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4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沒有囤積糧食”:確保國內糧食安全的儲備對全球產生影響隨著中國進口創(chuàng)紀錄的糧食,中國增加糧食儲備引發(fā)一些西方人士指責,他們稱在疫情持續(xù)且世界兩個主要糧食供應國(俄烏)發(fā)生戰(zhàn)爭之際,中國這種心態(tài)推高全球糧食價格。許多分析家認為, 面臨極端天氣、航運中斷、制裁和沖突,北京對糧食安全的空前重視是種謹慎選擇。中國不應為全球糧價上漲或地區(qū)短缺“背鍋”。
中國沒有囤積糧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于春海表示,“進口只是被用來滿足國內需求缺口”。而國際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是供應問題。
中國以全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全球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就。與此同時,中國每年不得不進口越乘越多的農產品。去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1335億美元,其中糧食進口達到1.65億噸的新高。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戰(zhàn)略已奏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扁2月表示,當前糧食庫存總量充足,處于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的比例超過70%,保供穩(wěn)價的物質基礎非常扎實。中國糧食進口旨在彌補結構性短缺,是建立在中國糧食周位增產基礎上的一種必要調劑,與所謂的“大規(guī)模囤糧”扯不上任何關系。
有關專家估計,目前中國對海外糧食、肉和乳制品的依賴度分別為19%、9%和30%。人均GDP迅速增長、城市化率不斷上升等因素,使中國的食品消費發(fā)生變化。而全球經濟和社會動蕩已使不確定性成為常態(tài),這對糧食和關鍵農產品的全球供應鏈產生顯著影響。對中國而言,提升儲備能力和庫存勢在必行。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yè)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馬文峰說:“全球層面上并不缺糧,真正缺少的是和平與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基礎。作為負責任的國家,中國需要出口部分糧食以幫助確保全球和國家糧食安全。”中國與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去年達成協(xié)議,向烏于達提供惠及13萬學童的糧食援助。不久前,中國宣布向斯里蘭卡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奏國祥表示,中國的糧食儲備有助于緩解國內生產的壓力,同時降低價格波動。為履行國際義務,中國常與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合作。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xù)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作者Frank Tang等,丁壬丁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