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京城門:650年的開啟閉合

      2022-04-14 07:03:20宋廷軍
      江蘇地方志 2022年1期
      關鍵詞:甕城城門城墻

      ◎宋廷軍

      (江蘇 南京 210009)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率軍攻占了元朝江南地區(qū)統(tǒng)治中心集慶路(今南京),自稱是應天而來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發(fā)布“皇帝圣旨,吳王令旨”“命有司營建廟社,立宮室”“建宮宇舊城之東、鐘山之陽”(《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也就是說,朱元璋從這一年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駕崩時止,按照從內(nèi)到外順序,因形就勢,耗時三十余年,營建了宮城、皇城、京城(內(nèi)城)、外郭四重城垣。這四重城垣構(gòu)造,標新立異,獨具魅力,具有劃時代意義。尤其是第三重城垣,被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稱為“中國筑城史上成熟時期的杰作”(羅哲文、趙所生等主編《中國城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一、明南京宮城城門及其變遷

      吳王元年(1367)九月癸卯,新內(nèi)成。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遷入新宮。宮城,又稱內(nèi)宮,舊稱紫禁城,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是明中都宮城的原型,是明清宮城的祖型。

      宮城坐北朝南,是南京城四重城垣中最里的一重,也是最核心部分,大致范圍在今天東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老校區(qū))東、南京輕工業(yè)機械集團西一線,南至御道街最北端,西至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北至后宰門街,“東西寬約0.75公里,南北長約0.95公里,周長約3.4公里”(朱明娥編著《南京明外郭》,南京出版社2019年版),平面近乎方形,四周有御河環(huán)繞。城垣南部中間一部凹入,設城門六座,初設四方守護城門四座:東門為東華門(青龍),南面是宮城正門午門(朱雀);西門為西華門(白虎),象征日月的光華;北門為北安門(玄武),又叫玄武門(非現(xiàn)在的玄武門),俗稱厚載門(今訛詐為后宰門),取之于《易經(jīng)》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p>

      洪武十年九月,“改作大內(nèi)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萬歷《大明會典》卷一四七)。午門又稱午朝門,級別高于宮城諸門,是朝廷頒布圣旨及文告、舉行獻俘儀式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午門為三座拱券之門,午門城分別建有正樓以及圍繞正樓而建的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方向的四座方樓,合稱“五鳳樓”。

      午門北為內(nèi)五龍橋,橋北為奉天門(意為奉天命而統(tǒng)治天下),門之左有東角門、文華門,之右為西角門、武英門。奉天門前是一條南北向中軸線,軸線向北依次為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殿,合稱“前朝”,再向北是乾清門、乾清宮、坤寧宮(乾清、坤寧二宮,象征帝后猶如天地。乾清宮之左右置日精門、月華門,象征日月陪襯于帝后之左右)。建文年間,在兩宮之間增建省躬殿,合稱“后廷”,“前朝”“后廷”合稱“朝廷”。軸線以東,依次建有文樓、文華殿、中左門、后左門、奉先殿、東六宮等;軸線以西,依次建有武樓、武英殿、中右門、后右門、春和殿、西六宮等。

      成化三年(1467),雷震午門正樓,導致椽瓦脫落,金柱損壞。至清代,午門上五鳳樓已不復存在,只留下遺跡。1929年,午門東西兩側(cè)之闕,以及左、右闕門被拆除,從整體形制上改變了原始規(guī)制。

      新中國成立時,明初南京故宮保留下來的僅僅是午門、東華門,以及皇城西安門三個基座,還有內(nèi)五龍橋橋券和奉天門部分殘留的基座與石刻,其余都蕩然無存。后經(jīng)過大量搶救性修繕保護,時至今日,南京午門的主體建筑結(jié)構(gòu)依稀尚存。

      二、明南京皇城城門及其變遷

      皇城坐北朝南,略晚于宮城建設,平面呈倒“凸”字形,環(huán)繞在宮城之外,背倚富貴山,南臨秦淮河,大致在“今逸仙橋以東,南京博物院以西,大光路以北,佛心橋以南,東西寬約二公里,南北長約二點五公里,周長約九公里”(薛冰《南京城市史》,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平面略成長方形,與宮城合稱為“皇宮”。

      皇城四周城墻辟有六門,其東門稱東安門,對宮城東華門;南門為洪武門,洪武門前是南北向的千步廊(御道一部分),兩邊所建廊屋是中央官署“五部六府”所在地;再向北,依次為外五龍橋、承天門、端門。端門正對宮城午門,門兩側(cè)是宮墻,氣氛森嚴;宮墻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西門稱西安門,對宮城西華門,東安門、東華門、西華門、西安門之間形成皇宮的東西中軸線;北門稱北安門,對宮城玄武門。永樂三年(1405),拓寬皇城西垣,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約為東華門到東安門距離的兩倍。

      皇城洪武門與北面的宮城午門、南面的京城正陽門,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構(gòu)成明朝南京都城的御道(今御道街)。明都北京紫禁城就是模仿南京宮城和皇城而建。

      南京明皇城,現(xiàn)僅有西安門和城外護城河上的玄津橋被保存下來。

      三、明南京都城城門及其變遷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時為吳王的朱元璋已開始修建應天府城,主要是對楊吳、南唐和宋、元的舊城進行改造。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應天名為南京,他征調(diào)百萬之眾,依據(jù)山形川勢,“東盡鐘山之麓,西阻石頭之固,南臨長干而秦淮貫其中,北依獅子、覆舟諸山而控后湖”(顧祖禹《讀史方輿》卷二十 南直二),大規(guī)模興建城墻,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竣工,前后耗時近30年,城墻深厚博大,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統(tǒng)一王朝的都城城墻,被稱為“世界第一城垣”。

      據(jù)明朝李東陽等人編纂的《大明會典》卷一百八十七記載:“京師城垣……城周圍九十六里,門十三,曰:正陽、通濟、聚寶、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鐘阜、金川、神策、太平、朝陽?!保槙r針從南開始)關于13座城門,明清以來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俚語:“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p>

      這13座城門俗稱“里十三”,暗合南斗、北斗星布局,體現(xiàn)了朱元璋“皇權至上,永為人主”的欲望。“南斗星”六顆星座以聚寶門、三山門、清涼門、石城門、定淮門、儀鳳門六座城門隱喻,城門則選用條石;“北斗星”七顆星座以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和鐘阜門七座城門隱喻,城門全部用青磚砌成。

      正陽門 即今光華門。因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在“五行”中屬“火”,主南方,故取名“正陽”。它是南京南城墻三座城門中靠東南的一座,是南京明宮城、皇城南北中軸線延伸向南的正宗南門,也是都城禮制意義上的正南門。正陽門正對皇城洪武門,是皇權中軸線的起始點,明制“正門為御道,只有皇帝大典,或外國使臣到訪,才能進出,大臣、官員多從東側(cè)門出入”(〔明〕施沛《南都察院志》卷二四 職掌十七 門禁職掌巡視·正陽門),有京師“國門”之稱。正陽門有主城門與內(nèi)、外甕城城門五道,這種建造既能滿足城內(nèi)、城外雙重防御的功用,又能突出正陽門的形制等級,為古代建城史獨創(chuàng),在中國城墻建造史上非常罕見。

      1931年,國民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江浙聯(lián)軍由此進入南京城,將正陽門改名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并由單門洞改建為三門洞,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于右任題寫的“光華門”匾額鑲嵌于城門之上。1958年,光華門被拆除,如今僅存城門遺址和城門命名的地名。

      通濟門由原集慶路舊東門截城壕增建,因臨近秦淮河,采用福船型(魚腹型),取同舟共濟之意而命名。通濟門有三道甕城、四道城門,與聚寶門、三山門同屬規(guī)格最高的三座內(nèi)甕城城門之一,是南京明代內(nèi)城城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甕城城門,其形制和規(guī)模在中國絕無僅有,在世界城墻史上也是獨一無二,是中國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扼守在內(nèi)秦淮和外秦淮的分界點上,堪稱南京的咽喉要道,進門向東北而去是森嚴的皇宮區(qū),向西南而行則是熱鬧的秦淮商業(yè)區(qū),是重要的地標建筑。

      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三日,清軍占領鎮(zhèn)江,威逼南京,南明弘光皇帝帶領少數(shù)隨從從通濟門“出狩”(逃跑),六月十七日,弘光帝被俘,清軍為羞辱弘光,特地經(jīng)通濟門押送他回到南京。清軍占領南京后,將全城一劃為二治之,從通濟門起,以大中橋北河為界,東為兵房,西為民舍。原住城東和城北居民“日夜搬移,提男抱女,啼哭滿路”〔《明季南略》第九卷 南都甲乙紀(續(xù))〕,騰出地方讓給入城的清軍駐防,這是南京歷史上一次城內(nèi)大規(guī)模移民,通濟門成了“坐標點”。

      明代南京皇都城與外郭形式略圖

      1928年夏,通濟門改名為“共和門”,以紀念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開創(chuàng)共和之偉業(yè)。1937年12月9日,侵華日軍從通濟門進攻南京,城門遭嚴重毀壞。1957年至1963年底,通濟門及甕城地面建筑被徹底拆除,包括城墻最后的石墩也被清除。

      聚寶門坐北朝南,是明南京城地理位置上的正南門,其歷史可以上溯至東吳建業(yè)之大航門,經(jīng)歷東晉、南朝時期的朱雀門,楊吳、南唐及宋、元之南門,洪武十九年(1386),在原南門舊址上重新建造,成為金陵歷代南門質(zhì)量、規(guī)模上的巔峰之作,因門外有聚寶山(今雨花臺)而得名?,F(xiàn)存聚寶門由主城臺、三套內(nèi)甕城、27個藏兵洞、東西大礓磋及登城曲道組成,其中主城臺是南京十三座外城門中唯一一座兩層結(jié)構(gòu)的城臺;三道甕城與主城門呈直線設置,軸線略偏向東北,甕城門與主城門形制相似,分前、中、后三段,僅規(guī)模稍?。?7個藏兵洞分別在主城臺一二層及東西大礓磋下面,可容兵三千。聚寶門為明代南京城13個內(nèi)城門中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最雄偉的一座城門,其“結(jié)構(gòu)之復雜,形制之特殊,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湛”(楊新華主編《南京明城墻》,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堪稱古代城池防御建筑的突出代表。

      1928年夏,聚寶門改名為中華門,取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之義。次年4月,蔣介石題寫“中華門”,并刻石鑲嵌城門之額,保留至今。

      三山門即今水西門。坐東向西,面臨秦淮河,其規(guī)模氣勢僅略遜于通濟門和聚寶門,是水陸兩棲城門,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龍光門,是舊時南京城水路進出的主要通道。朱元璋曾經(jīng)登臨此門。明洪武十九年(1386)敕令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改名為三山門,又因它是西出城門之水門,故民間習慣稱之為水西門。主城門與內(nèi)甕城的三座城門呈東西直線而設,皆為拱劵砌筑。城下南側(cè)建有水關(即西水關)。該門形狀與通濟門的內(nèi)甕城相似,呈船形或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規(guī)模、氣勢均略遜于聚寶門、通濟門,但超過其他諸門。

      1953年前后,三山門甕城和城門陸續(xù)被拆除,1958年又拆除殘存的城門和城墻,1959年城門門券及右側(cè)城墻拆除后,內(nèi)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貫通,水西門地名沿用至今。

      石城門即今漢西門。是南京古城門中名稱變化最多的一個城門。據(jù)史料記載,211年,孫權將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鎮(zhèn)江)遷至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今南京),孫權下令在楚金陵邑基礎上加建石頭城,北開一門,南開二門,最南端之門即現(xiàn)漢西門。西晉時曾用名西州門。五代楊吳時,它是金陵府城的大西門。南唐建都后,成為江寧府城大西門,并沿用至宋、元。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下令擴建,增筑福船型(魚腹型)內(nèi)甕城兩座,三道城門,為拱券砌筑,內(nèi)甕城與主城門呈東西而設,是古代特有的東西對稱軸線,城門建有城樓、閘樓,因正對石頭城,故命名謂“石城門”。此門是西出城門之旱門,民間便習稱它為“旱西門”。石城門是南京舊時的水陸碼頭,外秦淮河在漢西門與長江匯合,為古代南京城防的要沖。明初,朱元璋為接待來賓,在城門外建有石城樓、謳歌樓等,并建皇城至漢西門的大道。據(jù)明代陸容《寂園雜記》卷四載:“南京洪武門、朝陽門、旱西門皆不許出喪。”故坊間流傳“漢西門里,只出龍衣不出材(財)”的俚語。清康熙和乾隆南巡來南京,北返時均出漢西門登舟入長江,似乎遵從此說。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1842年8月26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等人率隨從由此門出城,登上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與侵略者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石城門遭受屈辱。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城樓,民國年間再毀。1955年,拆除甕城部分險墻,大部分甕城及主城門尚存。“文化大革命”中,殘存的城樓、閘樓構(gòu)建物被占用單位拆除,現(xiàn)僅存東、西兩面墻體和東、西兩券城門。1997年,南京市政府加固修繕了石城門部分甕城。

      清涼門位于城西,因坐落在清涼山而得名,設有內(nèi)甕城一座,門垣兩道,每兩道城墻間設甕城,內(nèi)甕城呈半圓,“直徑約40米,東高西低,傾斜度在25度左右”(據(jù)1999年出版的《鼓樓區(qū)文物志》當中文物工作者韓品崢,季士家等回憶),正對主城門,主城門為單孔拱券結(jié)構(gòu)。洪武十二年(1379)三月,改稱清江門,并沿用至明弘治年間。明中期,復名清涼門。同治年間,該門已塞。城門頂部原建有鏑樓,今已無存,其余基本保存完好。城頂稍南,原矗立墻垣上有旗桿石兩塊,存留一塊,露高1.84米,寬0.57米,厚0.3米,石上鑿有兩個絞孔。內(nèi)甕城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除。

      定淮門位于外秦淮河東岸、古平崗之西,建于洪武初年,為單孔城門,高約8米,寬約6米,城門外側(cè)有一層石質(zhì)拱券,因臨近城內(nèi)的馬鞍山,初名馬鞍門。洪武七年(1374),秦淮河發(fā)生水患,為求秦淮安定,改名為定淮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外秦淮河淤塞,廢用定淮門。1958年,定淮門門券及南側(cè)城墻陸續(xù)遭到拆除,但名稱仍在沿用。

      儀鳳門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城下建有水洞兩座,北側(cè)包獅子山(盧龍山),南側(cè)圍繡球山,城門架于兩山坳之間,城墻兩翼皆順勢依山而建,是南京內(nèi)城13門中唯一一座架兩山而建的城門,呈龍鳳呈祥之地勢(風水),故名儀鳳門。儀鳳門因地處長江南岸獅子山下,是明清時出入長江的必經(jīng)之路,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史書記載朱元璋在修建此門時曾下令“毋得役民”,因此這座城門完全是由南京守軍自己修筑的。

      明成化年間,由于南京守備兵力不足,遂將此門堵塞。清順治十六年(1659),梁化鳳為化解南明抗清名將鄭成功圍城之勢,將儀鳳門重新開啟。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大將林鳳祥指揮士兵從儀鳳門附近下挖地道埋炸藥,炸塌城墻入城,攻克南京。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之洞時任兩江總督,在儀鳳門下鋪設了南京第一條近代馬路。1927年改名為興中門,取振興中華之意,1929年4月,譚延闿為興中門題寫門額。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zhàn)役勝利,從此門進入南京城內(nèi)。1958—1959年,儀鳳門被拆除,但兩側(cè)城墻保存完好。1971年,因修筑建寧路,儀鳳門被拆除。2006年,復建為三孔城門,中間一孔略大,兩側(cè)兩孔略小,城門上有明朝官式建筑風格的城樓一座。

      鐘阜門位于下關獅子山東南側(cè),坐西朝東,初名東門,俗稱小東門,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形制特殊呈“內(nèi)凹式”,因其遙對鐘山(亦稱鐘阜,即紫金山),洪武十一年(1378)十二月改名鐘阜門。明朝成化年間,因守備兵力不足被堵塞,后未重開。1959年,鐘阜門段部分城墻拆除。1962年,鐘阜門城門被拆除,但地名沿用至今。

      金川門坐南朝北,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因金川河從此出城而得名。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率“靖難之師”兵臨金陵城下,守城的谷王朱橞、守將李景隆開門迎降,朱棣指揮大軍由金川門攻占京師,“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明史》卷本紀第四)。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南京城內(nèi)京市鐵路(時稱寧省鐵路)開始建造,從下關火車站引出,經(jīng)過金川門門洞駛?cè)氤莾?nèi)。20世紀30年代改名為三民門,取“三民主義”之意。1957年,金川門及京市鐵路一同被拆除,地名沿用至今。2004年,金川門橋復建。

      神策門位于南京城北玄武湖之濱,坐南朝北,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外甕城城門,也是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有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由朱元璋軍師劉伯溫親自勘察籌劃建造,建有外單甕城一座,甕城城門開有兩門,與主城門屈曲而開,是唯一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為南京內(nèi)城13座城門甕城所獨有。“城樓一座,城輔十五座,旗臺二座,東至后湖小門界,西至金川界”“月城一座,鎖鑰四副”(徐必達領修、施沛等協(xié)纂《南都察院志》卷二四職掌十七·神策門)。天順五年(1461)四月,新建神策門樓成,因該地駐扎著精銳禁軍“神策衛(wèi)”而命名為神策門。清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北伐金陵敗績于神策門下,清廷遂改其名為“得勝門”。咸豐、同治年間,仍稱神策門。太平天國時期再毀。光緒十八年(1892)九月仿淮安府城樓重建,在神策門一帶城墻上至今仍可見“光緒十八年金陵”等銘文城磚,是明城墻13個城門中唯一存有清代城樓的城門。

      1928年夏,神策門更名為和平門。1929年4月,胡漢民題寫“和平門”,并刻石鑲嵌城門之額。石額共制兩方,一方在主城門內(nèi)側(cè),另一方在外甕城北門外側(cè),保留至今。

      太平門坐南朝北,是明朝京師應天府正北門,為單孔城門,有門券一座,兩翼城墻皆順勢依山而建,西包覆舟山(今九華山),東圍富貴山,城門架兩山之間,在玄武湖與紫金山相接的位置,據(jù)山湖之險,地勢非常險要,是扼守紫金山通向城內(nèi)最近的通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城門外為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所在,三法司中刑部時常傳出囚犯的哀呼之聲,為盼城內(nèi)太平和諧而命名為太平門。門東紫金山被稱作“蟠龍”,太平門段城墻被稱為“龍脖子”,此地被視為大明龍脈之所在,是明城墻中唯一不設護城河的一段。太平天國時期,清軍在龍脖子一帶通過地道炸開城墻,攻入南京。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被毀城樓。宣統(tǒng)三年(1911),徐紹楨率蘇浙聯(lián)軍在此炸毀城樓,攻入城內(nèi),“光復”南京。1928年,國民政府《首都計劃》里擬改名自由門,未實行。

      1955—1958年,太平門及此段城墻被先后拆除。2014年,復建太平門及此段城墻,復建后的太平門為方便交通改為三孔城門,主門洞設四股車道,兩個輔門洞各設兩股車道,城門寬約72米。

      朝陽門是南京城東垣開設的唯一城門,處于皇城區(qū)東西的中軸線上,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向東北兩面拓展南京城時修筑的單孔券門,門外還有一道,因傍皇宮且朝東,故稱“朝陽”,它內(nèi)連宮城,外通明孝陵,一度被列為“禁地”?!懊鞔磕晟駥m監(jiān)進貢苗姜、時樣果、香脂均從此門入”(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京通史·明代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曾與清軍在城門附近多次激戰(zhàn)。“同治四年,于城券外增建方越城(即外甕城)”(莫祥之、甘紹盤《〔同治〕上江兩縣志》卷十八 咸豐三年以來兵事譜),是南京所有城門甕城中外型唯一呈半橢圓形的甕城。清光緒十八年(1892),朝陽門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1928年,朝陽門改名為中山門,隨后開始在城門原址上改筑城門,建三孔多跨連拱的復式券門。同年,因迎奉孫中山先生靈柩歸葬中山陵,國民政府將門洞狹小的朝陽門拆除,挖低門基,改筑為三孔券門。1929年4月,由譚廷闿題寫“中山門”三字,并刻石鑲嵌城門之額。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中山門三孔券門的中券及北券外側(cè)被侵華日軍炮火轟塌。1943年9月,汪偽政權修復中山門時,城門“中山門”三字題額由汪精衛(wèi)書寫。1946年春,蔣介石下令清除汪偽時期遺留的一切痕跡,遂鑿去“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九月立,汪兆銘敬題”落款,不知何因,卻保留“中山門”三字。1996年,在興建中山門隧道時,原汪精衛(wèi)的“中山門”題字匾額以集東晉王羲之的字替代。朝陽門舊甕城現(xiàn)已不存,今三拱券城門系民國時期建成。

      上述13座老城門,每一座都有著各自的風雨滄桑。明時所開城門今僅存聚寶門、石城門、神策門、清涼門。

      另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在南京城墻的建造過程中,還開過金陵、幕府兩門,但這兩座城門不久又神秘消失,難尋其蹤跡。此外,明南京城墻上曾存在一個特別的城門叫“狗洞”,因當時修建城墻的材料都是從外地運來堆放在城外,城墻地基開建后再要想把這些材料運進城內(nèi),就只有通過城門,神策、太平兩座城門之間距離太遠,為了不繞遠路,工匠們就在這兩門之間的臺城附近開了這座小門,在城墻完工時,將這座小門墻外一側(cè)用一層磚封閉了起來。因它臨近后湖(玄武湖舊稱),被稱作后湖小門,又因在臺城附近,還被喚作“臺城門”。后來,有些人為了進出方便,又把這里掏開成一個門洞,爬進爬出,俗稱“狗洞”。

      四、明南京外郭十八城門的變遷

      外郭是朱元璋營建南京城最后一道城墻,是對原有南京三重城垣的補充和完善,是朱元璋南京城池戰(zhàn)略防御思想以及構(gòu)建新型都城的再現(xiàn),在宮城、皇城竣工,京城城墻接近完工時修建,據(jù)史料記載:“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庚子,置京師外城門?!保ā睹魈鎸嶄洝肪矶栆?,上海書店,1982年影?。?/p>

      外郭城門環(huán)繞京師城墻四周,利用原有地形,就地取材,起初僅筑“土城”,城門及部分郭垣以磚石砌筑。城門一般為一座門券,兩扇木制城門,城門上有五開間形制城樓。據(jù)明陳沂《金陵古今圖考·國朝都城圖考》記載外郭“周一百八十里”(實際約60公里),各段磚筑部分加起來約40里,直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仍未徹底竣工。外郭長度和郭內(nèi)面積為世界城垣之最,其平面略呈菱形,“西北據(jù)山帶江,東南依山控野”,連綿起伏,蔚為壯觀。16世紀,三次來南京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17世紀初曾來南京的葡萄牙人曾德昭,都寫下了贊美南京城的著作。利瑪竇和曾德昭有關南京的描述,隨著他們撰寫的《利瑪竇中國札記》和《大中國志》被陸續(xù)翻譯成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英文等各種文字而傳遍世界。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罷遣軍夫,外郭遂未完工,大部分仍以土城為主。

      關于外郭城門數(shù)量,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六有云外郭“共十八門”,這是南京最早的十八門記載。明萬歷年間徐必達領修、施沛等人協(xié)纂的《南京都察院志》,清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都云“外城門十八”。當代,蔣贊初的《南京史話》以及楊國慶、王志高的《南京城墻志》等均持此觀點。這18座城門分別是:東面姚坊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5門;南面上方門、夾岡門、雙橋門、鳳臺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馴象門7門;西面江東門、石城關(又叫柵欄門)2門;北面外金川門、佛寧門、上元門、觀音門4門。清末民國時期,外郭18城門逐漸衰敗,地表城門現(xiàn)已不存,僅存地下遺址,但地名皆沿用至今。

      姚坊門因姚坊山而得名,城門及一座甕城用城磚和石頭砌筑,南北兩側(cè)城墻用泥土夯筑,俗稱“土城頭”。太平天國時期,貶稱為“猺化門”。明清時,它是南京城與棲霞山必經(jīng)之地,乾隆多次游棲霞山,皆從姚坊門往返。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英國人修京滬鐵路時,拆除姚坊門,相傳翻譯將姚坊門誤譯為堯化門,此名沿用至今。

      仙鶴門因漢代在此建有仙鶴觀而得名,建有一座門樓、兩個城門,磚砌城墻,西邊城門有鐵制大門,門狀如內(nèi)城城門一般大,東邊城門無門,城門內(nèi)外均為石質(zhì)路面,另有官廳3間,神廟1間,鎖房3間。萬歷年間重修,今廢,門名仍用。

      麒麟門是外郭城門最東的一座城門,也為外郭18城門中唯一帶有甕城的城門,因近旁宋武帝劉裕墓道有兩只石麒麟而得名。

      滄波門為鐘山、青龍山、珠山等山水交匯處,是當時糧食運往南京城內(nèi)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取名滄波門,門券內(nèi)側(cè)原有“滄波門”石額,門券外側(cè)無字。滄和倉諧音,代表倉庫,糧倉;波,意為波濤洶涌,二者合一,代表糧食如波濤。清代稱“菖蒲門”,民國時期又稱“蒼波門”“倉波門”。明景泰六年(1455)九月,重修滄波門城垣。

      高橋門因門外有一單(或三孔)孔青石高橋而得名。相傳劉基認為此處是出天子的風水寶地,遂命人挖井以鎮(zhèn)之,井稱“朱家井”。永樂九年(1411)九月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再次重修,江寧府知府陳開虞題名為“東觀橋”。民國初期,高橋門依然“重關屹立,形勢嵯峨”。1953年4月,因“高橋門甕城裂損,行將倒塌”為免生事故,將其拆除。

      上方門因門內(nèi)秦淮河上方有橋(今七橋甕)而得名,永樂九年(1411)九月復修。后世流傳中,“上方門”被寫成“上坊門”。

      夾岡門是南京外郭城最南端的一座城門,因地處“夾堽鋪”而得名,原設前后兩門。1937年,一批流亡逃難至此的難民拆墻取磚,自建住房,城門被毀。后世流傳中,名字被寫成“夾崗門”。

      雙橋門因此處有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建造的“雙橋”而命名。雙橋門是一座特殊的城門,建在“丁字墻”上,而非直接開在外郭城墻上。

      鳳臺門原名鳳臺關,洪武年間規(guī)劃外城,因地處“鳳臺鄉(xiāng)”,將其改名鳳臺門。國民黨南京市政府曾在其處建造鐵門,后只剩下水泥柱。鳳臺門近處有雨花臺、花神廟景點和望江磯遺跡。

      小安德門俗稱安德小門,位于明外郭西南垣,門因附近有宋代設置的安德鄉(xiāng)而得名。“原非開創(chuàng)始設,續(xù)因燒造運薪不便,始立此門,內(nèi)有琉璃窯,系陵禁之磚坯”,即為了運輸燒制琉璃瓦的柴薪之便而專門開辟的城門,故本門“不通要道”。

      大安德門俗稱安德大門、安德門,北與小安德門相連,在門內(nèi)有著名的碧峰寺、能仁寺,“內(nèi)近碧峰寺禪林,外接石子崗要領”(《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四·職掌十七·外城事宜·安德門),為區(qū)別于小安德門,又將其稱大安德門。

      馴象門位于明外郭城垣西南端,今賽虹橋立交橋以北一帶,與西北方向的江東門隔河遙望,南與安德小門相接,晚清時期一度被訛稱“徐小門”。據(jù)記載,明洪武中牧象于沙洲鄉(xiāng),道經(jīng)于此,路為馴象街,門以街為名。

      江東門位于南京明外郭城垣西部,內(nèi)有莫愁湖,外有直江口、三山之要津,乃“外郭首關,長江保障”(《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四·職掌十七·外城事宜·江東門),自明代以來,一直是南京城外西南部商業(yè)和交通中心,是糧食、木材的主要集散地。1930年,中國國民黨在此建立中央軍人監(jiān)獄,著名共產(chǎn)黨人惲代英于1931年4月29日在此監(jiān)獄被殺害。1937年12月16日侵占南京的日軍將部分被俘中國守軍和平民百姓萬余人一道在江東門集體屠殺,今《江東門遇難同胞紀念碑碑文》記載了這一段血腥的歷史。1985年,江東門附近建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該紀念館已成為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暴行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石城關門坐落在外郭城垣西面,南接水洞,北至圩埂,據(jù)《南京鼓樓史話》記載,由于此處地質(zhì)松軟、易于滲水,打夯不成變成爛泥和泥漿,無法夯實,只好以木樁為基礎,周圍以土石砌成簡易城墻,以柵欄為門,故又稱柵欄門。

      外金川門因與京城城門金川門南北相對而得名,又因外金川門西側(cè)是木柵欄,也稱“柵欄門”。其城門有三個門洞,在明外郭城門中是一個特例,“門券三座,中間系成祖經(jīng)由,至今不敢擅開”,只有左右兩個門洞開放。近處有獅子山、閱江樓等名勝。

      佛寧門坐落燕子磯西幕府山下,位于外郭城垣西北端,以山體為墻而建。相傳梁武帝時期達摩禪師在此地“一葦渡江”,故稱佛寧門。民國時期訛稱“福寧門”。新中國成立后訛稱“佛靈門”。

      上元門城門舊址在今幕府山與老虎山之間的山谷中,其名約與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將昇州(今南京)改名“上元縣”有關。它是利用幕府山西側(cè)山體為墻而建。明宣德十年(1435)對城樓、輔舍損壞部分進行維修。

      觀音門處在外郭城垣最北端,是外十八門中唯一留有圖片資料的城門,它位于觀音山(幕府山)東麓,“以山為郭”,城門因山得名。城門為磚石結(jié)構(gòu),門寬三米多,為單券城門,墻體用城磚修建而成,門洞寬闊而高大,城門高度至少超過4米,城樓為三進建筑,是舊時重要的軍事要地。它位于長江渡口,門外有著名的燕子磯、幕府山、觀音閣和沿山十二洞等景觀,是通往燕子磯的交通要道,是游客必經(jīng)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底,英軍在燕子磯登陸,攻破觀音門,進抵邁皋橋,威脅攻打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下《南京條約》。1931—1934年,因拓寬和燕路將城門拆除。

      五、清末及民國時期開辟的城門

      自清末開始,隨著城區(qū)的擴大和交通發(fā)展的需要,又陸續(xù)增開了草場門(1908)、豐潤門(1909)、海陵門(1914)、武定門(1927)、中央門、小北門(1931)、漢中門、新民門(1933)、雨花門(1936)九座內(nèi)城門。

      草場門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增辟一座城門,因其近處有大片草場而命名為草場門,城門為單孔拱券結(jié)構(gòu),城門高約20米,寬6米。1954年草場門被拆除,是南京城墻最早被拆除的城門,地名沿用至今。

      玄武門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籌辦“南洋勸業(yè)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yè)會場的明城墻上新辟一座城門。新門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動工,尚未完工,端方就被調(diào)離,張人駿繼任,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取名為“豐潤門”。豐潤門的開辟,標志著玄武湖正式成為近代意義的公園。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將豐潤門易名玄武門,蔡元培先生手書的“玄武門”三個大字高鐫門楣。1934年,玄武門添辟左右兩個門洞,為了美觀,原門降低了高度,與左右新辟的門洞等高。

      海陵門最初為方便市民進出城而在城墻上挖開的一個門洞,稱作土城門。1914年,為方便下關商埠與城內(nèi)交通往來,在儀鳳門以南新辟一座城門,時為單孔城門,因主持修造者韓國鈞乃海陵(泰州古稱)籍貫,得名“海陵門”。1927年,為準備奉安大典,城門擴建為三孔多跨連拱的復式券門,這是南京城第一個三孔券門,城樓上還建成有雙檐翹角疊樓9間。1928年7月,國民政府將海陵門易名為挹江門。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題寫“挹江門”三字,并刻石制成門額??箲?zhàn)勝利后,1946年3月,重建挹江門城樓,1946年11月完工時,城門更名為“凱旋門”,1947年后,名稱又恢復為挹江門。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從挹江門進入南京城區(qū)。

      武定門南京城南正覺寺段城墻有一豁口,1927年被改造興建為一處西式牌樓式城門,因城門西側(cè)長樂路中段的武定橋而得名武定門。1958年,城門武定門被拆除。2010年復建為三拱券城門,使長樂路南北兩側(cè)的明城墻從此連成一體。

      中央門1931年,為便利南京城北交通,將中央路向正北延伸,在神策門西側(cè)破墻開路,遂新建城門一座,取名中央門。1957年中央門被徹底拆除,地名沿用至今。

      小北門小北門位于神策門與金川門之間,由于金川門通行火車,為方便行人,1931年前后在今鐘阜路愛民橋南側(cè)城墻開辟一小門洞,民間稱“小北門”,曾長期被訛稱為“鐘阜門”。

      漢中門1933年,因漢中路西延需破墻開路,遂在明代漢西門(石城門)甕城以北百余米的明城墻上開辟一座西式牌坊城門,取名漢中門。1958年,漢中門城門遭到拆除,但漢中門的地名沿用至今。

      新民門民國時期,南京城北金川門通道改建成寧省鐵路小火車軌道后,為方便城內(nèi)百姓進出,1932年,國民政府決定在南京城墻金川門西側(cè)約1華里處修建一道城門,后來由于資金缺乏,只在明城墻處開了豁口,未修建城門。次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出于首都戰(zhàn)備需要,投巨資耗時一年,將原豁口修建為牌坊式城門,“新民門”由當時民國政要馬超俊題寫,它與武定門、漢中門,都屬于牌坊式城門,也是南京唯一保存至今的牌坊式城門。

      雨花門1936年,國民政府為將京市鐵路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特在南京明城墻東南角老虎頭開辟一座只通火車的單孔城門,因地處附近雨花臺而得名雨花門。1959年雨花門被拆除,2009年復建完成。

      六、新中國成立后開辟的城門

      新中國成立后開辟城門5座,分別是解放門、集慶門、長干門、華嚴崗門、標營門。

      解放門1951年12月,為方便這段城墻內(nèi)外交通,及防空疏散需要,在北極閣山下的臺城靠近后湖城墻的位置新開一道單券城門,破墻開門,初名“臺城門”,后改為“解放門”沿用至今。1998年后,該城門上修建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展示獨特而宏偉的南京城墻歷史工程。

      集慶門1991年,因南京城市建設和城內(nèi)交通需要,新建的集慶路向西延伸,與城墻相接處,在城墻上新辟城門一座,集慶是元代南京的稱呼,故該城門被命名為集慶門。集慶門為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為四孔方形城門,其形式與以往任何一座南京城門都不相同,其門洞數(shù)為偶數(shù),是南京城墻中第一個偶數(shù)門。

      長干門1992年,南京為開通南向出城通道,中山南路南下工程時曾拆城墻修路,留下古城墻一段缺口,為了保護城墻的連續(xù)完整,便在此處以建一座城門的方式連接城墻,于2008年竣工,因地處古長干里而得名。長干門由1個主門和4個邊門共5個拱門并列組成,南京地鐵一號線從中間主門穿越,與古老城墻、秦淮河交相輝映,成為城南嶄新的城市景觀。

      華嚴崗門2007年,南京察哈爾路西延選擇穿過城墻豁口,后在這處豁口新建一座四拱門的城門,因臨近華嚴崗得名,它東接虎踞北路,西連熱河南路,宛若一座“城墻天橋”。

      標營門現(xiàn)標營門原為20世紀50年代拆明城墻后遺存的豁口,2009年為將缺口連通,同時為便于城墻下的通行車輛,新建三孔城門,因臨后標營而取名。

      此外,南京城墻上還有10座新中國成立后開辟的“無名小城門”,《南京城墻志》(鳳凰出版社,2008年)中記錄的有5座:南京鐵合金廠、龍脖子、南京熱電廠、南京國棉一廠、富貴山小門等。未被該書收錄的無名小城門還有5座:模范馬路(隧道上方)、藍旗街、紫金路、伏龜樓(金陵書苑租用)、閱江樓西門(現(xiàn)已封閉)等,這些無名小城門沒有在城門上留下標識,也沒有經(jīng)過政府核定與公布,都是由毗鄰城墻的部隊或者企業(yè)自行建造。

      650余年來,南京是明代三座都城(鳳陽、南京、北京)中唯一一座迄今仍保留有四重城垣遺跡的城市,這四重城垣歷經(jīng)劫難,城門開開關關,有消失,有復建,有后建,有的幾度易名,留下諸多值得品味之處。

      猜你喜歡
      甕城城門城墻
      古城池中甕城的起源、作用與歷史發(fā)展
      工會博覽(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04
      論明代北京皇城的甕城結(jié)構(gòu)
      北宋東京開封外城的歷史演革
      科技資訊(2018年2期)2018-06-05 10:09:18
      鄂爾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甕城的類型學考察
      草原文物(2017年1期)2017-08-01 13:38:35
      城門城門幾丈高
      幼兒100(2017年10期)2017-05-04 04:15:03
      女真人修筑的城墻
      殘破的城墻
      650歲的南京城墻申遺進行中
      華人時刊(2016年19期)2016-04-05 07:56:04
      虞山城門
      小主人報(2016年17期)2016-02-28 20:50:48
      城門苦蕎
      白山市| 准格尔旗| 六枝特区| 辽中县| 廊坊市| 壶关县| 崇阳县| 达日县| 隆子县| 岳普湖县| 固原市| 凌云县| 巫山县| 泽普县| 凌源市| 余江县| 讷河市| 合江县| 社会| 小金县| 海南省| 蒲江县| 九龙城区| 和静县| 白河县| 巍山| 绥化市| 嫩江县| 靖边县| 亳州市| 原平市| 房山区| 丰台区| 卢湾区| 凤凰县| 朝阳市| 甘肃省| 通江县| 奉贤区| 榆树市|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