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松林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不少鮮見于史料、口耳相傳的傳奇士兵。其中,殺敵四五百名的陜西籍士兵曹錫,就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銘記的傳奇的抗日戰(zhàn)爭英雄。
曹錫是國民黨軍第五十二軍二師四旅八團一營一連上等兵,1939年,入伍剛滿一年,便擔任機槍手。9月22日,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中,在湖南長沙新墻河王家坊一帶,他先后用手榴彈、輕機槍、重機槍打死侵華日軍數(shù)百人,創(chuàng)造單兵殺敵紀錄,他的事跡傳到日本,日本媒體《朝日新聞》的報道雖以此為“帝國之恥辱”,但也對曹錫肅然起敬。
史學家黎東方(1907—1998)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位于重慶的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工作,曾對少校以上軍官講授戰(zhàn)史,還在重慶、成都、昆明、瀘州等地向民眾公開演講,談古論今,慷慨陳詞,激勵國人。他所撰寫的《一連三次的長沙大捷》,發(fā)表于1987年10月的臺灣《傳記文學》第五十一卷第四期。該文對曹錫有所提及,這也是關于曹錫為數(shù)不多的文字記載之一。文中寫道:“9月18日,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墻河,向新墻河北岸守軍第十五集團軍第五十二軍發(fā)起進攻。守軍頑強抵抗5晝夜,于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初戰(zhàn)長沙中,有一名國軍上等兵很值得一提,他就是曹錫。事情發(fā)生在1939年9月22日,新墻河之南、新墻鎮(zhèn)之西的王街坊。曹錫在21日的夜里,把12顆手榴彈連接在一起,放在新墻河的南岸河堤之上,然后,把引線抽了出來,放在身邊,他坐在河堤之上,對著河面警戒。22日黎明4點鐘開始,日本鬼子用50門大炮對王街坊發(fā)射8000顆炮彈,射了3個鐘點之后,把面積僅一平方英里的王街坊,炸成一片灰燼,比起淞滬會戰(zhàn)的情景,更為慘烈,然而曹錫未死,仍爬在河堤上,手指鉤著機關槍,對河面密切注視。河面離他只有50公尺。日軍一批一批離船上岸,每批數(shù)十人,持槍走向河堤而來。來了一批,曹錫便開動機槍,消滅他們一批。僥幸未被消滅的掉頭奔回河旁,伏在河灘上?!?/p>
黎東方詳細地記載了當時曹錫如何以一己之力殺敵數(shù)百人,立下奇功:“曹錫突然發(fā)現(xiàn)了他手中的機關槍已經(jīng)不能使用,似乎里面的機件卡住了,扳機扣不動。敵人又要來了,他無法從容拆開機關槍來看個究竟。曹錫情急智生,發(fā)現(xiàn)離自己50米處有一架重機關槍。他小心翼翼地爬完這槍林彈雨的50米,操起重機關槍,試了一下,能用。這時,恰好有100多名鬼子蜂擁而來,曹錫果斷扳動了重機關槍扳機,一下子打倒了30多個鬼子。剩下的60多人掉頭狂叫而逃。而子彈仍窮追不舍,直到將他們?nèi)苛痰??!薄敖拥綘I部命令放棄陣地,撤回途中遇敵,一通掃射再創(chuàng)日軍后凱旋回營,接受師長趙公武褒獎?!?/p>
黎東方贊道:“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時的曹錫,獨力擊斃敵軍400人以上。其沉著與忠心,真足以流芳百世?!?/p>
細說這段歷史的黎東方還提到:“曹錫年29歲,農(nóng)家子弟,籍貫不詳,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第五十二軍第二師的上等兵(師長趙公武將軍)。”關于曹錫的生平和籍貫,則眾說紛紜。有說他是陜西漢中人,當過地方保安團士兵;有說他是四川人;有說他是28歲“替弟出征”;有說他是“代父從軍”。在歷史的大浪潮中,要找尋滄海遺珠般的個人往事,實非易事。
時任中央社戰(zhàn)地特派員范式之撰寫的戰(zhàn)場速寫《長沙會戰(zhàn)中之鱗爪》中有一段談到曹錫的作戰(zhàn)事跡。內(nèi)容與黎東方所說大致相同,但對于曹錫的具體信息也寫之甚少。該文介紹,“國民革命軍上等兵曹錫,懷抱機槍,靜坐在長沙城外的新墻河堤上,眼睛緊盯著河面,面色冷峻,如一尊大理石雕像”。曹錫經(jīng)過“年余來實地戰(zhàn)場教育,使他的體格,鍛煉得分外強壯,他自外表看上去,雖然十足的傻,但當他遇到了敵人的時候,卻特別高度地發(fā)揮他的聰明才智,而最果敢,最機智,可謂抗戰(zhàn)行列中典型的革命斗士”。
該文還稱,曹錫性格沉穩(wěn)安靜,言語不多,不善于嬉笑,唯一的嗜好是閑暇時喝兩杯酒。為其殺敵功績,師長趙公武獎勵他法幣30元,還特意提升他為中士班長。曹錫回到營中,弟兄們把他圍在中間,問長問短,問他何以那么大膽?他憨厚地笑著回答:“沒有什么,沒有什么,看到了鬼子,也不能不打??!”后來,曹錫接受中央社記者范式之采訪時曾說:“敵人不可怕,反過來敵人怕我們。陣地上只要尚有我們一個弟兄把守著,敵人就始終不敢前進的。”
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取得勝利后,舉國歡騰。第五十二軍及曹錫英勇殺敵的事跡很快傳遍全國各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決心。著名劇作家田漢率領文藝工作者趕來長沙慰問,返回重慶后特為長沙守軍編寫了一部新話劇《新戰(zhàn)長沙》,其中就有曹錫殺敵的情節(jié),此劇公演時非常轟動。
1942年2月,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時講到新墻河的慘烈戰(zhàn)事,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寫道:“過去三個月來,中國人民目睹西洋軍隊處處對敵人屈降,但中國軍隊卻在頑強抵抗,如我五十二軍在湖南新墻河的殊死抵抗。史思華營長以下官兵500多人全部戰(zhàn)死。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蓖?0月,新華社發(fā)表喬冠華的評論,稱贊新墻河為“東方馬其諾防線”。至此,新墻河及第五十二軍一夜成名。
令人唏噓的是,曹錫雖因殺敵有功提升為班長,此后卻下落不明。
中國近代史史料會理事、專門研究湘北抗戰(zhàn)老兵的湘北人李宣釗,20多年間矢志不渝地發(fā)掘、收集、整理,又經(jīng)3年多的時間編寫核對而成的紀實性文學作品《浴血新墻河》,于2015年1月由現(xiàn)代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除了正文,還附有2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再現(xiàn)了那場腥風血雨的新墻河之戰(zhàn)。李宣釗認為,曹錫的下落后來基本已經(jīng)無法考證,線索也全無。據(jù)推測,當時曹錫只是一個上等兵,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晉升空間不大。同時,第五十二軍此后轉(zhuǎn)戰(zhàn)南北,對日作戰(zhàn)異常艱險,基層士兵能存活下來的概率很小。戰(zhàn)爭史料大多是對將領的記載,所以也就無法查找曹錫下落了。
盡管如此,曹錫的戰(zhàn)友多年來始終未曾放棄尋找。2005年初,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曾在第五十二軍服役的漢中籍臺灣學者崔永德致信西安晚報社,希望可以打探曹錫的下落。他在信中稱,曹錫是1938年被征兵到第五十二軍的,在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中殺敵數(shù)百,名揚天下。曹錫是陜西漢中人,據(jù)當時被派往漢中接兵的謝鳳麟連長說,由于部隊知道這批新兵來自漢中地區(qū),為了妥善照顧這批新兵,特地挑選他為接兵軍官之一,因為他的老家也在漢中。謝連長之所以會對曹錫有些印象,一是因為曹錫在這批新兵中,年齡較大;二是曹錫說自己曾干過地方保安團,看得出來確有軍事素養(yǎng)。當曹錫得知謝連長也是漢中老鄉(xiāng)時,二人相談甚歡,曹錫向謝連長坦白自己入伍是“替弟出征”,因為入伍時他已28歲。崔永德依稀記得曹錫是南鄭縣(今漢中市漢臺區(qū))曹寨人,入伍后曹錫被分到第五十二軍二師四旅八團一營一連,任機槍手。
2005年8月20日,《西安晚報》介紹了這位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中在新墻河阻擊戰(zhàn)中殲敵數(shù)百的抗日英雄曹錫。文章的第一部分,細致描寫了曹錫在新墻河戰(zhàn)斗中英勇殺敵的情況。文末寫道,報社接到漢中籍臺灣學者崔永德的信函后,即派記者古月和通訊員郝雁飛前往漢中市漢臺區(qū)武鄉(xiāng)鎮(zhèn)曹寨村兩次尋訪,因為該地最有可能是曹錫的家鄉(xiāng)。但終因時事變遷,杳無音訊,最后無果而終。文章結尾寫道:“然而,多年關于曹錫的生死和下落至今依然無人知曉。值此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之際,曾與他在一個部隊的老戰(zhàn)友說:‘如今,60多年過去了,曹錫:你今年應該是87歲的人了。愿你仍健在人間。如有認識他的漢中老鄉(xiāng),也請告訴我他的消息。’”
漢中廣播電視報社記者在讀到這篇文章后,再次深入曹寨尋訪調(diào)查,她一一走訪了曹寨所有上了年紀的曹姓老人,依然沒有曹錫的音訊。記者離開后,一位村民打來電話稱,據(jù)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回憶,他們家確有一個老大名叫曹錫,兄弟共有9個,小時候夭折了幾個,而且全是單名。她嫁給了老三曹尚,過門不久,就知道老大曹錫代替其夫當兵的事,之后便音信全無,他們也根本不敢提家里有人當過國民黨兵的事。隨著歲月流逝,家里人對曹錫的印象也就淡化了。改革開放之初,漢中抗戰(zhàn)時一位外出當兵的老鄉(xiāng)從臺灣回來探親,曹家還向他打聽老大曹錫的消息,寫了一封信,讓捎到臺灣去查找。之后也沒有回信。這是曹家唯一一次無果的尋親。遺憾的是,當記者再次去曹寨尋訪那位老太太時,老太太卻突發(fā)疾病去世,家里其他人都不清楚情況,唯一的線索就這樣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