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金
(南平市建陽區(qū)水吉鎮(zhèn)永銘建盞陶瓷研究室,福建南平 354200)
建盞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品,因坯土中富含大量的金屬元素,在高溫下氧化還原,進而使得建盞表面誕生出了豐富多彩的釉色與紋理,正所謂“一色入,萬彩出”,這種釉面的藝術完全源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宋時社會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符合,因此,建盞文化及工藝在宋朝時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而曜變正是宋代建盞文化中最特殊、最珍貴的品種。曜變建盞盞身上會出現(xiàn)曜斑一樣的圖案,外緣散發(fā)著光暈,猶如彩虹一樣的光芒,又如浩瀚星空、璀璨宇宙,星聚成河一般的景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目前,世界上殘存三只半建盞,我國僅在杭州出土過半只,剩下三只均收藏于日本,被日本譽為國寶,其一為收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龍光院的曜變天目茶碗,其二為收藏于靜嘉堂文庫的曜變天目碗,其三為收藏于大阪市藤田美術館的曜變天目盞。
曜變之所以被日本稱頌為國寶,是因其燒成難度極大,成品率極低,數(shù)十萬件之中也難得一件完整器。目前尚無法完全了解其機理,只知釉層表面因金屬離子富集可以生成一定的折光,這是產(chǎn)生曜變的關鍵。在歷史長河中,曜變技藝曾失傳,在近些年又由當代繼承人復原。
曜變建盞盞身通常呈現(xiàn)出深色,或藍、或紫、或黑,在陽光直射下散發(fā)著細密溫和的藍色光芒,這些顏色并非固定的純色,偶有過渡或五彩點綴,仿佛彩虹一般,宛若絢爛璀璨的銀河系。曜變的紋理呈太陽曜斑狀,或大或小的圓點簇擁在一起,三三兩兩地散落開來,像是湖水中散開的氣泡,曜斑通常中空或純色,邊緣處有一圈略有模糊的光暈,與底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少數(shù)的曜斑內(nèi)壁呈現(xiàn)多種顏色的層次,有三至四層左右,宛若快速飛行的行星,俯視曜變建盞,仿佛整個宇宙都被呈現(xiàn)在面前一般縹緲浩瀚。
曜變的斑核隨機成為一組,且相互之間的排列狀態(tài)也是隨機的,引起散落的形式各有千秋,因此可以迸發(fā)出各具形態(tài)的美感。這些斑核的分布相對密集,在盞面上留下了更多的空白,給予人更多的抽象遐想空間,產(chǎn)生更多的欣賞價值。
曜斑通常碩大肥厚,以顏色潤澤、清晰、鮮艷為佳,曜變斑點的藝術體現(xiàn)在于不同角度、不同強度的光照下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折射,變幻出更多的美感,使建盞從不同的角度看上去釉彩仿佛會流動一般瑰麗。
彩色光暈頗有中國古代藝術中的意境之美,線條飄逸、立體感強,呈現(xiàn)模糊的漸變,能夠泛出多種釉面色彩,就仿佛冰冷中的溫暖帶,雖然在暗色的襯托下?lián)碛絮r艷的銀色,卻并不突兀,增添了建盞的層次感,給建盞帶來了更多的美感。
著名古陶瓷學家陳顯求先生這么描述過:“陽光突然耀眼地從太空射來,碗內(nèi)的釉面上放射出一道道霞光,整個寶物的黑色釉層內(nèi)放射出紫藍色的霞光?!辈噬两z能在盞內(nèi)形成七彩光芒,仿佛再見天日的寶石,美得攝人心魂,增添建盞的生命力。
曜變建盞誕生于宋時,宋人喜愛飲茶,而建盞的自然也與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相符合,因此建盞受到大眾的追捧與喜愛,在藝術造詣和制作技藝上都有了極大地提升。宋時海陸發(fā)達,建盞作品隨貨船遠洋,被銷售到了周邊地區(qū),對這些周邊地區(qū)的文化藝術影響極大,日本鐮倉時代就有史料記載,曾有日本的僧侶帶回了曜變建盞,因曜變建盞燒制工藝復雜,是極其難得的佳品,因此流于世間的作品極少,目前世界公認的曜變建盞總共有三只半,其中三只都保留在日本。
自曜變工藝失傳后,我國的匠人們就開始悉心尋找復原曜變工藝的辦法。對于古代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還原要從原產(chǎn)地的胎土、窯爐、手工制作、柴燒等方向入手,將紅土、草木灰、釉石、田泥等按照古代的配方比例進行混合,多次過篩,確保泥漿更加細膩,經(jīng)過二到六個月的陳腐發(fā)酵,使胎土塑型更好,除此之外,選擇古代燒窯最常用的松柏木作為柴燒燃料,運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控制燒制過程中的多方影響因素,為了避免燃燒物的油脂干擾成品,同樣采用匣缽對素坯進行密封。
建盞的釉色簡單來說,就是胎土中金屬元素的氧化著色,不同含量的金屬元素會迸發(fā)出不同的顏色,當窯爐內(nèi)溫度超過九百度的時候,釉漿開始融化,到一千三百度以上的時候,釉漿開始流動,逐步形成最終的紋理,由此可知,對于胎土中金屬元素的控制,能夠有效地干涉建盞的釉彩,因此,應當試用現(xiàn)代科技進行檢測,適當?shù)卦鎏砘驕p少部分金屬元素,能夠有效地降低開裂問題,提高曜變的燒成率。
現(xiàn)代化的控溫手段對于曜變的復燒十分重要,因為溫度直接影響金屬氧化程度,例如過度燃燒下生成三氧化二鐵,那么整個建盞的釉色都會變成深紅色,除此之外,還要注重燒成溫度的曲線,無論是升溫還是降溫都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溫度應當控制在1330 ℃到1365 ℃范圍內(nèi),維持在三十五到四十五分鐘,因為該條件下曜斑生成明顯,再維持二十到三十分鐘的低溫還原,加強釉彩的反色。
窯內(nèi)的氣氛也很重要,還原氣氛是指爐內(nèi)的氧氣燃燒不充分,窯內(nèi)有不完全燃燒的火焰,因此所產(chǎn)生的一氧化碳較多,缺乏游離氧,可以控制胎土中的氧化程度,這是重要的陶瓷燒制影響因素,木材的還原氣氛最接近古法曜變燒制,但在燒制過程中的還原氣氛難以控制,也是曜變燒制的難點,需要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實驗實踐。
窯爐內(nèi)的壓力與爐內(nèi)的還原氣氛有直接影響關系,壓力越低,氧化氣氛越低,還原氣氛越高,但過度的還原氣氛也會導致金屬元素氧化不充分,難以形成曜斑效果,因此在燒制過程中需要精準控制投放柴料的次數(shù)、用量以及時間,適當?shù)卣{(diào)整氣體的流通,控制好溫度與壓力,間接控制好還原氣氛。
對于柴燒爐而言,不同位置溫度亦有差距,在相同的燒制時間內(nèi),效果也是不同的,電窯爐雖然能夠更加全面地控制溫度,卻缺乏柴燒的“意外性”,很難創(chuàng)作出曜變作品,因此,在擺放上需要遵循建盞的大小進行合理地排布,同時使用匣缽避免燃燒料油脂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保障加工因素的影響,每只匣缽應當僅能存放一只普通大小的建盞素坯,或三到五只小盞素坯,更便于曜變顯色。
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加大對傳統(tǒng)藝術文化產(chǎn)業(yè)的建設,建盞文化再度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受到了許多群眾的喜愛。對于曜變來說,當前更重要的是能夠完全復原生產(chǎn)技藝,產(chǎn)出更多、更精湛、更富有藝術價值的曜變作品,使我國建盞藝術能夠重新站到世界舞臺上,輸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曜變作為建盞藝術中最杰出、最珍貴、最富有藝術價值的一種,千百年來令無數(shù)人為其美麗沉迷,它將宇宙的光影刻落于小小的建盞當中,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fā)著攝人心魄的光芒。當前我國曜變藝術的重點就是在于復原傳統(tǒng)工藝,再進一步發(fā)展曜變及建盞藝術的國際影響力,保護和傳承曜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