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鳳儀
“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钡却粓鲞B綿春雨,浸潤整個江南。只見群山青翠,野外的油菜花、桃花、梨花,競相開放,鼓奏著一部春山初醒。
蘇州的山,一路向西,漸行漸出,嶄露真容。天平山、花山、靈巖山、虎丘山……除了山間旖旎春色,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歷代文人碑刻以及宗教遺跡。踏山尋春之人,在蔥翠林間,在幽靜山路,感受著大自然和歷史治愈人心的饋贈,心中的歡喜,自是怒放如花。
踏山尋幽,共赴春約
姑蘇城外,有壯麗山河。游遍蘇州山水的沈周在《蘇州山水全圖》卷尾題跋中這樣寫道:“吳中無甚崇山峻嶺,有皆陂陀連衍,映帶乎西隅。若天平、天池、虎丘為最勝地?!币馑际钦f,蘇州沒有崇山峻嶺,但城西有連綿不斷的丘陵,天平山、天池山、虎丘是其中風(fēng)景最好的。
在沈周心中,天平山能夠獨攬眾山春色,在蘇州名山排行榜中能排第一。若你穿越到500年前的明代中葉,春季的天平山也是你最有可能偶遇吳門才子的地方了。
明代的文人墨客,都會踩著明媚的春光,約上兩三朋友到天平山共赴春約。沈周的《天平山》詩描寫的就是一派春日踏春的盎然景象:天平合在名山志,山下祠堂更有名。何地定藏司馬史,此胸誰負范公兵。高屏落日云霞亂,雜樹交花鳥雀爭。要上龍門發(fā)長嘯,世人無耳著鸞聲。
文征明對天平山的喜愛可謂更勝沈周一籌。就連下雨,都不能阻擋他奔赴天平山打卡的計劃:雨過天平翠作堆,凈無塵土有蒼苔。云根離立千峰瘦,松籟崩騰萬壑哀。鳥道逶迤懸木末,龍門險絕自天開。溪山無盡情無厭,一歲看花一度來。
每年三四月份,盛放的油菜花海是天平山最美的風(fēng)景之一。“菜畦麥垅青黃接”,文征明道出了春季天平山“金色花?!钡拿谰埃荷较碌挠筒嘶ㄈ缃鹕Q螅途G油油的麥浪相映成趣,頗有一番“人在花中走,猶在畫中游”的意境。
山水怡情,云煙過眼,領(lǐng)略其大概的同時,也需要探僻尋幽。
沈復(fù)在《浮生六記》第四記《浪游記快》里記載了他在蘇州山間“探僻尋幽”的事跡。他記錄了虎丘的千頃云和劍池、鄧尉山的“香雪?!焙汀扒迤婀殴帧薄⒂萆降膭﹂T以及靈巖山等地。在蘇州郊游中記錄得最為翔實生動的是在西郊的丘壑里,即現(xiàn)在的天平山至白馬澗一帶。那日,沈復(fù)與同為幕僚實習(xí)生的顧金鑒游天平山,接送他們的船夫問:“你們登高忘了帶酒?”沈復(fù)二人滿不在乎地答:“我們是去找偕隱地,不只為了登高?!钡搅思液螅驈?fù)還興致勃勃地“歷述所游”,讓陳蕓“神往久之”。
蘇州的山,吸引人的不僅僅是她獨有的山間幽逸美景,更有那些被歲月洗禮的風(fēng)物舊跡。一木一石,一磚一臺,都承載著蘇州的文化,訴說著蘇州這座城市的風(fēng)骨。
在天平山,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等歷代圣賢都留下了眾多遺跡。范仲淹更是與天平山有著源遠流長的不解之緣,范仲淹紀(jì)念館、范文正公忠烈廟、范仲淹祖祠、祖塋、家廟、范仲淹詩文碑廊、“先憂后樂”牌坊等建筑物,都在訴說著天平山的風(fēng)骨。
在穹窿山最原始的山谷茅蓬塢內(nèi),有座孫武苑。據(jù)說這里曾是孫子的隱居地,傳世名作《孫子兵法》就誕生在這里。走進孫武苑,谷中谷,林中林,置身于此,心一下就寧靜了下來,也難怪孫武要選擇在這里沉思。
在虎丘山麓,有一處樓閣,是蘇州人專為賞玉蘭而筑,名曰“玉蘭山房”。堂前有一聯(lián):“冰姿素淡三春暖,云魄輕盈九瓣香”。周邊草木茂密,春鳥時鳴,登高眺遠,姑蘇城隱約于山林之中。
刻出來的文化瑰寶
據(jù)馮云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碧K州古城西部群山起伏,風(fēng)景秀麗,是歷代文人經(jīng)常游歷賞玩的絕佳之地,也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這些摩崖石刻從古城虎丘山延伸至太湖洞庭西山,依次可分為虎丘山、觀山、大石山、寒山、花山、天池山、小王山、光福蟠螭山、七子山回溪、西山林屋山及石公山等等,分布之密,石刻之多,實為罕見。
寒山嶺的摩崖石刻遍布山嶺,可惜由于近百年來寒山別墅的頹敗,這些石刻大多淹沒于荊棘叢中,鮮有人見。石刻大致分為趙宧光自題和乾隆御題兩大類。趙宧光所題的有“洗心泉”“飛魚峽”“千尺雪”“丹井”“芙蓉”“云根”“看云起”“陽阿”等,另有摹其父趙含元手跡的題刻有“奔泉靜徑千尋壑,飛瀑晴回萬仞峰”。乾隆皇帝的手跡主要有達18句126字之多的《寒山行千尺雪長句》,還有《寒山別墅》等十余處,史載:“清帝高宗南巡六次臨幸,賜詩三十余首?!笨梢姾綆X當(dāng)年的絕妙不言而喻。
“吳中山水,留下了太多李根源的印跡”,太湖之濱的穹窿山自然也不例外。穹窿山東麓小王山,因摩崖石刻聞名于世,該地四周群峰拱護,有“小隆中”之稱。“小隆中”雖不為當(dāng)代人所熟知,但在民國時期,卻是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文人雅士會聚之地。這歸功于同盟會元老李根源。
1928年,李根源買山葬母于此,并筑“闕塋村舍”,廬墓守孝十年。李根源歸隱“小隆中”后,各界聞達紛至沓來,留下諸多墨寶。于是,他又高價聘請了白馬澗顧姓石工,將500余方題字、吟詠之詞鐫刻在山石上。這些摩崖石刻除了李根源自己所題、所吟之句外,主要有章太炎的篆文“聽松”“霽日”,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行書“松?!薄芭c穹窿不朽”,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黎元洪的楷書“克綽永?!薄吧汉髅仂`”等。
作為民國文化的載體和藝術(shù)的展現(xiàn),“小隆中”摩崖石刻在思想內(nèi)容上或傾吐愛國之情,或贊頌大好河山,或記游感懷,或標(biāo)示地名景觀,不一而足。在書法藝術(shù)上,行、楷、草、隸、篆風(fēng)格多樣,可以說,這里堪稱露天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
話說李根源果然不愧是一枚妥妥的題詞狂魔,他不僅刻遍了小王山,還在大石山留下了“仙橋”“大塊文章”“見湖峰”等摩崖石刻,為吳地峻秀的山水增添了不少人文內(nèi)涵。
大石山位于陽山北麓,奇峰突起,風(fēng)姿不凡。明代成化丙戌十二月,著名文人吳寬等四人游大石山,留下了《游陽山云泉庵觀大石》聯(lián)句41韻82句,被鐫刻于碑傳之后世。大石的摩崖石刻計有十余處,除了李根源的題刻,還有有明代書家王鐸所書的“仙砰”,滸墅關(guān)關(guān)官錢天錫所題的“夕照巖”等。
這些摩崖石刻都默默無聞地隱藏在密林山野間,等待人們前去一探究竟,追蹤溯源。
隱匿世間的清凈之地
有著“人間天堂”美譽的古城蘇州,很多人似乎只停留在小橋流水的印象。但當(dāng)你走進西部的山,如同走進了宗教的珍貴經(jīng)卷。鬧中取靜,大隱隱于世,踏青時輕輕觸摸山寺古墻,沉浸于清凈時光的同時,還能祈?;蚣耐行闹械拿篮眯叛觥?/p>
“塔從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被⑶鹕阶畲筇攸c就是“寺里山”。從蘇州城里去虎丘,一路上始終只見塔影不見山蹤。進了頭山門,走過長長的甬道,依然不見山的蹤影。過海涌橋,透過二山門,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虎丘山竟藏在山門之內(nèi)。因此祝枝山詩云:“入門始見山和水”;高啟從另一角度著眼,詩句頗具傳奇色彩:“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鎖寺門”。
虎丘面積僅300畝,面積雖小,但關(guān)于宗教的典故奇觀眾多,令人不盡觀賞。正如文征明的《虎丘》詩所云:“短簿祠前樹郁蟠,生公臺下石孱顏。千年精氣池中劍,一壑風(fēng)煙寺里山。井冽羽泉茶可試,草荒支澗鶴空還?!被⑶鸪擞兄膭Τ刂?,還有憨憨泉和千人石。憨憨泉,梁武帝時高僧憨憨所鑿,水質(zhì)清冽,僧人汲來煮茗待客。寺僧虛堂有詩:“陸羽若教知此味,定應(yīng)天下水無功?!鼻耸趧Τ馗浇教谷幺?,因東晉高僧道生在此講經(jīng)而得名,“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所以千人石又叫生公臺。隨著時代變遷,有些名勝消失了,如養(yǎng)鶴澗。原來,古時有位清遠道人在此養(yǎng)鶴,明僧南印在此建造過“放鶴亭”?,F(xiàn)如今已亭傾澗涸了。
除了虎丘山,靈巖山和穹窿山也同樣擁有自然風(fēng)光和宗教氣息的雙重結(jié)合色彩。
智積大師創(chuàng)建靈巖山寺,寺院后花園中的智積井,就是當(dāng)年智積大師開挖的井。靈巖山寺院中還有智積殿,是后人紀(jì)念智積大師的地方。到民國初,一代佛教宗師印光來此。印光大師不但發(fā)揚光大了凈土佛學(xué),而且使得靈巖山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凈土宗的祖庭。時至今日,你還能看到朝山進香的虔誠佛教徒三步一跪地從山下一直拜進寺院,可見靈巖山在佛教徒心目的的地位。
被稱作“天下第一智慧山”的穹窿山,不僅是各種文化的發(fā)生所,也是庇護所,道家、佛家、兵家、儒家的博大智慧都匯聚于此。穹窿山里除了有上文提及的能代表兵家的孫武苑,還有代表道教的上真觀,代表佛教的佛教,以及代表儒家的朱買臣讀書臺。這里四面古樹參天,西有玩月臺,臺下有百丈泉,深山古剎,皓月流泉,始覺清寧。正如宋朝楊備有詩曰:“吳群名山第一山,翠微心在碧霄間。林泉瀟灑煙嵐秀,直擬結(jié)廬終老間?!?/p>
任歲月流轉(zhuǎn),歷代圣賢和佛教宗師的足跡在山間依舊清晰,成為了一道道靚麗的人文風(fēng)景。尋一個風(fēng)和日麗的日子,開啟一場踏山之旅吧,讓山間嬌顏倩影的風(fēng)物美景以及巋然不動的人文神韻,伴隨著歷史奏出的壯麗樂章,留駐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