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北京冬奧會舉世矚目,殊不知我們傳統(tǒng)的京昆藝術(shù),早已把許許多多風雪戲呈現(xiàn)在舞臺上。
20世紀80年代,在昆劇舞臺上,涌現(xiàn)出了一出絕佳的冰雪好戲。一位身披斗篷,身材魁梧的君主,在一名手提紅燈的太監(jiān)指引下,通過樂隊緊鑼密鼓、優(yōu)美唱詞介紹,和兩個人物形象繁復的虛擬身段,小小舞臺卻呈現(xiàn)出北風呼嘯、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
這個紅臉的君主便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他要拜訪“半本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這是戲曲舞臺上的一出名?。骸堆┮乖L普》,又名《龍虎風云會》。本世紀初,上海昆劇院演出了這出好戲。
這出《龍虎風云會》,京昆過去都有,能演好各種行當?shù)木﹦”亲娉涕L庚就演出過,扮演勾臉的趙匤胤。京昆的風雪戲,也和運動員一樣,要具有真功夫,不僅同樣講究唱、念的深厚功力,同時更要特別突出戲曲的做表特色。觀眾都知道,戲曲的審美考量,講究的是寫意性、虛擬性和技術(shù)性,比如前面說的這出昆劇,舞臺上空無一物,但是方洋扮演的趙匡胤,在鑼鼓的配合中,用他身上穿的斗篷,幾個帥美的左右擋臉的動作,配合腳下漂亮的蹉步、滑步,就把北風肆虐、冰雪路滑的環(huán)境,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戲曲的魅力,臺上無風卻有風,無冰雪卻冰封雪飄!
另一出人皆知之的好戲《李陵碑》,抗遼名將楊繼業(yè)受奸臣陷害,被困在兩狼山,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又時值寒冬,如何表現(xiàn)老將饑寒交迫的處境呢?老令公穿的靠,箭袖的袖口翻下來,以便于呵護雙手,他不時托起頜下的白髯口(三綹胡子)來焐臉,可見當時多么寒風刺骨。特別是兩個老軍抬上他的金刀,他準備提刀上馬交戰(zhàn)時,一摸刀桿急忙縮手,然后用大靠的小袖墊著刀桿,再用手去拿,這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就把酷寒的環(huán)境突顯了出來。但即使在這種環(huán)境下,愛國老將依然具有拼搏精神,他要和數(shù)倍于己的遼軍血戰(zhàn)到底,至今令人崇敬。
再有一個又名《評雪辨蹤》的京劇《彩樓記》,這是戲曲舞臺難得一見的風趣雋永的輕喜劇。這是根據(jù)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呂蒙正 風雪破窯記》并結(jié)合同名川劇改編的:宋朝丞相劉懋嫌貧愛富,逼迫女兒毀約。翠屏不慕富貴,只重文才,愿嫁于窮書生呂蒙正。劉懋將女兒逐出相府。倒促成二人成婚,同住破窯中其樂不減。一日天降大雪,呂蒙正赴木蘭寺趕齋,歸見雪地有男女足跡,懷疑妻子有外遇,引得蒙正氣極敗壞,后來曉得是老岳母遣老仆及丫鬟來送柴米,誤會解除,夫妻更加恩愛。呂蒙正趕齋回來,大雪彌漫,把呂蒙正凍得又是跺腳,又是呵手,想挺起身子卻又凍得不免縮下身子,從而把這一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一身迂氣、酸腐氣,不時還呈現(xiàn)出呆氣,引得觀眾爆發(fā)出陣陣笑聲,成為獨具一格的一出好戲。
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在“定計”一場,少劍波唱了一曲海內(nèi)外馳名的二黃經(jīng)典唱段:“朔風吹林濤吼峽谷震蕩……”當楊子榮化裝土匪,潛入敵巢的“打虎上山”一場,童祥苓扮演的楊子榮,用身穿的皮大氅和手中的馬鞭,跨腿、騙腿、前蹉步、橫蹉步以及大跳擰叉,表現(xiàn)出楊子榮縱馬馳騁在林海雪原之中。突然一陣虎嘯,猛虎來了,楊子榮用摔叉、旋子等武技,又表現(xiàn)了馬驚的場面,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后面的“急速進兵”一場,戰(zhàn)士們在李勇奇的帶領(lǐng)下,脫下滑雪板,結(jié)繩索飛上冰山,又從山崖上縱跳翻騰而下,這種冒雪突擊場面,又真實又藝術(shù)化,至今為觀眾津津樂道。
在戲曲人物中,有不少好戲因為冰雪天氣,而轉(zhuǎn)折了命運。比如,京劇舞臺上有一出頗受觀眾熱愛的《野豬林》。林沖受到高俅父子的迫害,幾乎搭上了性命,后被發(fā)配滄州看守大軍草料場。高俅殺心不滅,再派陸謙去滄州要害林沖一死。又是一個風雪之夜,陸謙等人悄悄來到大軍草料場,趁著茫茫夜色放起了一把大火,要把林沖燒死在草料場里。不想大風雪救了林沖一命。早在陸謙放火之前,大風雪把林沖住的茅屋壓塌了,林沖只好到附近的山神廟去借宿。這時他看到的是大雪撲面,感到的是北風刺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想到自己九死一生,不免心潮澎湃感慨系之。亡友高文瀾先生在這里為李少春寫了一段“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的精妙唱詞,譜曲后成為一段膾炙人口的“反二黃”。這時放火后的陸謙等人恰恰也來到此觀火勢,并高興地說:火熄后揀幾塊林沖的骨頭去向太尉高俅領(lǐng)賞。突然,山神廟大門洞開,從門內(nèi)殺出手持鋼槍心肺皆裂的林沖,他要手刃仇人。于是展開了一場驚險環(huán)生的“開打”。
還有一出世人皆知的風雪好戲:說的是“二十四孝”中“鞭打蘆花”的故事。春秋時代,魯國少年閔子騫,遭遇后母李氏經(jīng)常在閔父面前搬弄是非。到了冬季,李氏給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襖,絮的是地道的絲綿,而在閔子騫的棉衣中,竟絮的是蘆花。臘月初八風雪交加,閔父帶著閔子謙和叧一兒子去鄰村的公冶長家赴宴。風雪中,穿著棉衣的小兒子毫無寒意,而大兒子竟凍得瑟瑟發(fā)抖、難以前行。氣得閔父揮起手中鞭子朝子騫抽了下去。幾鞭子下去,驚人一幕出現(xiàn)了:子騫的棉衣中竟飛出了蘆花!閔父完全明白了。他催馬回家,決心要把這個狠心的女人立即驅(qū)出家門。不料閔子騫竟擋在李氏前面,跪求父親不要這樣做。說道:“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這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不僅感動了閔父,也深深感動了李氏。閔父接受了子騫的跪求,而李氏也幡然悔悟,從此厚待子騫,一家五口和睦地生活下去。
又名《竇娥寃》的京劇傳統(tǒng)劇目《六月雪》,是廣大觀眾盡知的有風雪的程派好戲。該劇是在元代關(guān)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和明代葉憲祖《金鎖記》傳奇的基礎(chǔ)上,由羅癭公改編而成。賢惠的竇娥,被色情狂張驢兒陷害,道她婆媳害死了他的母親,昏聵的縣官竟判竇娥死判,在六月份行刑。屆時真如竇娥所言,六月暑天天降大雪,以示竇娥冤枉。這個戲有兩個不同的結(jié)尾:一是竇娥將行刑時,身為清官的海瑞趕到,判明原委,懲辦了下毒的真兇張驢兒,竇娥九死一生,從而這個結(jié)尾成為程派一個亮色。特別是遲小秋、張凱等的這一版,無論唱、念和身段,都是出色當行,獨具魅力,而這場六月飛花,也成為竇娥平反冤情的一場好雪。另一個結(jié)尾,是恢復關(guān)漢卿的元曲處理,竇娥冤死,其父竇天章趕到,并為其昭雪。
冬奧會上,運動健兒在冰雪之上展現(xiàn)奧林匹克精神,我們的傳統(tǒng)戲曲,也有許多冰雪場景展現(xiàn)古人的精神氣魄。有一出非常有名的馬派老生戲《蘇武牧羊》,這出戲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舞臺呈現(xiàn)上,都非常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情趣,所以這出戲一演就是七八十年而不衰,至今仍然接二連三地呈現(xiàn)在全國的京劇舞臺上,成為一出國人盡知的歷史故事劇。這出戲講的是什么故事呢?西漢時節(jié),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示好,匈奴單于在西漢降臣衛(wèi)律的蠱惑下,逼蘇武投降,并以高官厚祿來引誘。蘇武誓死不降,匈奴單于大怒,流放蘇武去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牧羊,并說只有等到公羊能夠產(chǎn)生小羊才放你回去,也就是說蘇武回到祖國是無望了。蘇武依然矢志不降!匈奴太尉胡克丹之女胡阿云,姿顏出眾,因拒絕做匈奴王的侍妾,單于一怒把她許配給蘇武,也讓她去北海受風雪之苦?;茧y夫妻感情甚篤,后漢朝討要蘇武,單于放蘇武回國,但不許胡阿云二人同行,貞烈的阿云自刎而死,給蘇武留下永遠的傷痛。
史實出在《漢書·蘇建傳》,過去創(chuàng)作的戲曲有:元周仲斌《蘇武持節(jié)》雜劇、明人《牧羊記》傳奇,本劇是有京劇旦角“通天教主”美譽的王瑤卿編演的,名為《萬里緣》。這是個相當好的旦角戲,但有點一頭沉。四大須生之首的馬連良對該劇進行了改編,變成了一個生旦并重的好戲。內(nèi)容沒的說,蘇武的愛國情懷、忠心為國,特別是他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感染著觀眾。在藝術(shù)上,唱、念、做,都是藝術(shù)的頂峰,特別是在一風雪之日,蘇武在漠北,登上高臺,瞭望家鄉(xiāng),一段蕩氣回腸的[反二黃]:雖凄楚悲涼、但又寓柔于剛,展現(xiàn)出無限的深情,盡管蘇武食毛飲雪,“困沙漠、日無食、夜無蓋,冷冷清清………”但他,蘇武仍然心系祖國,懷揣滿滿家國情懷,這樣的好冰雪戲誰不熱愛?眼下這出戲已經(jīng)是馬連良先生第4代的傳人作為主角蘇武呈現(xiàn)在舞臺上……
時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出好風雪戲《羊角哀》,此劇一名《舍命全交》,是由民國初年名票載闊亭等根據(jù)小說集《今古奇觀》和清人《金蘭誼》傳奇編寫。寫戰(zhàn)國時,楚元王招賢納士。幽州人書生羊角哀在家夜讀,書生左伯桃自外地流落至此,饑餓難當,上門求助食宿,兩人一見如故,羊角哀盛情款待,并結(jié)拜為兄弟,又結(jié)伴左伯桃赴楚國郢都求官。一日途中,天氣突變,天降大雪,寒風呼嘯,兩人腹中無食、身上缺衣,年長的左伯桃想到,倘將二人破衣殘食,歸一人所用,可能度過生死關(guān),一人舍命,一人生存,于是年長的左伯桃毅然支開羊角哀,脫下所有衣服,留下殘存的一點食物,等到羊角哀尋木柴歸來,左伯桃己經(jīng)凍餓而死,倒在了桑樹下。悲痛萬分的羊角哀終于一人生存下來,并來到楚國郢都,做了楚國的高官……
早年間,著名文武老生、武生李萬春曾演出過此劇,而且很火。1963年,北京京劇院的老生和花臉泰斗馬連良和裘盛戎又重排該劇。在風雪途中一場,兩位生凈名家,在規(guī)定情景之中,都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在大雪封山、饑腸轆轆的惡劣環(huán)境中,左、羊兩個人的對唱,無論是一人一句也好,單獨的抒發(fā)心里奧妙的大段“詠嘆調(diào)”也罷,把人性的美、首先想到他人安危的金蘭之誼,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個戲在北京演出的時候,我趕上了親眼看這出名劇,至今仍記憶猶新。
我從4歲看京劇,看了快80年,我愛她的高雅雋永、我愛她的京腔京韻,因此我參加京劇團、北京曲劇團、新劇本雜志,弄劇本、寫文章、出著作,一個目的,為了讓傳統(tǒng)戲曲有更多的人喜歡她,愿她長壽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