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輝
《蜀相》是詩圣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主要抒發(fā)了詩人對武侯才智品德的崇敬,表達了對功業(yè)未成的感慨。首聯(lián)以問句形式引出話題,點明武侯祠所在的方位;頷聯(lián)簡要描述了武侯祠內(nèi)的優(yōu)美景色,既懷念了武侯,又順理成章地引出后面的詩句;頸聯(lián)概括了武侯一生的功績,贊美了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無畏精神;尾聯(lián)對其壯志未酬、身已先歿的經(jīng)歷表示哀痛,并由此及彼,感慨自己和武侯一樣壯志難酬。
《蜀相》這首七言律詩的大意是:去哪里找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呢?它其實就在成都城外那一片有著茂密柏樹的地方。碧色的草照映著臺階,顯露出了春色,樹上的黃鸝隔著枝葉婉轉(zhuǎn)鳴唱。當年,劉備曾經(jīng)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與他商量天下大計。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的賞識和重托,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及其子劉禪??上?,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卻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而是病亡于軍中。這使得后世的英雄們每每提及他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以至于淚灑衣襟。
早年間,諸葛亮隱居于隆中。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這對君臣曾經(jīng)在隆中密談,諸葛亮也是在此時提出了著名的軍事策略:先占據(jù)荊州和益州,再聯(lián)合孫吳,對抗北邊的曹操。后來,孫劉大軍在赤壁大戰(zhàn)中打敗曹軍。至此,劉備將荊州和益州收入囊中,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劉備稱帝后,封諸葛亮為丞相。之后,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謹遵劉備“托孤”的遺愿,盡心竭力地輔佐后主,事必躬親。他先后五次北上伐魏,最終積勞成疾,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于軍中。不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后世的人都對諸葛亮有著極高的評價。劉備稱劉家軍正是因為有了他才會如此所向披靡。對手司馬懿稱他是天下奇才。陳壽在《三國志》中稱他為一代賢相。康熙帝直言,為人臣者,真正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只有諸葛亮一人。
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蜀相》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詩人自問自答,點明了武侯祠的位置。武侯祠始建于章武元年,后于明代并入了劉備廟,至此形成了君臣祀祠廟。詩人脫口而出“丞相”二字,足見其對諸葛亮的敬仰。“錦官城”是成都的美稱。因成都盛產(chǎn)蜀錦而得名,又因為古人在此處設(shè)立了專門負責管理織錦事宜的“錦官”,所以成都又被稱為“錦官城”或“錦城”。“柏森森”描寫的是祠堂周圍的環(huán)境,渲染了安靜、肅穆的氣氛。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本就是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詩人應(yīng)該描寫萬物復(fù)蘇、生機勃勃的景象,可是他卻在“碧草”的后面加上了“自”字,在“黃鸝”的后面加上了“空”字,使人頓生一股凄涼、寂寞之感。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寫這兩句詩并不是為了描寫美麗的春景,而是為了后面能更好地抒發(fā)情感。再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國家面臨內(nèi)憂外患。詩人來到武侯祠,表達自己對當前局勢的憂慮,希望能有一個人像諸葛亮一樣終止戰(zhàn)亂,重整河山。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薄叭櫋弊匀恢傅木褪钱斈曛T葛亮隱居隆中時,劉備曾經(jīng)三顧茅廬,前去拜訪他?!度龂尽分杏涊d:“凡三往,乃見?!敝T葛亮在上書給后主劉禪的表文《出師表》里曾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痹诿]之中,諸葛亮和劉備就天下局勢及如何光復(fù)漢室展開了討論。后來,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決策是正確的。他隱居茅廬卻通曉天下事,可見其雄才大略。杜甫在其《詠懷古跡五首·其五》中寫道:“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币馑际侵T葛亮為了這三分天下鞠躬盡瘁,苦心謀劃,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鳥。這句詩表達了對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欽佩和贊美之情。詩人在其《八陣圖》中直言諸葛亮“功蓋三分國”,直接肯定和歌頌了諸葛亮的不世之功。諸葛亮先是盡心盡力協(xié)助劉備,之后又殫精竭慮地輔佐劉禪,苦苦支撐著殘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睘榱斯鈴?fù)漢室江山,諸葛亮不辭辛苦,多次北上伐魏,最終卻沒有完成夙愿,在五丈原病逝。后世的英雄們每每想到此事,無不為他感到遺憾和惋惜。這兩句詩既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痛惜之情,也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哀。《宗忠簡公集》中有記載,宋代抗金名將宗澤未能完成收復(fù)北方失地的志愿,臨終時憤然念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梢?,對于壯志未酬、大業(yè)未成的人來說,這兩句詩最能表達他們的心情。
《蜀相》作于上元元年,恰是杜甫生命最后一個十年的開始。長年的辛苦以及當時的亂世讓他漸生衰頹、無力之感。壯年之時,他詠誦的是馬,是鷹,是鳳凰;而今卻開始追思諸如武侯一類的扶危濟難的臣子,抒發(fā)自己“心不變,力已不足”的無奈之情。此外,杜甫深覺自己有匡扶救難之心,卻不能像武侯那樣遇到賞識他的君主,非常羨慕其與劉備惺惺相惜的君臣關(guān)系。
總而言之,《蜀相》這首詩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值得我們反復(fù)誦讀。
(作者單位:甘肅省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