糜爛;③膽汁反流性胃炎:觀察胃腔內存在較多膽汁附著,或靜息下逆向經(jīng)十二指腸到幽門至胃竇。RUT 試驗:在胃鏡檢查中取胃竇-幽門2 cm 處以及胃體前后壁各1 塊樣本,此后在10%的甲醇下進行24 h 固定,最后將其大量接種在液體培養(yǎng)基管中,搖勻后將其置于溫度37℃,環(huán)境pH值為7 的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最終變?yōu)榉奂t色即為陽性。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受檢者Hp 感染情況,對比觀察組中不同類型CG 患者的Hp 感染情況,分析CG病位證素分布特征及其與Hp感染間的相關性。病位證素判定標準:參考“臨床常見600 癥狀的辨證意義”采集四診信息,設計統(tǒng)一的四診信息采集表,由2 位中醫(yī)人員依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中的四診方法進行標準化采集并記錄。證素辨證標準則參考《證素辨證學》中的相關標準,依據(jù)四診信息在診斷中的權重,通過加權閾值法對證素進行確定:以證素積分70~100 分(不含)為輕度病理變化(1 級);積分100~150 分(不含)為中度病理變化(2級);積分≥150分為嚴重病理變化(3級)。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受檢者Hp 感染結果對比 觀察組Hp 感染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Hp 感染結果對比[n(%)]
2.2觀察組不同類型CG患者Hp感染陽性率對比 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及膽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陽性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糜爛性胃炎Hp感染陽性率最高,其次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最后為膽汁反流性胃炎。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類型CG 患者Hp 感染陽性率對比[n(%)]
2.3CG 患者Hp 感染情況的病位證素分布特征 觀察組中Hp 感染陽性患者病位證素主要為胃、脾、肝,分別占比88.24%、61.18%、29.41%;Hp 感染陰性患者病位證素主要為胃、脾、肝,分別占比72.41%、37.93%、24.14%。見表3。
表3 CG 患者Hp 感染情況的病位證素分布特征[n,n(%)]
2.4CG 病位證素與Hp 感染相關性 CG 病位證素胃、脾與Hp 感染存在相關性(P<0.05),CG 病位證素肝與Hp 感染無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CG 病位證素與Hp 感染相關性
在臨床上,CG 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內科病癥,具有較高的病發(fā)率,且易發(fā)人群較為廣泛,病發(fā)后可對患者帶來較為嚴重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極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5-8]。對此,針對CG 的致病因素進行合理性分析,進而結合患者實際病因及病癥表現(xiàn)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加以干預十分重要,這也是提升疾病診療有效性及準確性的重要途徑[9,10]。Hp 在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一般呈螺旋形或弧形,其能夠在進入胃部后借助自身一側鞭毛提供動力,從而達到穿過黏膜層的目的。在該病原菌到達上皮表面后,可通過黏附素與上皮細胞進行緊密連接,從而避免跟隨食物一起排空的過程,再加上其分泌的過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還能夠進一步確保其不被中性粒細胞殺傷,達到保護桿菌生命的作用[11,12]。為了進一步證實Hp 感染與CG 間的相關性,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Hp 感染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及膽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陽性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糜爛性胃炎Hp 感染陽性率最高,其次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最后為膽汁反流性胃炎。觀察組中Hp 感染陽性患者病位證素主要為胃、脾、肝,分別占比88.24%、61.18%、29.41%;Hp 感染陰性患者病位證素主要為胃、脾、肝,分別占比72.41%、37.93%、24.14%。CG 病位證素胃、脾與Hp 感染存在相關性(P<0.05)。這一研究證實,CG 并Hp 感染與胃部及脾臟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
綜上所述,在CG 診療中建議通過Hp 感染檢測及病位證素辨證法對患者病因及病位進行準確把握,從而開展針對性治療,提升臨床診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