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
摘要:美術是人類文明最原始和最廣泛的載體之一,隨著大眾藝術素養(yǎng)的普遍提高,加上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美術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我國的幼兒美術教育中,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開設了相關的美術課程,但在實施過程中只注重技能掌握而輕視學習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幼兒名畫欣賞課程應運而生,讓孩子近距離與名畫交流,感知大師的創(chuàng)作魅力。在幼兒名畫欣賞課程中,采取精心選材、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創(chuàng)設豐富的審美環(huán)境等策略,有利于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實現師幼以及作品三者之間的有效對話,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幼兒名畫欣賞審美創(chuàng)造有效對話
一、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重要性
(一)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yǎng)
有效的美術欣賞活動是提高幼兒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方法。孩子從自己獨特的經驗出發(fā),欣賞藝術作品及周圍環(huán)境的美,逐漸形成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增強對周圍生活和美好作品的審美敏感性。大師作品中美的元素在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著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豐富著他們的感覺,并遷移到創(chuàng)作和表達中,從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審美理解能力、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二)拓展幼兒的視野
美術作品所傳遞的信息是非常豐富的,不同歷史年代和題材的作品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和理念,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增長了不少見識。如:通過欣賞名畫《大碗島的星期天》,幼兒知道了什么是“島”和獨特的點彩畫法,還知道了太陽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照射人與物體,在地上形成的影子是不同的;在欣賞名畫《向日葵》時,幼兒了解到荷蘭這個國家盛產鮮花,也無形中感受到梵高熱情奔放的繪畫風格;從名畫《抱鴿子的孩子》中幼兒知道了鴿子是和平的象征;名畫《我和村莊》《拾穗者》讓幼兒了解了鄉(xiāng)村的生活……
(三)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和思維能力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幅藝術作品,在不同的孩子眼中具有不同的美,對于這些作品的欣賞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自主思維。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幼兒漸漸學會了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人云亦云,敢于大膽發(fā)問,逐漸培養(yǎng)了幼兒的獨立性和思維能力。
二、幼兒藝術欣賞活動的現狀和原因
名畫欣賞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有著重要地位,但在當今的幼兒園教育中名畫欣賞卻是一個相對薄弱甚至被冷落的領域。雖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提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是目前認真實踐名畫欣賞教學活動的教師還在少數,大部分教師只是將欣賞作為繪畫活動的輔助手段。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缺乏欣賞材料,難以有效選材;其二,教師自身美術素養(yǎng)不高,缺乏指導經驗。針對這些問題與困境,在幼兒升入大班以后,筆者嘗試開展名畫欣賞的課題研究,在實踐中逐漸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三、指導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策略
(一)精心選擇教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币_展名畫欣賞活動,首先要解決的是教材問題。大部分的名畫都可通過互聯網搜尋并下載,也可以合理利用家長資源,但教學中必須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來選擇和安排欣賞內容。在選擇抽象派作品時,主要考慮其是否具有突出的形式美特征(線、形、色),如現代派藝術大師波洛克、康定斯基、米羅、蒙得里安、吳冠中的作品;在具象派作品的選擇上主要考慮其是否貼近幼兒生活、富有美感、能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如畢加索的《抱鴿子的孩子》、米萊的《盲女》、萊頓的《纏線》、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國畫大師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的作品。另外,還可以選擇具有突出的藝術風格的作品,如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日出·印象》,夏加爾的《我的村莊》,以及現代派國畫大師吳冠中的《森林》《白樺》,等等。
在欣賞進度上,先安排欣賞抽象派的作品,再安排欣賞具象派的作品。幼兒以天賦的直覺與敏銳的感受力,可以對抽象派作品展開豐富的想象,更容易與作品建立溝通,同時還能積累藝術術語,了解美術表現的基本要素,為具象派作品的欣賞打下基礎。
在大班上學期,開展以抽象派作品為主的西洋畫欣賞系列活動,下學期開展以具象派作品為主的國畫欣賞活動,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步豐富其審美經驗,提升其審美能力。
(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
屠美如教授在《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一書中指出:“兒童美術欣賞課程實施的基本指導方法為——對話法,即教師、兒童與美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交流?!睆娬{以幼兒為主體,以師幼互動的方式開展活動。為實現幼兒與作品的充分對話,在名畫欣賞活動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多種審美心理功能,幫助幼兒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意韻,激發(fā)他們的想象,使其暢所欲言,使師生都充分感受到藝術審美所帶來的身心愉悅。
1.音樂的使用
在名畫欣賞過程中,搭配恰到好處的音樂,更有助于幼兒與作品的情感碰撞。如:欣賞徐悲鴻的作品《群馬》時配上歡快、激昂的《賽馬曲》,使幼兒感受到畫家筆墨中的氣勢磅礴;欣賞吳冠中的作品《天鵝》時配上古箏曲《柳色新》,隨著悠揚的音樂,畫中優(yōu)雅高貴的天鵝仿佛在波光蕩漾的湖面上游動起來,岸上的垂柳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特別是欣賞吳冠中的抽象作品《春如線》時,配上笛子演奏的《春光美》,使音樂與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美景,令人陶醉。
淺談幼兒名畫欣賞2022年4月上第10期(總第110期)2.詩歌的運用
詩畫一律是中國畫的審美特色之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向人們詮釋畫中的美好意境,使作品顯得高雅、耐人尋味,散發(fā)出強大的藝術魅力。如:欣賞作品《春如線》時配上散文詩《春天在哪里》,巧妙地演繹畫中的詩情;欣賞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時教師隨著音樂朗誦一段語句優(yōu)美的旁白,烘托出輕松、悠閑的氣氛,幼兒自然而然地便能理解畫家的情思意念,從而產生一種潛在的心靈溝通。在每次欣賞活動的最后,教師用詩一般的語言對作品進行總結,讓藝術作品的美充分地感染幼兒。
3.錄像的運用
幼兒的思維是直觀的、形象的,名畫欣賞中錄像的運用能降低欣賞的難度,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審美感知與審美理解。如:欣賞國畫作品《天鵝》之前播放一小段有關天鵝的錄像,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天鵝的形態(tài)特征,體驗到天鵝的美,為后面的欣賞作鋪墊;欣賞徐悲鴻的《群奔》時插播一段駿馬奔騰的錄像,一下子把幼兒引入到激昂、奔放、興奮的氛圍中去,從而使其更深刻地體會到畫家所要表現的充滿力量、令人振奮的美感。
另外,運用Photoshop與Flash軟件,對名畫進行特殊處理,可以使名畫更富有童趣與吸引力。如:欣賞畢加索的《夢》時,用Photoshop軟件切換藍天、大海、森林、草地等背景,激起幼兒豐富的聯想;米羅的作品《哈里昆的狂歡》經過Flash軟件處理后,畫上的動物、精靈們以各種各樣的動作歡快地舞蹈著,牢牢地吸引著幼兒的目光,使幼兒對作品的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名畫欣賞活動中,以對話法為基本指導方法的同時還可以運用體驗法、對比法、發(fā)現法、拼圖法等多種方法。如:在帶領幼兒欣賞吳冠中的作品《春如線》時筆者就采用了體驗法、對話法、對比法、綜合法等方法。在欣賞作品之前,教師在雨天引導幼兒觀察下雨的情景,啟發(fā)幼兒說出雨像什么,引導幼兒聆聽鳥兒的歡唱,感受春的氣息,為更好地理解國畫作品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欣賞作品時運用對比法、發(fā)現法,讓幼兒找出吳冠中的《天鵝》《春如線》這兩幅作品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使幼兒更容易把握畫家的風格。拼圖法則更多地運用于西洋畫欣賞活動中,特別是對于抽象派的西洋畫,拼圖法能更好地讓幼兒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為了讓幼兒有充分表達的機會,欣賞活動采用小班化的形式進行,參加活動的人數控制在20人左右,由兩位老師同時下到班上開展活動。每次欣賞活動結束之后,兩位老師都及時交流活動情況并及時進行教育反思。
(三)適時適度傳授技能技巧
自從實施課改以來,為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幼兒園的藝術教育由原來的“重技能技巧的傳授”轉向“重情感與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文件也指出應該向幼兒傳授必要的技能技巧。技能技巧作為一種表達表現的手段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授是必不可少的。
把握好美術技能傳授的尺度與時機是名畫欣賞活動中的關鍵。在每一次的名畫欣賞活動中,教師要用心聆聽幼兒的對話,抓住有價值的對話,引出藝術的基本要素。
比如在欣賞國畫時,技能技巧的傳授顯得尤為重要。幼兒逐漸掌握了國畫的運筆、用墨、構圖等技巧,賞析國畫就更得心應手,他們表現出的鑒賞能力與豐富的審美表達令人嘆服。如:在欣賞吳冠中的《天鵝》時,幼兒講到墨的濃淡、柳枝的疏密長短、運筆的不同方式(柳枝用中鋒,水波紋用側鋒)等。
(四)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的教育功能
除了每周進行一至兩次集中的美術欣賞活動,還應重視開展隨機的欣賞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能給幼兒藝術熏陶的、充滿美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在與環(huán)境的不斷交流中逐漸加深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在開展名畫欣賞活動的同時,班級的環(huán)境布置也應以“展現美”為原則。如:教師可以用水粉顏料在活動室的墻面上畫出背景,把幼兒欣賞名畫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鑲以五顏六色的畫框裝點在上面;創(chuàng)設“名畫欣賞角”,在活動室較矮的墻面上張貼各種名畫圖片,投放名畫掛歷、名畫拼圖等,讓幼兒近距離地欣賞、操作;在每次集中的欣賞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把名畫圖片投放到欣賞角“與大師對話”專欄,讓意猶未盡的幼兒自己再去細細地觀賞、品味;在繪畫活動區(qū)投放水粉筆、水粉顏料、調色盤、油畫棒、圖畫紙,以及毛筆、墨水、顏料等國畫用品,讓幼兒在晨間及自由活動時間揮毫潑墨,盡情創(chuàng)作。另外,還可把幼兒每一次的繪畫作品展示在走廊的窗戶上,讓家長及時了解名畫欣賞活動的進展與幼兒的發(fā)展水平,爭取家長的支持。
在濃厚的藝術氛圍的熏陶下,幼兒的審美知覺變得非常敏感,每次評議時,他們都能對同伴的畫頭頭是道地評論一番;每次幼兒在翻閱圖書時發(fā)現名畫都會興奮地拿給老師與同伴分享。有一位家長自豪地說:“帶孩子出去吃飯時,看到酒樓墻壁上的名畫,我兒子向大家介紹畫的名稱,還說出這是哪一位畫家畫的,我的朋友們都非常驚奇、佩服?!痹诮M織幼兒去于山春游時,幼兒參觀了于山畫院,他們在一幅幅精美的國畫前流連忘返,發(fā)出陣陣的贊嘆聲……當幼兒擁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時,他們的生活將變得異彩紛呈,他們的心性與品質也將在美的浸潤中健康地發(fā)展,美術教育也就實現了其獨特的價值。
(五)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yǎng)
名畫不僅給幼兒帶來美的熏陶,也調動了幼兒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們受到各種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的大師的啟發(fā),在繪畫活動中變得大膽且富有個性,表現出豐富的藝術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不僅豐富了幼兒的審美經驗,提高了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更增強了幼兒對名畫欣賞的熱情。因此,每次欣賞后的創(chuàng)作活動非常重要,教師要以開放式的教育觀念,鼓勵幼兒自由表達對美的感受與理解,拓展其新奇性、原創(chuàng)性。
在幼兒名畫欣賞實踐中幼兒精彩的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如在欣賞完畢加索的一組臉部夸張變形的人物畫《哭泣的女人》《騎士》等之后,教師讓幼兒制作“怪面人”面具,幼兒一反以往規(guī)規(guī)矩矩畫人的常態(tài),設計出千奇百怪的面具:有的畫兩根香蕉當眼睛、一片紅紅的西瓜當嘴巴、一棵樹當鼻子;有的把眼睛畫成太陽、嘴巴畫成月亮、眉毛畫成小草、頭發(fā)畫成樹林;有的把整張臉畫成魚缸,小魚當眼睛和嘴巴、水草當頭發(fā)……幼兒的奇思妙想真是出人意料。
在欣賞美國抽象派大師波洛克的作品后,幼兒模仿大師進行“行動繪畫”。有的用樹枝、石頭、舊牙刷蘸顏料在紙張上隨意作畫;有的用裝了顏料的飲料瓶、噴壺在白紙上又灑又噴;有的用小手小腳蘸顏料在畫紙上又印又踩;有的干脆直接把顏料潑在畫紙上,然后兩只手拎起紙張左右搖晃,儼然是一個“小小波洛克”。孩子們第一次嘗試這樣畫畫顯得特別興奮,笑聲、叫聲充滿了整個活動室。在這種放松的、忘我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幼兒充分感受到欣賞名畫的樂趣,拉近了與大師的距離,加深了對藝術的喜好與熱愛。
在欣賞夏加爾的《我和村莊》時,幼兒被這幅作品立體主義分割法的構圖方式深深吸引,畫中半透明的鮮艷水彩和肥皂泡似的圓圈把幼兒帶入如夢如幻的美妙世界,他們模仿畫家的構圖方式創(chuàng)作了作品《我的夢》:有的畫自己長出翅膀,飛到云彩上;有的畫自己變成小精靈躲在花叢中;有的畫與奧特曼(小男孩最喜歡的動漫形象)一起打敗怪獸……許多作品色彩運用豐富大膽、搭配和諧,畫面充滿蒙太奇風格,這是幼兒以往未接觸名畫時所少見的。由此可見,名畫欣賞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藝術世界。
名畫欣賞教學讓師生都受益匪淺。一方面,名畫欣賞讓幼兒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注意力、觀察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還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起積極作用,讓他們懂得識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培養(yǎng)了同情心,增強了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師也在實踐中與幼兒一起成長,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教育水平逐漸提高,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不斷轉變,從而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精神上的溝通更加充分。這一切都證明名畫欣賞活動的開展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應該大力倡導和推廣這樣的課題研究,讓新時代的幼兒在藝術世界的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