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一琦
(浙江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隨后教育部積極醞釀勞動教育的具體實施要求,于2020年7月7日發(fā)布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從此我國勞動教育開啟了新的篇章,大學生勞動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高校如何將勞動教育落實落細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本論將闡述勞動教育的歷史沿革和大學生勞動教育現(xiàn)狀,探析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在1825年指出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必要性,并通過建立幼兒學校、性格陶冶館和新和諧公社學校將這一教育觀念進行實踐。馬克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教育和生產勞動的關系。他在《資本論》一文中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能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多次提出指導性意見。1957年提出,應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育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9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表述正式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其重要性進一步得到了提升。明確要求學校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學生必須按照要求參加勞動。
1978年4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要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新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之后,結合國家發(fā)展布局、經濟發(fā)展情況,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式重新提出了要求。1999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fā)布,明確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學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教育,特別提出要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與與專業(yè)相關的實踐鍛煉以及社會服務活動。“豐富社會實踐,加強勞動教育”。可見歷任中央領導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一脈相承,任重道遠。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特別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2020年3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內容要求,并且針對不同年齡段因材施教式地提出了差異化的勞動教育內容。進一步明確高校要以課程為依托開展勞動教育,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隨后,教育部出臺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勞動教育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途徑和評價等,提出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各高??焖夙憫_始在大學生課程中設置了勞動教育相關課程,主要從相關理論學習、勞動實踐兩個方面出發(fā),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全面提升大學生勞動技能。
綜上所述,不同歷史時期,勞動教育有著不同的實施方式和內容,但堅持勞動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進入21世紀,勞動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針對大學生群體,勞動教育不僅要學習勞動理論知識,樹立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意識,更要通過實踐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國務院、教育部通知下發(fā)之后,浙江省各高校結合本校課程整體安排、實踐場地等情況,成立專家組開始勞動教育相關課程的研發(f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打造有理論、有實踐、有收獲的勞動教育課程。各高校目標一致,形式上略有不同。
浙江財經大學于2021年9月起開設《大學生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課程圍繞勞動觀的理論學習、校內勞作的實踐鍛煉等展開,是浙江省內第一所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的高校。課程設置32學時,完成課程修讀后可獲1學分。每個教學班100人左右,配有一位任課教師、一位實踐指導教師。同時在花藝和急救課程中安排了兩位有專業(yè)技能的教師共同參與。浙江大學在2020年9月起開設《農事勞動實踐》課程,作為學校第一門勞育類通識課程供本科生選讀。課程以學校的農業(yè)試驗站、校內標準農田等為基地,教授農具使用、水稻種植、田間病蟲害防治、木本植物修剪等課程,充分地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親力親為中掌握農業(yè)知識。杭州師范大學的方式則較為靈活,學生大一到大三每學期必須參加不少于8學時的勞動教育,考核合格可獲兩個創(chuàng)新實踐(Ⅱ類)學分。
在各高校勞動教育蓬勃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種類不夠豐富,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第二,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豐富性不夠,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分配有待改善;第三,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尚未形成合力。
1.完善課程設計,分層分類教學
根據(jù)教育部要求,勞動教育課程要達到提升大學生的相關理論水平和勞動技能的目標要求。因此,課程設計要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通過理論課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新時代勞動觀、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政策等內容。通過實踐課程學習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
比如公民模塊要求大學生通過運用社會觀點和思維方式,探索和解決關于法律、倫理、政治、經濟等當代問題。藝術模塊中要求學習書法相關的歷史文化和書法創(chuàng)作,開展工藝創(chuàng)作活動,培養(yǎng)終生熱愛工藝的情感,提高美學意識,熟悉工藝傳統(tǒng)和文化,學習工藝制作方法。家政模塊旨在通過實踐和體驗學習活動,運用與生活管理相關的視角和思維方式,讓大學生學會與各種人合作,掌握衣食住行、育兒養(yǎng)老等必要的生活技能。作為綜合探究時間的學習活動則由各個高校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計,原則上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職業(yè)道路等設計課題,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將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部分分為藝術、生活技能、社會公共問題等模塊。藝術模塊學習書道、插花等傳統(tǒng)文化;學習木版年畫、皮影、刺繡、剪紙、臉譜等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不僅能夠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弘揚,更能提升學生的個人藝術素養(yǎng)。生活技能模塊可以從衣食住行、必備法律知識、醫(yī)學常識等相關內容切入,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教學,通過直觀演示法、練習法、實地參觀等方式進行。在衣食住行教學上,要特別注意區(qū)分大學勞動教育和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特點。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可以設置簡單的打掃衛(wèi)生、播種、洗衣服等體力活動。大學勞動教育應在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提升。比如從洗衣服上升到服裝搭配,從打掃衛(wèi)生上升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勞動工具等。
根據(jù)教育部《大學生勞動教育》必修課課時和課程內容的要求,結合本人對大學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工作的一些思考,設計了《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安排表(表1)。
表1 《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安排
2.完善師資隊伍,豐富上課形式
《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豐富,單一的任課教師教學難以滿足高質量的課程教學任務,建議采取多任課教師模式進行教學。學校層面要建立《大學生勞動教育》師資庫,吸引在理論教學和各模塊實踐教學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參與。同時可以通過外聘的方式,邀請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人、企業(yè)管理者參與到課程教學中。理論學習部分安排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授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實踐技能部分分模塊安排在各個領域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授課,使大學生通過專業(yè)教師的授課更高質量地掌握實踐技能。
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性強,大班教學難以使每位同學都充分參與到實踐過程中去,從而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和質量。因此建議開展小班化的教學模式。學校層面可以與企業(yè)、農場、工作室等建立合作關系,拓展課堂教學場地,讓勞動教育不僅局限于教室內,更應該讓大學生走入實踐場地,切切實實地感受生產生活現(xiàn)狀,扎實掌握相關勞動技能。
大學生勞動教育內容豐富,除了安排在第一課堂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之外,還應該將其融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之中,融通一二三課堂,促進知行合一。
將勞動教育融入第一課堂,緊密與專業(yè)課程、公共必修課程的聯(lián)系,加強產學研合作。第一,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在專業(yè)課程中落實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通過拓展政府、企業(yè)、校友資源,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以學校和企業(yè)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學生深入企業(yè)實踐等方式進行勞動教育。勞動教育與專業(yè)實踐的充分融合,能提升大學生專業(yè)勞動技能,完善勞動人格。第二,統(tǒng)籌考慮職業(yè)規(guī)劃課和勞動課,優(yōu)化課程設計。美國、德國等國家將勞動教育與生計教育相結合,開展基于就業(yè)的勞動教育?!洞髮W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已經在高校廣泛開展,該課程中生涯發(fā)展、勞動者就業(yè)等方面內容與勞動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建議學校將兩者統(tǒng)籌考慮,優(yōu)化課程內容和課程設計。
將勞動教育融入第二課堂,開展講座樹牢觀念,參與活動踐行精神。邀請大國工匠、全國勞模等優(yōu)秀人物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開展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宣講和自身優(yōu)秀事跡宣講,讓廣大青年學生掌握自覺自愿的敬業(yè)、腳踏實地的專注、富于創(chuàng)造的執(zhí)著、匠心獨運的求美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內涵和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內涵。在志愿服務、園區(qū)活動、菜園淘寶等第二課堂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樂于奉獻的助人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將勞動教育融入第三課堂,積極投身實踐創(chuàng)新,受教育長才干。各高校在組織寒暑假社會實踐動員時,要深入講解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與必要性,鼓勵廣大青年去到基層了解國情民情,積極開展“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服務性勞動,樹立奉獻精神。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面向大學生介紹“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在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工作中,要引導學生將專業(yè)學習成果進行轉化,積極參與“互聯(lián)網+”“創(chuàng)青春”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提高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關鏈接】
浙江財經大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體,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浙江省省屬高校,第二批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和外國留學生、港澳臺學生招生權。畢業(yè)生薪酬水平位列全國第56位,浙江省省屬高校第一。浙江財經大學創(chuàng)建于1974年,前身為浙江財政銀行學校,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成長騰飛,先后更名為浙江財政學校、浙江財經學院、浙江財經大學,相繼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
截止2021年10月,學?,F(xiàn)有下沙、文華、翠苑和長安4個校區(qū),占地2300畝,總建筑面積105萬平方米;其中下沙校區(qū)占地面積約1200畝。設置有1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獨立學院,4個研究院。在校教職工1700余人,專任教師1200余人,正高級職稱170余人,副高級職稱37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7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