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兵 伏櫪龍 曹俊明 王國霞 彭 凱 朱喜鋒 趙紅霞 陳 冰*
(1.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2.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農(nóng)業(yè) 農(nóng)村部華南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畜禽育種與營養(yǎng)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魚粉作為優(yōu)質(zhì)飼料蛋白資源,因其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高、適口性好、抗營養(yǎng)因子少、能夠較好地被吸收消化等特點,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水產(chǎn)飼料中。但價格昂貴及資源有限,限制了其在水產(chǎn)中的應用。豆粕和花生粕因其來源廣泛、價格低廉,且蛋白質(zhì)含量高、氨基酸組成與動物接近,是最具有開發(fā)潛力的植物蛋白源。有研究發(fā)現(xiàn),魚類能耐受飼料中一定含量的植物蛋白,在適宜范圍內(nèi)不會顯著影響水生動物的生長,也有一些魚類耐受飼料中植物蛋白的劑量較高。但當飼料中只有植物蛋白時,會導致魚類生長性能急劇下降?;|(Lateolabrax japonicas)又名海鱸、七星鱸,屬于鱸形目、鮨科、花鱸屬,為兇猛肉食性魚類,魚體蛋白質(zhì)含量豐富,肉質(zhì)鮮美,深受人們喜愛。由于花鱸具有生長速度快,對鹽度和溫度適應范圍較廣,無需室內(nèi)越冬等特點,隨著花鱸的集約化養(yǎng)殖規(guī)模程度逐漸提高,對于蛋白質(zhì)飼料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由于魚粉的價格居高不下,因此提高花鱸對植物蛋白利用率,提高植物蛋白替代魚粉水平,降低飼料成本以及節(jié)約魚粉資源,是花鱸大規(guī)模養(yǎng)殖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飼料中氨基酸的平衡程度是影響動物對其蛋白利用的關鍵因素。除了通過不同植物蛋白進行復合實現(xiàn)氨基酸的互補外,在水產(chǎn)飼料中往往也通過添加合成氨基酸以降低氨基酸不平衡所引起的負效應。核苷酸是生物體重要的組成成分,參與生物體內(nèi)各種生長發(fā)育和代謝等重要過程如各種生物酶的產(chǎn)生與激活、遺傳信息的傳遞和細胞信號轉(zhuǎn)導,充足的核苷酸可為動物快速生長發(fā)育和發(fā)揮正常生理功能提供重要保障,酶制劑可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氮磷對水體的排放,補充內(nèi)源性酶的不足和提高水生動物的免疫力。通過在飼料中添加誘食劑(核苷酸等)可提高飼料的適口性,添加外源酶制劑、益生菌等消除抗營養(yǎng)因子,添加必需氨基酸使其達到需求平衡從而提高魚體對植物蛋白的利用率等。有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核苷酸、酶制劑、中草藥、益生菌等能有效改善水生動物對植物蛋白的吸收與利用。但關于在植物蛋白部分替代魚粉的同時,添加賴氨酸和蛋氨酸、復合核苷酸、植酸酶及復合芽孢桿菌,改善飼料的氨基酸平衡、提高植物蛋白飼料適口性、降低植物蛋白的抗營養(yǎng)因子作用,進一步提高植物蛋白在花鱸飼料中的利用率,提高植物蛋白替代魚粉水平還有待研究。因此,本試驗以花鱸為研究對象,研究在低魚粉(豆粕、花生粕部分替代魚粉)飼料中添加4種添加劑(賴氨酸和蛋氨酸、復合核苷酸、植酸酶及復合芽孢桿菌)對花鱸生長性能、血清生化指標及養(yǎng)殖水體理化指標的影響,以期為植物蛋白在花鱸配合飼料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包膜賴氨酸(L-lysine,純度為40%)和包膜蛋氨酸(DL-met,純度為50%)、晶體賴氨酸(L-lysine,純度為78.8%)和晶體蛋氨酸(DL-met,純度為99%)由廣州某公司提供;枯草芽孢桿菌和地衣芽孢桿菌由湛江某公司提供,其中益生菌含量為5×109CFU/g;植酸酶(2 500 U/g)由廣東某公司提供;復合核苷酸[腺苷酸二鈉鹽∶鳥苷酸二鈉鹽腺∶胞苷酸二鈉鹽∶尿苷酸二鈉鹽(AmpNa2∶GmpNa2∶CmpNa2∶UmpNa2)=1∶1∶1∶1,總核苷酸含量為62%]由南京某公司提供。以含28%魚粉、30%豆粕和15%花生粕的飼料為基礎飼料(G0組),在基礎飼料中分別添加0.71%包膜賴氨酸和1.30%包膜蛋氨酸(G1 組)、0.06%復合核苷酸(G2 組)、0.04%植酸酶(G3 組)、0.10%復合芽孢桿菌(G4 組)配制4 種試驗飼料,通過在G0、G2、G3 組和G4 組添加晶體賴氨酸和晶體蛋氨酸確保各組氨基酸含量一致,飼料的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原料經(jīng)粉碎過60 目篩,采用逐級擴大法添加微量成分混合均勻后,使用SLX-80 雙螺桿擠壓機制成2.5 mm 的顆粒飼料,經(jīng)55 ℃烘干,自然冷卻后置于-20 ℃冰箱中保存。
表1 飼料配方及營養(yǎng)水平(風干基礎)
試驗魚購自福建詔安縣英港育苗場,于3 m×2 m×1.2 m 水泥池暫養(yǎng)4 周,每天飽食投喂基礎飼料2 次。養(yǎng)殖試驗在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水產(chǎn)室室內(nèi)循環(huán)養(yǎng)殖系統(tǒng)(玻璃纖維桶,體積約300 L)中進行,選取體重為(13.50±0.06)g健康、大小均勻的花鱸400 尾,隨機分為5 組,每組4 個重復,每個重復20 尾魚。分別投喂基礎飼料和4種試驗飼料。養(yǎng)殖水源為經(jīng)過活性炭、珊瑚石過濾后的自來水,流水速率設置為5 L/min,養(yǎng)殖過程中不斷充氧曝氣,每天分別在09:00和18:00投喂飼料,投飼率為初始體重約4%~5%,養(yǎng)殖中期稱重一次,調(diào)整投喂量,飼養(yǎng)周期為8周。飼養(yǎng)期間水溫為27.5~32.5 ℃,溶氧量>6 mg/L,pH 7.3~7.6,氨氮<0.100 mg/L,亞硝酸鹽<0.03 mg/L,自然光源。
1.3.1 水質(zhì)分析樣品采集
在飼養(yǎng)試驗末期,采用靜水養(yǎng)殖方式進行試驗,每個養(yǎng)殖桶水體體積保持一致,投喂相同重量的試驗飼料,確保無殘餌,不清理糞便,4 h 后進行中層水樣的采集。采集的水樣置于500 mL 的塑料瓶中,經(jīng)過抽提過濾后于4 ℃保存,并在48 h內(nèi)測定總磷、總氮、亞硝態(tài)氮、氨氮等指標。
1.3.2 血清和組織樣品采集
飼養(yǎng)試驗結束時,禁食24 h,稱量終末體重(FBW),統(tǒng)計存活率(SR),計算試驗花鱸增重率(WGR)、特定生長率(SGR)和飼料系數(shù)(FCR)。每個重復隨機選取5尾魚,測定體重、體長、內(nèi)臟團和肝臟重,用于計算試驗花鱸的形體指標;每個重復隨機選取2尾魚,用于全魚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的測定;每個重復隨機選取6尾魚,用1 mL無菌注射器于尾靜脈取血,待斜放靜置3~4 h后用冷凍離心機3 5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清液分裝于已做標記小管內(nèi),分裝后置于-80 ℃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4.1 生長性能指標計算
增重率(WGR,%)=100×(終末體重+死亡魚體重-初始體重)/初始體重
特定生長率(SGR,%/d)=100×(Ln終末體重-Ln初始體重)/飼養(yǎng)天數(shù)
飼料系數(shù)(FCR)=攝食量/(終末魚體重+死亡魚體重-初始魚體重)
存活率(SR,%)=100×試驗結束時魚的尾數(shù)/開始時魚的尾數(shù)
肝體比(HSI,%)=100×肝臟重(g)/體重(g)
臟體比(VSI,%)=100×內(nèi)臟團重(g)/體重(g)
肥滿度(CF,g/cm3)=100×體重(g)/[體長(cm)]3
1.4.2 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分析用105 ℃烘箱干燥法測定飼料和全魚的水分GB/T 6435—1986;用GB/T 6432—1994凱氏定氮法測定樣品中含氮總量;使用GB/T 6433—1994索氏抽提法測定粗脂肪含量;采用GB/T 6438—1992測得灰分含量。能量值用IKA C200氧彈熱量計測定。
1.4.3 血清生化指標分析
血清總蛋白(TP)、膽固醇(CHO)、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活性由廣州金域醫(yī)學檢驗中心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寡趸笜说臏y定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有限公司的試劑盒。
1.4.4 水質(zhì)指標測定
水體總氮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11894—1989)測定,氨氮采用納氏試劑法(GB/T 7479—1987)測定,總磷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GB/T 11893—1989)測定,亞硝態(tài)氮的測定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T 5750.5—2006)測定。
試驗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利用Duncan’s 法進行組間顯著性分析,差異顯著性水平為P<0.05。
表2 低魚粉飼料中添加4種添加劑對花鱸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見,與G0 組相比,各添加組的終末體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均升高,且G2 組和G3 組達到顯著水平(P<0.05),飼料系數(shù)G2 組和G3 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各添加組花鱸的肝體比、肥滿度、臟體比和存活率與G0 組相比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3 低魚粉飼料中添加4種添加劑對花鱸體成分的影響(濕重基礎,%)
由表3 可知,各組間花鱸全魚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G2組和G4組花鱸的水分顯著高于G0、G1組和G3組(P<0.05)。
由表4 可知,G3 組花鱸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升高(P<0.05),其他添加組與G0組差異不顯著(P>0.05)。相比G0組,各添加組花鱸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血糖含量和谷丙轉(zhuǎn)氨酶活性呈上升趨勢,但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各組間花鱸的血清膽固醇、谷草轉(zhuǎn)氨酶活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低魚粉飼料中添加4種添加劑組合對花鱸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如表5 所示,與G0 組相比,各添加組花鱸血清SOD 均升高,其中G2 組達到顯著水平(P<0.05)。G1 組和G3 組花鱸血清CAT 活性與G0 組相比顯著上升(P<0.05),G4 組顯著下降(P<0.05)。各添加組花鱸血清T-AOC均比對照組高,其中G2組和G3組達到顯著水平(P<0.05)。各組間花鱸血清ACP、AKP活性和HFB 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G4 組花鱸血清LZM活性顯著高于G0組(P<0.05),G1組和G3組花鱸血清LZM 活性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
表5 低魚粉飼料中添加4種添加劑對花鱸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標的影響(U/mL)
從表6可知,與G0相比,各添加組花鱸養(yǎng)殖水體總氮、亞硝態(tài)氮和氨氮含量均降低,但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各添加組花鱸養(yǎng)殖水體總磷含量均比對照組低,G3組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6 低魚粉飼料中添加4種添加劑組合對花鱸養(yǎng)殖水體理化指標的影響(mg/L)
本試驗結果表明,低魚粉飼料中添加包膜蛋氨酸+包膜賴氨酸、復合核苷酸、植酸酶和復合芽孢桿菌對花鱸生長性能的影響存在差異。在基礎飼料中添加復合核苷酸和植酸酶能夠顯著提高花鱸的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顯著降低飼料系數(shù)。而添加包膜氨基酸和復合芽孢桿菌的作用效果接近。有研究結果表明,添加植酸酶能顯著提高對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條紋鱸(Morone saxatilis)、奧尼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O. aureus)、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花鱸(Lateo?labrax japonicus)等的生長性能。本試驗研究結果顯示,低魚粉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可顯著提高花鱸生長性能,降低飼料系數(shù),同上述研究結果類似。其原因可能是植物中的磷主要存在形式以植酸及其鹽類為主,難以被魚體消化利用,而植酸酶可將植酸分解,提高植酸磷以及其他養(yǎng)分的利用率,從而促進花鱸生長。但也有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對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促生長作用不顯著,這可能是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對機體的促生長機制和飼料系數(shù)的影響顯著與否,與飼料組成、植酸含量以及養(yǎng)殖條件有關。有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核苷酸對大西洋鮭(Salmon salarL.)和蘇氏芒鯰(Pangasius sutchi Flow?er)有顯著的促生長作用。本試驗結果與之相似。原因可能是核苷酸作為激素的介導,參與機體各種代謝過程,可促使細胞分化和發(fā)育。環(huán)核苷酸可以活化DNA聚合酶,使核糖體中蛋白質(zhì)發(fā)生磷酸化,加速基因的轉(zhuǎn)錄和翻譯,促進蛋白質(zhì)的合成。而添加核苷酸對梭鱸(LuciopercaL.)、歐洲海鱸、虎龍雜交石斑魚(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凡納濱對蝦(Penaeus vannamei)和草魚的生長性能均無顯著影響。一般認為添加包膜氨基酸可提高蛋白質(zhì)的利用效率,促進機體生長。補充包膜賴氨酸和蛋氨酸可顯著提高日本對蝦(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陳庭(2015)研究發(fā)現(xiàn)添加包被氨基酸可顯著促進凡納濱對蝦的生長。王冠等(2006)發(fā)現(xiàn),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飼料補充包膜氨基酸后,顯著提高增重率,適當降低飼料中粗蛋白和魚粉含量,節(jié)約蛋白質(zhì)和魚粉資源最終降低成本。王洪濤等(2009)通過補充微囊賴氨酸提高異育銀鯽生長性能,錢前(2014)發(fā)現(xiàn)添加羥甲基纖維素包膜賴氨酸可提高湘云鯽的生長性能,而本試驗添加包膜氨基酸組對于花鱸的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長率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花鱸腸道較短,包膜氨基酸在前腸還未得到全部釋放就已經(jīng)到達中場或后腸等部位,機體吸收的游離氨基酸不足以滿足自身生長所需。必需氨基酸的缺乏會降低肌肉中飼料中氮的沉積,增加氨基酸的分解供能,對生長產(chǎn)生不利影響,且飼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缺乏還會導致魚體攝食量的降低。因此植物蛋白部分替代魚粉時,賴氨酸和蛋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的補充非常重要,但對于水產(chǎn)動物,氨基酸平衡的作用效果與氨基酸的添加量、添加形式以及動物物種有關。本試驗中,復合芽孢桿菌組對花鱸的促生長作用效果不顯著。有研究表明,在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均可顯著提高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其促生長機制可能主要和改善腸道菌群以及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有關,芽孢桿菌作為飼料添加劑可促進魚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提高,進而提高抗病力并促進生長。本試驗結果與之不同,可能在于本試驗中添加的復合芽孢桿菌在腸道中未定植,在消化道絨毛壁上占據(jù)的位點不夠。對照組生長性能最差的原因可能是花鱸為肉食性魚,且本試驗花鱸為幼魚,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滿足花鱸生長,當飼料中植物蛋白替代魚粉較高水平時,難以消化吸收的非淀粉多糖的含量增加,飼料中可消化能減少,導致增重率較低。
本試驗結果表明,低魚粉飼料中分別添加包膜蛋氨酸+賴氨酸、復合核苷酸、植酸酶和復合芽孢桿對花鱸全魚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沒有顯著影響。在飼料中添加包膜賴氨酸能顯著提高尼羅羅非魚體蛋白水平,顯著降低粗脂肪水平,本試驗結果與之不同。其可能的原因是在本試驗中,包膜氨基酸未能解決氨基酸的平衡情況,魚體蛋白周轉(zhuǎn)能力較弱,而用于提供能量的蛋白量增加,導致了魚體粗蛋白含量降低,脂肪升高,也可能是體內(nèi)的礦物質(zhì)以及營養(yǎng)元素因為植酸等抗營養(yǎng)因子的存在而利用率較低,導致飼料中缺乏礦物質(zhì)元素,而這可能抑制了脂肪酸氧化過程,使魚體粗脂肪含量較高。在日本對蝦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飼料中同時補充賴氨酸和蛋氨酸對全蝦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無顯著影響,這可能與基礎飼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水平有關。本試驗結果表明,添加復合核苷酸顯著升高花鱸全魚水分含量,全魚粗蛋白含量較對照組有升高趨勢,全魚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趨勢。在飼料中添加核苷酸后對錦鯉魚體水分影響不顯著,這可能與核苷酸的品質(zhì)以及魚的種類、飼養(yǎng)條件等的差異有關。在對凡納濱對蝦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核苷酸、核苷酸粗提物可提高凡納濱對蝦粗蛋白水平;在對異育銀鯽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核苷酸魚體粗蛋白含量顯著提高,粗脂肪水平顯著降低,本試驗結果與之相似。可能原因是外源性核苷酸誘導一些代謝酶和激素的合成,促進蛋白質(zhì)的合成代謝,減少脂肪積累。在本試驗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對全魚體成分的作用與核苷酸組類似,都是呈現(xiàn)粗蛋白和粗灰分上升,脂肪下降的趨勢。鄭濤等(2006)在奧尼羅非魚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后顯著提高魚體粗蛋白水平,本試驗結果與之類似。這說明植酸酶在水解植酸釋放出飼料中磷的同時,破壞了與植酸螯合的蛋白質(zhì),激活了胰蛋白酶等酶的活力,提高了魚體對蛋白質(zhì)的利用。張璐等(2006)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后大黃魚魚體的粗灰分含量呈上升趨勢,在草魚飼料中添加植酸酶也得到類似研究結果,可能的原因是植酸酶能夠解除植酸和礦物質(zhì)之間的螯合作用,從而提高對礦物質(zhì)的吸收利用率。本試驗中,添加復合芽孢桿菌組也呈現(xiàn)全魚粗蛋白水平上升、粗脂肪含量下降的現(xiàn)象。其可能的原因是芽孢桿菌可以產(chǎn)生許多消化酶,這些酶參與機體的代謝過程中,提高了蛋白質(zhì)的積累。在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蝦體粗蛋白含量差異不顯著,出現(xiàn)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試驗動物種類的不同所致。
血清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生理健康狀況,是疾病診斷的依據(jù)之一。谷丙轉(zhuǎn)氨酶活性升高常常表明肝功能發(fā)生障礙;血糖含量的高低可以反映機體營養(yǎng)狀況,含量較高時魚體表現(xiàn)出較強的攝食能力,表明健康狀態(tài)良好。本試驗中,與對照組相比,各試驗組谷丙轉(zhuǎn)氨酶活性、谷草轉(zhuǎn)氨酶活性以及血糖含量無顯著差異,谷丙轉(zhuǎn)氨酶有升高的趨勢,但不代表影響魚體肝臟等組織功能,而血糖的升高代表花鱸健康狀態(tài)良好,這與在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草魚、異育銀鯽上的研究結果相似。與對照組相比,植酸酶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顯著升高,說明植酸酶能使花鱸蛋白質(zhì)和脂類代謝水平顯著提高。各組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差異不顯著。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標也能直接反映機體的氧化應激以及抗病能力,本試驗中與對照組相比,各試驗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升高趨勢,植酸酶組花鱸血清過氧化氫酶活性、總抗氧化能力顯著升高。在草魚飼料中添加植酸酶能顯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添加植酸酶顯著降低血清堿性磷酸酶活性。本試驗中,添加包膜氨基酸組血清過氧化氫酶活性與對照組相比顯著上升,而血糖、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與對照組相比有上升趨勢,而堿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與對照組相比剛好相反,呈下降趨勢。復合核苷酸組花鱸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總抗氧化能力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升高,且血糖、谷丙轉(zhuǎn)氨酶、溶菌酶以及過氧化氫酶活性與對照組相比有上升趨勢。向梟等(2011)發(fā)現(xiàn),添加519~774 mg/kg核苷酸在鯉魚飼料中能顯著提高鯉魚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添加核苷酸混合物顯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總抗氧化能力。本試驗結果與之一致,說明外源核苷酸可參與到機體免疫及抗氧化調(diào)控機制中,清除體內(nèi)氧自由基,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而在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飼料中添加核苷酸對血清總抗氧化能力無顯著影響。本試驗中,與對照組相比,添加復合芽孢桿菌組花鱸血清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下降,溶菌酶活性顯著上升,血清總蛋白、血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總抗氧化能力與對照組相比呈升高趨勢。這與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上的研究結果類似,可能的原因是芽孢桿菌通過作用于腸道集合淋巴結的抗原結合位點或通過動物體內(nèi)的微生物群發(fā)揮作用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力。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南亞野鯪(Labeo rohita)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可顯著提高血清總蛋白含量,芽孢桿菌能提高金頭海鯛(Sparus aurata)、凡納濱對蝦的免疫功能,芽孢桿菌提高免疫功能的機理一方面可能是芽孢桿菌在腸道內(nèi)產(chǎn)生乳酸、乙酸等揮發(fā)性物質(zhì),降低了腸道pH,使得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代謝受到抑制,間接提高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芽孢桿菌自身又能合成維生素以及許多輔酶,對機體的免疫起促進作用。
低魚粉飼料中分別添加包膜賴氨酸+包膜蛋氨酸、核苷酸混合物、植酸酶、復合芽孢桿菌組合對花鱸養(yǎng)殖水體的總磷、總氮、亞硝態(tài)氮以及氨氮含量均比對照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與楊艷玲等(2019)在花鱸中的研究結果一致。與對照組相比,添加植酸酶組水體總磷含量顯著降低,而其他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飼料中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減少磷在水體里的排放從而降低水體總磷的含量。有研究表明,在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桿菌能顯著降低水體氨氮含量,抑制亞硝態(tài)氮的產(chǎn)生。在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也得到類似的結論,可能是芽孢桿菌提高了消化酶活性,降低了氮排放量,且產(chǎn)生的酶內(nèi)分解水體營養(yǎng)物質(zhì)時將氨氣、氮氣等排出水體;另外芽孢桿菌可改變腸道和水體微生物的組成,如硝化-反硝化菌,可將氨氮和亞硝態(tài)氮轉(zhuǎn)化成氮氣,降低水體氨氮和亞硝態(tài)氮的含量。
低魚粉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和復合核苷酸,能顯著提高花鱸的生長性能和免疫、抗氧化能力,增強花鱸對植物蛋白的利用率,其中以植酸酶的作用最明顯。此外,添加植酸酶能顯著降低花鱸養(yǎng)殖水體總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