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遠超 (湖北省天門市岳口高級中學 湖北天門 431702)
“基因的本質(zhì)”是人教2019版《生物學》必修2第3章的內(nèi)容,屬于分子遺傳學基礎部分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既基礎,又重要,也是高考的重要考點之一。在學習本章內(nèi)容時,學生常提出一些疑難問題。常見的問題有哪些?又該如何解答?
蛋白質(zhì)和DNA對于高溫的耐受力是不同的。在80~100℃范圍內(nèi),蛋白質(zhì)將完全失去生物活性,而DNA的雙鏈則會解開,有時會失去部分生物活性;當溫度緩慢降至55℃時,蛋白質(zhì)的活性不能恢復,而DNA的2條彼此分開的鏈能締合成雙螺旋結構,其生物活性可部分恢復[1],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S型細菌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組,即S型細菌的DNA(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整合至R型細菌的DNA中。大致過程為:R型菌在生長至一定階段時,將分泌感受態(tài)因子,誘導感受態(tài)特異蛋白質(zhì)的表達,使細胞表面的DNA結合蛋白及核酸酶裸露,使其具有與DNA結合的活性。S基因(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從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中被釋放,在后續(xù)的培養(yǎng)中吸附在一些R型細菌上,最終通過同源重組以置換的方式整合進入R型細菌的基因組中,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并非所有的R型細菌都能轉化為S型細菌。首先,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效率較低;其次,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DNA的純度、2種細菌的親緣關系、受體菌的狀態(tài)等,因此,只有少部分R型細菌能轉化為S型細菌。
首先,該實驗的關鍵設計思路是將T2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zhì)分開,單獨地、直接地觀察二者的作用。分別用32P和35S標記噬菌體能否達到該目的,關鍵在于在T2噬菌體中,P是否僅存在于DNA中,S是否僅存在于蛋白質(zhì)中。眾所周知,DNA含有C、H、O、N、P 5種元素;而蛋白質(zhì)含有的元素因種類而異,所有蛋白質(zhì)都含有C、H、O、N,大多數(shù)蛋白質(zhì)還含有少量S;某些蛋白質(zhì)還含有微量的 P、Ca、Fe、Cu、Zn、Mg、Mn、I、Mo等元素[2]。顯而易見,在T2噬菌體中,S是蛋白質(zhì)所特有的,但P是不是DNA所特有的?答案是肯定的:在T2噬菌體中,蛋白質(zhì)是唯一含S的物質(zhì),而DNA是唯一含P的物質(zhì)[3]。因此,分別用32P和35S標記噬菌體能達到將DNA與蛋白質(zhì)間接分開的目的。而C、H、O、N是DNA和蛋白質(zhì)共同含有的元素,若用14C、3H、18O或15N標記噬菌體,則無法將DNA與蛋白質(zhì)“分開”。
5.1 維持DNA一級結構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 DNA的一級結構是指在多核苷酸鏈中各個核苷酸之間的連接方式、核苷酸的種類、數(shù)量及排列順序。維持該結構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共價鍵。在DNA的一級結構中有很多共價鍵,例如,糖環(huán)結構中C—C之間的鍵,脫氧核糖與磷酸之間、脫氧核糖與堿基之間相連的鍵,脫氧核苷酸鏈中連接相鄰2個脫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鍵都是共價鍵。共價鍵具有較高的鍵能,比氫鍵穩(wěn)定性高10倍及以上。
2)缺乏自由羥基。DNA的一級結構中每一個脫氧核糖的2′—C原子位上沒有自由羥基,使其對堿的抵抗力極強,這也是DNA的一級結構極其穩(wěn)定的原因之一。
5.2 維持DNA二級結構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 DNA的二級結構是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的雙螺旋結構。維持其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有:
1)氫鍵。雙鏈DNA中總是A與T配對、G與C配對,其中A與T之間有2個氫鍵,G與C之間有3個氫鍵,由于DNA分子中堿基對成百上千,故DNA雙螺旋結構中有大量的氫鍵。雖然單個氫鍵不太穩(wěn)定,但當DNA分子中有很多個氫鍵時,足以使其在橫向上處于非常穩(wěn)定的狀態(tài)[4]。
2)堿基堆積力。由于DNA雙鏈之間氫鍵的形成,使其中堿基的堆積程度更高,而當所有堿基處于堆積狀態(tài)時,又更有利于雙鏈之間氫鍵的形成。因此,堿基堆積力是在縱向上維持DNA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
3)雙螺旋結構本身的特征。氫鍵和堿基堆積力作用形成的DNA雙螺旋結構,尤如2根稻草繩螺旋纏繞在一起,極大地提高其穩(wěn)定性。
總之,DNA分子獨特的結構決定其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
DNA復制時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參與,但是否有DNA連接酶參與?答案是肯定的。參與DNA復制的關鍵酶包括:DNA聚合酶、引物(發(fā))酶、DNA連接酶、DNA拓撲異構酶、DNA解旋酶、單鏈結合蛋白等[3]。DNA在半保留復制過程中,一條鏈按5′→3′方向連續(xù)合成,另一條鏈按3′→5′方向不連續(xù)合成的方式,合成一系列不連續(xù)的岡崎片段。然后,DNA連接酶將這些岡崎片段連接成一條子鏈。
真核生物染色體基因組上的基因可根據(jù)轉錄時所用RNA聚合酶的不同而分類。RNA聚合酶有3類,故真核生物的基因也有3類:
1)Ⅰ型基因。由RNA聚合酶Ⅰ轉錄的真核基因,主要指rRNA基因,包括28S、18S和5.8S rRNA基因,其轉錄產(chǎn)物為rRNA,不能翻譯為蛋白質(zhì),但在翻譯中行使重要功能。
2)Ⅱ型基因。由RNA聚合酶Ⅱ轉錄的真核基因,其初級轉錄產(chǎn)物一般稱為核不均一RNA(hnRNA),hnRNA必須經(jīng)除去內(nèi)含子、連接外顯子的過程成為成熟的mRNA,作為翻譯的模板。通常所說的基因就是指Ⅱ型基因[5]。
3)Ⅲ型基因。由RNA聚合酶Ⅲ轉錄的真核基因,包括5S rRNA基因、tRNA基因和少數(shù)snRNA(小核RNA)基因。這類基因無編碼序列,不能翻譯。但其轉錄產(chǎn)物有重要功能,在mRNA的加工中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基因的本質(zhì)”一章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較多,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突破本章教學的難點,使學生釋疑并深入、全面掌握本章內(nèi)容,促進其相關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