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順利
塔是人類歷史上極其特殊的偉大文化奇跡,要考察研究保護塔,不僅目標明確意義非凡,而且任務繁重頭緒紛繁,外人幾乎無法推測出它的工作多到什么程度,分量有多么重。塔的遺址分布之廣,在世界文物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塔作為古代佛教中的紀念性建筑,它牽扯到的人、事跡很廣;所涉及的領域也同樣是多全方位的——佛教建筑、圖志文獻、地理、歷史人物、文學藝術等。
我們一家三代人用70年時間完成田野調(diào)查、實地調(diào)查或現(xiàn)場研究,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記錄了中國塔的方方面面,編纂完成的《中國塔全集》一書,全書分為50冊,共列出6000座塔,共計800余萬字。
父親出生于1932年。20世紀50年代,國內(nèi)對于古塔的研究還很少,父親對塔也沒有太多的接觸。父親喜愛看書,無意中看到中國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先生、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的關于古塔的書籍和文字作品,從此深深迷上了古塔,走上了考察、研究古塔之路。
父親是一家工廠里的負責人,經(jīng)常出差去外地。每到一地辦完公事之后,父親就會立刻去附近有古塔的名勝古跡實地調(diào)查,親身體驗古塔。那個年代沒有照相機,就想方設法購買有古塔的明信片?;貋碇?,對明信片上古塔的來歷、古塔的故事、古塔的發(fā)展、古塔的用途、古塔的建筑材料與結(jié)構、古塔的類型、古塔的構造等重要內(nèi)容,進行進一步的考證與研究。
記得父親說:第一次考察古塔是從大同云岡石窟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沒有什么交通工具,那時考察古塔不像現(xiàn)在方便,考察過程是十分艱難的。不過,父親能夠吃苦,有堅持下來的恒心,再大的困難也要想辦法克服。父親經(jīng)常利用星期日的時間,帶上筆、本,以及母親為他準備的水和干糧,騎上28式永久牌自行車,騎行近20公里到達云岡石窟。父親從云岡石窟第1窟開始進行考察,經(jīng)過長達5年的時間,對云岡石窟塔進行了30多次現(xiàn)場考察,并與云岡石窟研究人員一起研討考證,寫出了《關于云岡石窟塔的考察研究報告》。這是我國最早對云岡石窟塔進行考察的研究文獻。
那之后,父親開始對應縣木塔進行考察。隨著一次次考察,父親實地考察的古塔越來越多。經(jīng)過20多年艱苦努力,父親收集到300多張古塔明信片,和近30萬字的古塔研究考察學習筆記。
1973年,就在父親準備對古塔考察做一個長期規(guī)劃并開始大干時,不幸患上癌癥,只能暫時停止考察活動。然而,即便如此,病痛也無法阻攔父親對古塔進行實地考察的腳步。
手術之后,從第2年開始,父親每年都要去北京住院,進行復查,但凡身體有所恢復,復查沒有大問題,父親就會在北京考察古塔。
1974年—1977年,父親4次在北京復查期間,3次重點考察了北京古塔遺跡30多處,寫下了5萬余字北京古塔的考察筆記,對北京古塔有了較深的了解。
1974年父親重點考察了北京金元墓塔,寫下了北京金元墓塔研究學習筆記:在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東海字村西南古延圣寺遺址上,現(xiàn)存磚塔7座,其中金代5座,元代2座。金塔均為密檐式實心塔,八角十三層3座,六角七層2座,最高為22.8米,低的為14米。有的塔基為高大的須彌座,雕琢斗拱和繁縟花紋,束腰各角和每面中央立間柱,柱間辟壸門,內(nèi)置獅頭,柱上置磚刻斗拱,平座上三層仰蓮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券形假門,其余四面辟方形假窗,門為四抹格扇,門楣半圓形,上雕雙龍、雙鳳、仙人和纏枝蓮,門楣下嵌半圓形石額,陰刻篆書塔銘,均為寺僧禪師名。第1層塔身撩檐枋上出檐用木椽磚飛,第2層以上塔身極短,無斗栱,施疊澀短檐,檐轉(zhuǎn)角套獸上端立伽棱頻加、披甲胄力士、仙人、持刀天王等。五層疊澀,轉(zhuǎn)角用木質(zhì)角梁。塔剎已殘,僅存八角形剎座、仰蓮、伏缽、寶珠、仰月等。整座塔造型挺拔俊秀。5塔中有一塔銘刻“大安元年(1209)九月廿三功畢”的題記,據(jù)此并結(jié)合碑文和文獻記載,可推定這5座塔建造年代應從金皇統(tǒng)五年(1145年)至大安元年的60多年間。元塔為六角密檐實心塔,一座3層,一座5層。三層塔高約 8.4米,是一座密檐及覆缽式相結(jié)合的塔。五層塔已殘,六隅施經(jīng)幢形倚柱,檐下施仿木磚斗栱,塔的平面每邊均呈向內(nèi)彎曲的弧線。
1975年父親在京期間,重點考察了北京房山塔,寫下了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和萬佛堂花塔研究學習筆記:云居寺北塔和萬佛堂花塔,建筑風格也很突出。云居寺北塔又稱“羅漢塔”,建于遼代。通高30米,頂部似鐘,下部如缽,兩層樓閣式的塔身,塔座緊腰處有一周伎樂天磚雕。全國現(xiàn)存兩座,形式極為少見。萬佛堂花塔,位于房山萬佛堂村,遼咸雍六年(1070年)年修建。通高24 米,上部呈筍狀,至頂小龕密布,龕內(nèi)各供佛像,每龕下飾有伸頭向外的磚雕獸首或象頭。遠望如花盛開,是中國現(xiàn)存準確年代最早的花塔。
1976年,父親利用在京的5天時間,重點考察了北京頤和園花承閣多寶琉璃塔、北海白塔,寫下了北京頤和園花承閣多寶琉璃塔、北海白塔研究學習筆記:北京頤和園花承閣建筑群位于后山中御路東側(cè)的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咸豐十年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殿址、磚墻、石雕、假山,多寶琉璃塔和石碑皆為磚石,得以保存至今。花承閣建筑群由蓮座盤云佛殿、花承閣、六兼齋及多寶琉璃塔組成,是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建筑坐落直徑60米、高7米倚山勢筑成的半月形高臺上,院內(nèi)按山勢分做二層臺地。北面建有2柱牌樓山門,殘存有抱柱石。院中置太湖石及石座。城臺的外緣有37間半月形弧形彩繪游廊,游廊東接六兼齋,西接花承閣,是登高賞景的好去處。游廊南面高臺的正中為蓮座盤云佛殿,坐南朝北,從留下的柱礎石分布看,面闊3間,前后有廊。 正中的主殿叫“蓮座盤云”,是供奉觀音的殿宇。乾隆年間這里還供有擦擦佛2632尊。主殿前下層臺上東西各有配殿一座,均面闊3間。
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和北海的白塔有區(qū)別嗎?當然有,北海的白塔是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所建,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為永安寺;而白塔寺的白塔是藏式白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而且北海的白塔是在北海公園內(nèi),白塔寺的白塔則是在白塔寺大街那里。
父親收藏的民國十六年(1927 年)晉奉大戰(zhàn)中,奉軍攻入應縣城。圖為奉軍騎兵在木塔下拍照留念
父親收藏的云岡石窟第1窟中心塔柱1930年文獻圖片
經(jīng)年累月對古塔的實地考察,讓父親越發(fā)熱愛對古塔的研究。對父親而言,考察古塔成了他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20多年,他把除工作以外的所有精力都投入進去,孜孜不倦、樂此不疲。1977年父親第4次在北京進行復查時,病情惡化。5月下旬的一天,天氣炎熱,父親在彌留之際,想到還有那么多古塔還沒有實地考察,他留下了不甘的淚水,他用僅剩的那一點點力氣,反復對我連說了三次:塔, 一定要搞下去!那一刻在場的人全哭了 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后遺言......
當時我還在上學,為了不影響學業(yè),古塔考察只能放一放,但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臨終遺言,在心里做了決定,一定要將古塔的考察和研究進行下去。
1980年,我高中畢業(yè),并很快參加了工作,考察研究古塔之路就正式傳給了我這個第2代人。從1981年開始,我經(jīng)過認真規(guī)劃,收集古塔文獻資料,走上了漫長的古塔考察研究之路。
懷著對古塔的那份特殊的感情,我把所有積蓄全都用在了研究古塔上,甚至把七八十年代收藏的經(jīng)典郵票全部賤賣了。40年來,我不吸煙、不喝酒、不吃肉,一直都穿工作制服,沒買過衣服,把節(jié)省下的錢,全部買了研究古塔的資料?;ㄈ?0萬余元,家人卻從未因此而埋怨我,而是一直支持我。
除了工作外,我?guī)缀醢阉袝r間都用在了考察研究古塔上:收藏古塔明信片、淘古塔文獻書、藏古塔文獻書、看古塔文獻書……幾十年如一日。
我收藏的古塔文獻書100余冊,《中國古塔》《房山古塔》《古塔史話》《古塔瑰寶:無上玄機的魅力古塔》《巧奪天工的古塔祭壇》《中國古塔造型》《北京名勝古跡考略世界》《寶塔珍品:巧奪天工的古塔》《中華古塔倩影》《古塔古碑奇石錄》《山西古塔》《山西古建筑》《鑒賞中國古塔精萃》等。
我喜歡中國古塔,還喜歡研究中國古塔,更喜歡中國古塔明信片。收藏了不少版本的中國古塔明信片800多張,1946年以前發(fā)行的中國古塔明信片130多張:北京妙應寺白塔·清代法國出版、北京北海白塔·20年代美國哈通版、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20年代美國哈通版、北京慈寺寺塔·清代外國駐華機構發(fā)行、北京喇嘛塔·清代凹凸版等。
1988年我第一次去西藏尋游考察研究古塔13天時間,從那之后,就開始了與西藏古塔的親密之旅。佛塔是宗教藝術的產(chǎn)物,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佛塔這種建筑形式,是從印度傳過來的,經(jīng)過歷史滄桑的考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西藏,佛塔是佛教徒轉(zhuǎn)經(jīng)朝佛崇奉的重要對象,也是這個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塔的梵文音譯為方墳或圓墳,是保存和埋葬佛祖舍利子或者高僧遺骸的地方;一部分塔內(nèi)還存放著高級喇嘛的全尸,所以,也有人把西藏的佛塔稱之為喇嘛塔。
2015年,我因身體原因,只得停止了對古塔的實地考察,開始專心致志地進行整理考證研究編撰《中國塔全集》全書文獻的工作。
2013年,我的兒子大學畢業(yè)之后,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南方某旅游城市的電視臺,做記者。兒子每月都有去外地采訪的任務,這樣古塔考察之路又傳到了第3代人。他經(jīng)過8年時間,走遍大連、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廈門、武漢、廣東、海南全國十多個城市,對各地的塔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購買收集古塔明信片200多張:大連普蘭店金代雙塔;上海松江方塔(興圣教寺塔)、圓應塔、松江李塔、秀道者塔、護珠塔、青龍塔、泖塔、龍華塔、南翔寺磚塔、法華塔、華嚴塔;南京天隆寺塔林;杭州靈隱理公塔、華嚴經(jīng)塔、靈隱寺雙石塔;廈門寶篋印塔(阿育王塔)等等。
其中,他對蘇州七座古塔進行了多次的實地尋游考察,寫下了近3萬字的古塔研究考察學習筆記。
我們?nèi)说难芯繉ο笫撬?,這個目標很大?!八侨祟愇拿鞯闹匾晒?,是人類文化奇跡?!边@就決定了我們的考察工作性質(zhì)和意義非同一般。這樣的選擇決定了必須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研究塔的事業(yè)中去。“既然選擇了塔,就要盡最大努力,不說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事實上也要這么做——把自己的一生付出給塔,爭取為塔多做些事?!?/p>
我的父親母親
筆者在書房查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