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蘭花,鄧麗莉,曾凱芳
后疫情背景下高校食品類專業(yè)加強《食品物流學》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易蘭花,鄧麗莉,曾凱芳
(西南大學 食品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為促進食品行業(yè)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發(fā)展,需加快食品物流建設,而食品物流建設以人才為基礎,為高校加強食品物流人才培養(yǎng)提供參考和依據。綜述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食品物流面臨的問題、食品物流行業(yè)的發(fā)展對策,簡要說明《食品物流學》課程相關內容,高校食品專業(yè)《食品物流學》課程開設現狀。食品物流的問題包括供應鏈不暢、物流成本高、冷鏈物流不足、食品物流人才緊缺等方面。目前,我國高校食品專業(yè)學習了《食品物流學》課程的學生比例整體較低,一部分原因是有較多高校未開設該課程,另一部分原因是有的高校開設該課程的時間太晚,選修學生少。培養(yǎng)食品物流人才、發(fā)展現代食品物流業(yè),是實現國家偉大復興、促進社會和食品行業(yè)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建議高校食品類專業(yè)開設《食品物流學》課程。
食品物流學;食品物流人才;冷鏈物流;智慧物流;食品安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食品行業(yè)作為關系公眾切身需求與經濟社會穩(wěn)定的民生行業(yè),受到疫情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受開工延遲、物流不暢等影響,疫情期間我國農副食品加工業(yè)、食品制造業(yè)、線下零售業(yè)紛紛受到重創(chuàng),且第三產業(yè)中的餐飲行業(yè)受到的影響最大,有的甚至倒閉。大健康相關食品、方便食品、線上食品等的銷售呈現增長[1-2]。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雖然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受國外疫情因素的影響,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都會處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階段。在此次疫情暴發(fā)以來,類似于制造行業(yè)中的芯片、航空器等高端制造業(yè),食品行業(yè)中物流業(yè)的薄弱也暴露出來。食品物流的基礎設施薄弱、體系不健全、應急能力差,冷鏈物流更是嚴重不足,企業(yè)運營缺乏相關標準法規(guī)的指導。食品物流是食品行業(yè)的血液,是保障整個行業(yè)有效運作的基石。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如何應對挑戰(zhàn),強筑食品物流業(yè),進而促進行業(yè)發(fā)展,是當前面臨的現實問題。食品物流人才是食品物流業(yè)建設的基礎,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最直接有效的基地,因此,文中從后疫情背景下食品物流行業(yè)問題、食品物流行業(yè)的發(fā)展對策、《食品物流學》課程相關內容、高校食品專業(yè)《食品物流學》課程開設現狀和掌握食品物流知識的必要性等幾個方面論述高校食品類學科加強《食品物流學》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1.1.1 進口食品安全問題
雖然新冠病毒本身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但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3]。2020年秋冬季節(jié),進口冷鏈食品頻繁“中招”,多次從外包裝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涉及的食品包括阿根廷進口冷凍牛肉、俄羅斯進口冷凍鱈魚、厄瓜多爾進口冷凍南美白蝦、越南進口冷凍巴沙魚片等,發(fā)生地區(qū)包括陜西、天津、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浙江、山東、安徽、河南等多個省份。后疫情背景下,進口生鮮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消費者關心的重點問題[4]。我國當前疫情防控的重點是嚴防境外輸入,而進口生鮮冷鏈食品是防控境外病毒輸入的關鍵之一[5]。
另一個涉及進口食品安全的是食品數量安全,主要為糧食。糧食問題歷來被作為戰(zhàn)略博弈的重要籌碼。對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糧食過度依賴進口就會讓國家戰(zhàn)略受制于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多個糧食出口國采取了保護性出口禁令,給全球糧食供應鏈帶來沖擊,2020年全球至少1.55億人陷入糧食不安全境地。近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wěn)步提升,連續(xù)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萬億斤/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我國小麥和大米實現了基本自給,儲備庫存充裕,但玉米和大豆供需缺口逐漸擴大[6]。2020年,我國糧食進口超過1.4億t,其中大豆進口超過了1億t,玉米和大豆進口占比達78.27%,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了135.7%和13.3%,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風險點[7]。我國糧食進口大部分都在飼料用糧方面,未來糧食進口需關注糧價上漲,保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1.1.2 電商平臺食品安全保障問題
疫情期間,由于交通受阻和“宅家”模式,食品從傳統線下零售模式轉向線上銷售,如網絡食品零售、網絡餐飲服務。銷售食品的電商平臺包括美團、餓了么、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由此可見,疫情的發(fā)生促進了電商平臺食品經濟的加速發(fā)展。后疫情背景下,線下+線上食品銷售模式已為常態(tài)。我國食品傳統經營模式為線下經營,食品安全治理也極度依賴于線下監(jiān)管[8]。例如,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發(fā)放、日常檢查,基本上都是通過監(jiān)管人員線下實地核查進行。與線下相比,電商平臺食品銷售的涉及面更加復雜。為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作為第三方的電商平臺應當做好質量管控,包括商家入駐管理、入庫驗收、第三方抽檢、倉儲食品安全管控等。從原材料到配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何保障線上食品的安全是當前行業(yè)面臨的問題,也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
1.2.1 國際物流
當前,雖然國內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但國際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直接給跨境物流造成了巨大壓力,導致供應鏈不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疫情之下,各國紛紛提高了進口檢驗檢疫標準和通關門檻,嚴格的海關檢驗檢疫讓商品通關時間更長;各國對交通的管制使得物流效率降低,尤其是遇上臨時“封國、封城”政策時,大量商品被滯留;為防止人員聚集,大量的物流工作人員無法到崗,致使物流工作人員短缺,從而導致貨物積壓[9]。
一直以來,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物流成本較高,例如跨境電商物流費用占到總交易額的20%~30%。國際海運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其貨物運輸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受疫情影響,很多船只被扣留在港口,導致港口大堵,港口運行效率持續(xù)下降,集裝箱周轉不暢、貨箱積 壓[10]。貨流持續(xù)發(fā)展之下,物流跟不上,運力供不應求。2020年下半年開始,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運價呈現出“魔幻式”持續(xù)飆升,多航線爆艙。2021年9月底從上海向洛杉磯運送一個40 GP標準集裝箱的運費已達到約6.7萬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上漲超過300%。即便如此,集裝箱仍然一箱難求。目前全球海運價格平均漲幅高達7倍。一段時間內,海運價格仍將處于高位。
1.2.2 國內物流
目前,我國鐵路、公路、水路等貨運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物流業(yè)規(guī)模雖大,卻是大而不強、粗放式發(fā)展,物流成本高、質量效益低。疫情期間,食品物流的諸多弱點暴露出來,尤其是在農產品物流方面。農產品物流是連接農產品供應鏈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橋梁,其通暢與否決定著農產品產銷能否實現有效對接[11]。我國雖然是農業(yè)大國,但機械化程度低,以個體“小農生產”為主,生產經營非常分散。農產品的組織呈現多級供應結構,如農產品收購涉及多級收購商。供應鏈中信息整合與共享難度大,很難將供需協調到最佳[12]。同時,我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損耗率高達20%~30%,遠高于發(fā)達國家2%~5%的損耗率[13],因此,疫情期間交通受阻后出現的城市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飛漲與農村供過于求、價格低廉的矛盾也是必然結果。
生鮮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水產品、乳、蛋等生鮮初級產品,具有易腐爛、不耐貯運等特點[14],對時效、流轉效率要求極高。我國生鮮農產品損耗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冷鏈物流嚴重不足。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家生鮮食品的冷鏈率達到90%以上,而我國約為30%[15],缺口巨大。另外,某些加工食品(如糕點、熟食、速凍、冷飲等)也需要始終維持冷鏈。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渠道,冷鏈物流都是生鮮產品質量的首要保障。目前我國冷鏈物流面臨著設施建設不完善、現有設施陳舊、冷鏈設備嚴重不足、冷鏈技術落后、物流信息化程度低、專業(yè)人員較少、運作成本高等多個問題。
人才是第一動力,也是第一資源,無論是哪個行業(yè)的競爭,最終都是人才的競爭,而當前食品物流人才非常短缺。食品物流人才的匱乏尤其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冷鏈物流人才,根據《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yè)報告》顯示,行業(yè)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備實操能力的冷鏈物流高級管理人才不足2 000人;國際食品物流人才,對于國際物流從業(yè)者,除了具備專業(yè)的食品物流知識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技能、法律知識和熟悉國外市場風土人情;農村食品物流人才,農村農產品經營者缺乏現代農業(yè)知識,習慣用過往經驗去解決問題,物流人才匱乏一直是農村電商發(fā)展的瓶頸。食品物流是食品行業(yè)有效運轉的血液,食品供應鏈想要高質量穩(wěn)定發(fā)展,就必須解決食品物流人才短缺問題。
在現代工業(yè)體系里,產業(yè)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受阻,上下游企業(yè)都會受到影響。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從原料生產、半成品加工到成品銷售,歸根到底,其實是需求與供給關系的問題。食品行業(yè)供需關系的平衡決定了物流和資金流,進而決定了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在整個社會體系里,沒有哪個行業(yè)能夠獨善其身而不受到大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食品行業(yè)作為基礎的民生行業(yè)之一,更是如此。
新冠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沖擊,生產停滯、供應鏈中斷、產業(yè)鏈結構發(fā)生改變、國際貿易整體萎縮[16]。部分國家思考自身在全球生產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和風險時,進一步加重了貿易保護主義,我國出口企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加劇。后疫情背景下,全球供應鏈的收縮、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性對我國產業(yè)供應鏈的穩(wěn)定運營造成了重大威脅。我國的貿易結構、貿易主體和貿易伙伴也悄然地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為了更好地應對全球經濟萎縮對我國經濟的沖擊,黨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即“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17]。對食品行業(yè)來說,食品物流是保障行業(yè)經濟循環(huán)暢通無阻的命脈。在國內外經濟大環(huán)境之下,要發(fā)展食品行業(yè)經濟就必須加快食品物流業(yè)的建設。
我國生鮮食品冷鏈流通率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無冷鏈下每年僅果蔬采后流通期間腐爛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超過500億元,因此,為了減少生鮮食品損失,有效促進食品產業(yè)的快速健康發(fā)展,迫切需要建設并逐步完善冷鏈物流產業(yè)鏈[18]。2014年以來,政府對冷鏈物流的關注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國務院《物流業(yè)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14—2020年)》(2014年)、商務部辦公廳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工作的通知》(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fā)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2017年)、發(fā)改委和交通運輸部《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2020年)中提出加強完善冷鏈物流裝備、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全鏈條、規(guī)?;?、集約化、組織化、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并降低冷鏈物流成本。通過系統性保障冷鏈物流的規(guī)范發(fā)展,從而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并且促進農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為響應國家政策加快發(fā)展冷鏈物流,各地方政府也發(fā)布了對應政策。近幾年,我國冷鏈物流每年保持著2位數的增長率快速發(fā)展。
在后疫情時代和新零售背景下,消費者在線上購買食品產品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末端配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需求增強。我國現有的末端配送模式包括有企業(yè)自營物流配送(如京東生鮮)、第三方物流配送、眾包物流配送、前置倉到店自提、智能生鮮柜自提等[19]。然而,現有的這些配送模式還存在配送成本高、及時性差、貨損率高、配送服務品質較低等一系列問題。為了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促進線上食品發(fā)展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配送服務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2019年)中指出建立覆蓋基地貯藏、物流配送、市場批發(fā)、銷售終端全鏈條的冷鏈配送系統,以全面保障食品安全。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現已涌現出無人倉、無人智能柜、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等多種新型配送實體。有些技術尚未成熟,但隨著國家物聯網和智慧物流的發(fā)展,將會加速傳統配送向智能配送的跨越,以提高配送服務水平。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7年)明確了供應鏈已經發(fā)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提出大力發(fā)展智慧物流。智慧物流是指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化技術手段,實現物流各環(huán)節(jié)可視化、自動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從而精確地推動物流的整個生命周期,提升物流運作效率[20]。疫情暴發(fā)期間,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需求更為突顯。建設智慧物流,就需要推廣以AI、大數據、無人技術等為核心的智能設備的應用,融合5G技術,實現物流智能倉儲管理,在分揀、派送等各環(huán)節(jié)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提高運行效率,減少人力依賴[21],從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降低物流成本。
食品物流人才缺口很大,從業(yè)者應當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包括:食品貯藏與保鮮知識、食品微生物知識、食品化學知識、食品工藝知識、倉儲管理知識、運輸和配送知識、設施設備的認知與使用、物流信息技術使用、客戶管理與溝通技能等。近年來,隨著新零售、電商物流、冷鏈物流、智慧物流的快速發(fā)展,物流結構不斷發(fā)生變化,行業(yè)對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例如智慧物流從業(yè)者還要對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有一定認知。我國食品產業(yè)鏈結構復雜,人才的培養(yǎng)也需要多層次發(fā)展,例如,對于廣袤的農村地區(qū),培養(yǎng)一批具有“現代物流技能+管理”型人才;對于國際物流從業(yè)者,培養(yǎng)一批具有“專業(yè)技能+語言+國際化”型人才。除了知識技能之外,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至關重要,包括終身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責任擔當精神、吃苦耐勞精神、敬業(yè)奉獻精神等??赏ㄟ^職業(yè)院校、高等學校、企業(yè)培訓、專家講座、出國考察學習等多種途徑培養(yǎng)多層次復合型人才。
《食品物流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yè)的專業(yè)選修課程,是食品科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物流學的一個分支,屬于綜合應用學科。其授課內容與工商管理類專業(yè)的《物流管理學》具有一定交叉性,也具有一定獨特性,更偏重食品相關物質的流通規(guī)律研究。該課程主要涵蓋了食品物流系統、現代食品物流的功能要素、環(huán)境對食品物流的影響、物流組織與控制、企業(yè)物流管理、物流企業(yè)與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等方面的內容。現代食品物流的功能要素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包括包裝、裝卸搬運、運輸、保藏、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該7大功能要素中的食品保藏對應工商管理類專業(yè)的倉儲管理。食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安全性要求極高,對倉儲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氣體等條件要求嚴格,尤其是生鮮食品。不同類型食品也不能混放,防止串味。食品貯藏期短,尤其是水果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為保持其鮮活狀態(tài),倉儲期間更側重通過系列保藏技術來維持產品新鮮品質,如防止腐爛損失、失水萎蔫、綠葉蔬菜黃化等。
通過《食品物流學》課程的學習,旨在:掌握物流、食品物流、食品物流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物流各功能要素的技術管理要點,包括包裝、裝卸搬運、運輸、保藏、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識別和解決食品物流活動中的問題;掌握食品物流系統各組成要素的特點,針對某一物流活動,通過食品物流相關資料的檢索、閱讀、整理概括,能夠利用最新的研究方法、技術和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物流系統的規(guī)劃和設計,以達到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掌握企業(yè)物流管理組成要素,了解現代企業(yè)物流的特點,能夠應用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思維方式管理企業(yè)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活動,使得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減少環(huán)境污染;掌握供應鏈的基本概念,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方法、原則和關鍵點,了解電子商務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進行食品物流活動的經營和管理;掌握冷鏈物流的概念、要點、途徑和冷庫管理的原則,能夠針對不同類型食品靈活采取相應的冷鏈技術手段;通過對現代物流企業(yè)、第三方物流、國際物流相關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物流是食品業(yè)一個新興發(fā)展的方向,未來具有廣闊的發(fā)展?jié)摿颓熬?,只有通過不斷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了解我國食品物流目前的發(fā)展階段和未來發(fā)展方向,以及我國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結合個人未來職業(yè)取向,立足國家需求,提高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努力加強自身食品物流知識儲備和分析解決物流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該課程教學的難點在于涵蓋面極廣,其內容不斷發(fā)展變化,教學中的信息量大、信息變化速度快,同時,其應用性和實踐性又很強。該課程除了食品科學相關知識,還包括物流學和管理學方面的知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的學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背景,但缺乏物流知識背景,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學生通常同時缺乏管理學和物流學知識背景,因此,課堂教學中可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組合,結合案例分析和思考討論,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易懂。同時,利用“互聯網+”,深度挖掘慕課、學習通、釘釘、雨課堂、微信公眾號等新興網絡媒體資源,通過翻轉課堂,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分析運用信息并創(chuàng)造出新信息的綜合能力。為了使學生與社會需求更好的對接,通過校企合作,把企業(yè)師傅“請進來”,帶來企業(yè)新技術、新工藝、新規(guī)范,設置學生實踐課程,去企業(yè)學習行業(yè)新技術,達到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深度融合。通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培養(yǎng)出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復合型食品物流人才。
統計225所開設食品專業(yè)的高校,其中102所高校官方公開了培養(yǎng)方案。根據培養(yǎng)方案顯示,102所高校中只有27所高校開設了《食品物流學》課程(表1),所占比例僅為26.5%。各高?!妒称肺锪鲗W》課程的開設時間為第4—8學期,開設在第6—7學期的居多。該課程的學分通常為1~2學分,課時為16~36學時,以24學時或32學時居多。在開設專業(yè)方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開設該課程多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另外75所高校未開設《食品物流學》,但是其中有18所高校開設了與《食品物流學》緊密相關的課程,如:合肥工業(yè)大學《食品物流工程》、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食品物流工程》、湖北工業(yè)大學《食品物流工程》、閩南師范大學《食品物流管理》、韶關學院《食品物流管理》、東北農業(yè)大學《食品保藏與物流》、沈陽農業(yè)大學《食品流通學》、長春大學《食品流通學》、集美大學《水產品保鮮與冷鏈物流》、河南科技大學《現代食品物流》、青島農業(yè)大學《物流管理》、沈陽師范大學《物流管理》、臨沂大學《物流管理》、重慶文理學院《食品營銷與物流管理》、湖北文理學院《食品包裝與物流學》、常熟理工學院《食品物流與營銷學》、魯東大學《食品冷鏈物流》、北京農學院《果蔬物流基礎》。102所高校中,未開設任何食品物流相關課程的高校所占比例高達55.9%。
由此可見,目前仍有較多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未開設《食品物流學》課程。另外,已開設《食品物流學》相關課程的學校中,一部分學校開設時間為第7學期或者第8學期,也就是大學四年級。學生在大學四年級時往往忙于考研、考公務員、畢業(yè)實習、找工作等,故選擇在前3年盡量把學分修滿,因此導致很少學生在大四選修該課程。將《食品物流學》開設在第5學期或第6學期的高校,學生選修該課程的概率更高,但作為選修課,仍然難以避免只有部分學生選修該課程。以西南大學2017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學生為例,《食品物流學》開設在第6學期,該學期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人數約占專業(yè)總人數的32.6%。總體而言,高校食品類專業(yè)學生中學習了《食品物流學》課程的學生比例整體較低。
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有總值不低于750億元的食品在傳統運送過程中腐爛變質[22]。食品物流業(yè)是一個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yè),發(fā)展現代食品物流業(yè)、限制不規(guī)范食品的流動,是提升全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重要保障。隨著新冠疫情暴發(fā),食品物流的諸多問題更是暴露無遺。后疫情背景下,為了加快現代食品物流的發(fā)展、滿足人們對安全和健康食品的需求,需要一流的教育作為強力支撐,需要高水平、高質量地發(fā)展食品物流高等教育,大力培育食品物流的專門人才。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為我國高質量發(fā)展培養(yǎng)食品物流匠人,助力中國夢,實現祖國偉大復興。
表1 高校已開設《食品物流學》課程情況
Tab.1 Information of the course of Food Logistics offered by universities
目前,人力資源市場存在一個悖論: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職場也找不到稱職的人才。這一現象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于教育發(fā)展遠遠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與產業(yè)的嚴重脫節(jié)。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fā)展[23],在后疫情背景下,物流業(yè)正朝著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發(fā)展,我國物流業(yè)也正處于智慧物流建設階段。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業(yè)發(fā)展歷史短、水平低,冷鏈物流嚴重缺乏。相對于國內物流的整體水平,食品物流行業(yè)更處于建立、探索和發(fā)展階段。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在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更新變化下,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食品物流學知識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利用新技術手段推動食品物流行業(yè)未來發(fā)展,為我國食品物流在全球化競爭中提供強有力的競爭保障。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干力量,在食品物流學知識體系構建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通過《食品物流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了解最新物流技術,從而實現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有效銜接。
現代物流人才是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隨著我國智慧物流體系的建設以及新零售的迅速發(fā)展,在未來10年內,我國都將持續(xù)處于物流人才的高峰需求階段[23]。對于食品行業(yè),物流專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缺乏食品科學知識背景,例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從業(yè)者應當具備農產品成熟衰老、貯藏特性、微生物安全等背景知識,因此,食品物流需要同時具有食品科學知識背景和物流知識背景的人才,其缺口更大。我國高校食品專業(yè)開設《食品物流學》課程不足,培養(yǎng)的食品物流人才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量[24],人才數量的缺口亟待解決。食品物流是食品行業(yè)有效運轉和健康發(fā)展的血液,而掌握食品物流知識的人才的培養(yǎng)是構建食品物流體系的先決條件。高校應當通過普及《食品物流學》課程、將課程教學時間提前到第4—6學期、增加學時數等方式加強食品物流人才的培養(yǎng),以滿足產業(yè)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在當前和未來,食品物流業(yè)是保障食品行業(yè)暢通運轉的命脈,是一個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yè)。后疫情背景下,風險防范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為防止或減緩經濟、政治和突發(fā)事件等不確定因素對食品供應鏈的影響,構造堅實、高效、智慧的現代化食品物流體系至關重要。食品物流人才是食品物流體系構建、維持和發(fā)展的前提保障,需要同時具備食品科學和物流學知識體系。當前我國食品物流人才極度緊缺,未來10年人才需求量都將處于高位。當前高校食品類專業(yè)開設《食品物流學》課程情況不容樂觀,一部分高校未開設此課程,另一部分高校開設時間過晚,選修學生少。掌握食品物流知識不僅是食品行業(yè)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國家建設的迫切需要,高校應當加強《食品物流學》課程的開設,以培養(yǎng)更多能夠從事食品物流業(yè)的綜合型人才。
[1] GAO Xu-wen, SHI Xin-jie, GUO Hong-dong, et al. To Buy or not Buy Food Onlin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on the Adoption of E-Commerce in China[J]. PLoS One, 2020, 15(8): e0237900.
[2] YUE Wei, LIU Na, ZHENG Qiu-jie, WANG H-Holly. Does the COVID-19 Pandemic Change Consumers' Food Consumption and Willingness-to-Pay? The Case of China[J]. Foods, 2021, 10(9): 2156.
[3] 陳秋衡. 后疫情時代食品行業(yè)的危與機[J]. 農經, 2020(10): 6.
CHEN Qiu-heng.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Food Industry in the Post COVID-19 Era[J]. Agriculture Economics, 2020(10): 6.
[4] PRESSMAN P, NAIDU A S, CLEMENS R. COVID-19 and Food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J]. Nutrition Today, 2020, 55(3): 125-128.
[5] CHI Yu-hua, WANG Qing-xiu, CHEN Guo-sheng, et al. The Long-Term Presence of SARS-CoV-2 on Cold-Chain Food Packaging Surfaces Indicates a New COVID-19 Winter Outbreak: A Mini Review[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1, 9: 650493.
[6] MAO Qian-qian, REN Yan-jun, LOY J P. Price Bubbles in Agricultural Commodity Market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Evidence for Corn and Soybeans in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20, 13(1): 91-122.
[7] HOSSAIN S S. Economic Impacts of Trade War between USA and China: An Analysis of Tariff Increases on US Soybeans based GTAP Model[M]. Beau Bassin: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20: 14-20.
[8] 丁冬. 疫情經濟與食品安全治理的“政策之錨”[J]. 中國食品藥品監(jiān)管, 2020(10): 82-89.
DING Dong. The "Policy Anchor" of Epidemic Economy and Food Safety Management[J]. China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Magazine, 2020(10): 82-89.
[9] 桑椹.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國跨境電商賣家脫困策略[J]. 對外經貿, 2021(6): 24-27.
SANG She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Cross Border E-Commerce Sellers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Difficul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pidemic Situation[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2021(6): 24-27.
[10] 雷雨順, 孫程.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國際集裝箱運輸及國內沿海集裝箱運輸發(fā)展趨勢[J]. 集裝箱化, 2021, 32(8): 13-16.
LEI Yu-shun, SUN Cheng.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Transport and Domestic Coastal Container Transport in the Background of COVID-19[J]. Containerization, 2021, 32(8): 13-16.
[11] 張喜才.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供應鏈影響及應對機制研究[J]. 農業(yè)經濟與管理, 2020(4): 45-51.
ZHANG Xi-cai. Effect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Situ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Its Response Mechanism[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4): 45-51.
[12] 崔蜜. 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發(fā)展對策[J]. 物流工程與管理, 2020, 42(4): 100-102.
CUI Mi.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of Agri-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vid-19 Epidemic[J].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20, 42(4): 100-102.
[13] JAIN S, SHAKYA M K. Extent of Physical Post Harvest Losses of Important Vegetables of Varanasi in Uttar Prade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Research, 2020, 5(5): 139-146.
[14] 石朝光, 王凱. 影響消費者生鮮農產品購買決策的產品特征因素分析[J].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11, 23(1): 170-175.
SHI Chao-guang, WANG Kai. Factor Analysis of the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that Influencing the Consumers' Purchase Decis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J].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2011, 23(1): 170-175.
[15] ZHAO Guang-wei. Food-Related Cold-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hina[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3246(962-965): 2373-2376.
[16] 李奇?zhèn)? 趙東麒. 新發(fā)展格局背景下中國企業(yè)境外投資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 國際工程與勞務, 2021(6): 25-28.
LI Qi-wei, ZHAO Dong-qi.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Invest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J].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ing & Labour Service, 2021(6): 25-28.
[17] ZHANG Zhan-bin.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Reinforcing Each Other[J]. 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 2021(1): 32-43.
[18] KLEINEIDAM J. Fields of Action for Designing Measures to Avoid Food Losses in Logistics Networks[J]. Sustainability, 2020, 12(15): 6093.
[19] 潘思浩, 高亞靜, 雷一諾, 等. 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末端配送優(yōu)化研究[J]. 全國流通經濟, 2020(34): 12-16.
PAN Si-hao, GAO Ya-jing, LEI Yi-nuo, et al. Research on the E-Commerce Terminal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of Fresh Products in the Post COVID-19 Era[J]. China Circulation Economy, 2020(34): 12-16.
[20] WU Xing-ze, WU Xing-ze, MAI Jia-ming, et al. Concept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20, 1646(1): 12092.
[21] WANG Xue-liang, LE Xiao-bing, LU Qiu-yun. Analysis of China’s Smart City Upgrade and Sma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VID-19 Epidemic[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20, 1570(1): 012066.
[22] 趙維光, 袁亞祥. 果蔬腐爛一年損失750億[J]. 上海包裝, 2009(10): 6-7.
ZHAO Wei-guang, YUAN Ya-xiang. $75 Billion a Year for Fruit and Vegetable Decay Loss[J]. Shanghai Packaging, 2009(10): 6-7.
[23] 喬夢園, 馬京楠, 徐陽. 疫情下智慧物流發(fā)展策略[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1(8): 82-84.
QIAO Meng-yuan, MA Jing-nan, XU Yang.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rt Logistics under COVID-19[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2021(8): 82-84.
[24] JIAO Yun-qiu. Logistics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Production-Teaching Research Synergetic Educ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Social Science and Modern Education Conference (SSME 2018), 2018.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rse of Food Logistics for Food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 COVID-19
YI Lan-hua, DENG Li-li, ZENG Kai-fa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ycl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logistics, which is based on talents.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food logistics talents. Problems of food log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ood logistics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VID-19 are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food logistics cours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ffering thi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re simply illustrated. Problems of food logistics include poor supply chain, high logistics cost, insufficient cold-chain logistics and lacking food logistics talents, etc. Currently,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studied food logistics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low. One reason is that many universities do not offer this cours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time of offering the course for some universities is too late which resulted in few elective students. Cultivating food logistics talents and developing modern food logistics are urgent needs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s well a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food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food logistics should be offered for food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d logistics; food logistics talents; cold-chain logistics; smart logistics; food safety
G642
A
1001-3563(2022)07-0170-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07.021
2021-10-27
西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9JY09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102032)
易蘭花(1989—),女,博士,西南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果蔬采后貯藏與保鮮。
曾凱芳(1972—),女,博士,西南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貯藏與物流。
責任編輯:曾鈺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