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菊 牛喜平 魏亞輝
(漯河市中醫(y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下肢血管病變?yōu)槠涑R姴l(fā)癥,表現(xiàn)為肢體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甚至閉塞[1]。本文主要對比黃芪桂枝五物湯與西藥對本病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 月至2020年4 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患者66例,均符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西醫(yī)診斷標準:①有典型早期下肢血管病變臨床表現(xiàn);②踝肱指數(shù)(ABI)<0.9,B 超顯示下肢動脈粥樣斑塊形成,下肢動脈狹窄≥75%或閉塞。中醫(yī)診斷標準:主癥:全身乏力、口干口渴、下肢麻木、疼痛、灼燒感,次癥:肌膚甲錯、自汗,舌脈:舌暗紅,苔薄黃,舌質(zhì)有瘀斑或瘀點,脈沉弦細澀,辨證為氣虛血瘀證。排除血栓閉塞性靜脈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fā)血管并發(fā)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下肢動脈缺血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均給予糖尿病健康教育及常規(guī)降糖、降壓、降脂藥物,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西洛他唑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黃芪桂枝五物湯,方劑組成:黃芪40g,桂枝、生地黃各20g,當歸、紅花、赤芍、丹參各 15g,生姜 10g,大棗 2枚,以 200mL 水煎服,早晚各 1 次,1 劑/d,7d 為 1個療程。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參照上述診斷標準設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等臨床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ABI 較治療前提高0.1 以上,有效:下肢血管病變感覺及動脈搏動均較明顯,ABI 較治療前提高0.05~0.10,無效:患者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相關指標未達顯效及有效標準,有效率=顯效+有效;②采用Beckman AU58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FBG、2hBG,以Tosoh HLC-723-G7 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測定HbA1c;③以多普勒超聲測定兩組治療前后趾臂指數(shù)(TBI)、ABI、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變化,TBI≥0.6 為正常;④記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43,P=0.039),詳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n(%)]
2.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觀察組治療后FBP、2hPG、HbA1c 較對照組低(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FB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2hBG(mmol/L)治療后觀察組 15.79±1.64 9.48±0.99* 14.99±1.52對照組 15.83±1.59 10.26±1.14* 15.06±1.47 t 值 0.101 2.968 0.190 P 值 0.920 0.004 0.150 9.16±0.93*10.01±1.12*3.354<0.001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10.04±1.09 6.89±0.74*10.10±1.03 7.28±0.75*0.230 2.126 0.819 0.037
2.3 兩組TBI、ABI、下肢動脈狹窄程度比較:觀察組治療后TBI、ABI 明顯大于同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而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小于同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 TBI、ABI、下肢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
表3 兩組 TBI、ABI、下肢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TB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觀察組(n=33) 0.52±0.04 0.65±0.02* 0.74±0.08對照組(n=33) 0.53±0.03 0.60±0.03* 0.76±0.07 t 值 1.149 7.966 1.081 P 值 0.255 <0.001 0.284 ABI治療后0.91±0.09*0.84±0.08*3.339 0.001下肢動脈狹窄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85.46±8.24 63.48±6.42*84.99±8.51 67.15±6.84*0.228 2.247 0.820 0.028
2.4 安全性評價: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12%與對照組9.09%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60,P>0.05)。
糖尿病下肢遠端嚴重缺血使截肢率增加,增加其負擔及致死致殘率[3-4]。西醫(yī)采用降脂、改善微循環(huán)、糾正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治療方案,但效果不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多[5-6]。中醫(yī)認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屬于“痹癥”“脫疽范疇”,為本虛標實之癥,患者病變初期多以陰虛為主,氣虛血瘀是其常見癥候[7-8]。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中醫(yī)溫里劑,出自《金匱要略》,主要由黃芪、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等組成,有溫陽益氣、活血化瘀、滋陰清熱等功效[9-10],但其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應用較少報道。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76%,這與薛鑄等的研究結(jié)果(93.9%vs 81.6%)相近,因此黃桂枝五物湯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考慮是因為方中黃芪補氣通陽;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利血通陽;生姜、紅花、大棗生血益氣、健脾和胃;赤芍、當歸、丹參活血化瘀、養(yǎng)氣活血,合用能溫陽益氣、活血化瘀、滋陰清熱、生津止渴,改善肢體涼麻痛、疼痛及血脈瘀滯之癥,因此將黃芪桂枝五物湯應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療效較好。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FBG、2hBG、HbA1c較對照組低,而治療后觀察組TBI、ABI 明顯大于對照組,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小于對照組,證實本研究采用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方案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下肢血流有較好改善作用,通過調(diào)節(jié)血糖水平,增加TBI 與ABI 指數(shù),而減輕足遠端血管病變及動脈硬化,改善下肢血流灌注狀態(tài),減少下肢動脈狹窄程度
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安全有效的,不會明顯增加單純西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能有效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改善其癥狀、血流動力學與血脂指標,延緩血管病變及動脈硬化,且安全性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