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瓊
摘要:家委會設置的目的是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和輔助,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家委會容易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委會的工作,大多是教育的枝節(jié)問題,沒有在關于教育的支持和監(jiān)督上取得應有的效果等。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建立了小組化的家校合作機制,以任務為導向,用規(guī)則制度來管理,參與學校教育,主管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小組中,人人都進組,組組有人管,用規(guī)章制度引導每日學習生活,發(fā)揮家長資源優(yōu)勢,開展多彩的活動,拓展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形成校外家校合作,校內全面開花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小組化家校合作機制 ?全員育人網絡 ?規(guī)章制度引導 ?家委會
家委會工作是現代學校制度中的一種新概念,它源于2012年2月教育部的一紙文件——《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有條件的公辦和民辦中小學和幼兒園都應建立家長委員會?!标P于家委會的任務,指導意見明確——家委會的設置目的,就是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和輔助。然而,近年來,關于家委會的爭議不斷,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進行了探索,如何使家委會融入學校教育的框架,與學校一起成為孩子教育的左右手?如何充分激發(fā)家長的積極性,調動家長的參與度,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對孩子負責?下面就來具體闡述:
一、完善家委會組織,構建全員育人網絡
首先,確立小組學習的活動方式,通過家委會,動員家長們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參與小組競聘,班級建立了若干小組,如“惜夢之家”“致遠”“清北小組”等,實現人人都進組,組組有人管的理想局面。在班主任建議下家長們根據自身優(yōu)勢在小組內分工合作,家長中推選一人作為管理小組長。小組長中文化程度高的負責學習輔導,認真細心的負責匯報學生每日作業(yè)和打卡情況。高質量的陪伴,無條件的支持,既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系,又給孩子做了榜樣。一家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消除了孩子學習的懈怠感。
二、規(guī)章制度引導每日學習生活
小組合作不是一句號召,家校共育不是一時的激情迎合,任何組織都需要制度來幫助其長遠發(fā)展,小組合作化機制特別關注制度的建設。小組建成初期,老師就發(fā)布了家校小組各項共管制度,如:獎懲制度,學習制度等,各個小組制定了適合組內孩子學習的細則。以下是教師在各學習小組實施后,整理出的較好的學習制度:
(一)堅守每日常規(guī),有規(guī)律的學習
1.日常學習
19:15—20:00 第一節(jié)自我學習時間;
20:15—21:00 第二節(jié)自我學習時間(視不同年級具體情況而定);
21:10—結束 背記當天課程。
2.鍛煉打卡
6:00—6:30起床,6:50左右必須早讀拍照打卡。
一天自我學習結束,運動視頻打卡,學生深蹲40次×2,俯臥撐30次×2,仰臥起坐40次×2,每周二、周五進行兩次。
(二)樹立榜樣標桿,有方向的激勵
激勵制度5+2,周一到周五以老師在微信群和作業(yè)群里的講評為依據,周六日以小組測試和每日完成作業(yè)效率為依據進行統計積分,公示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每月一次評比,頒發(fā)小獎品等,讓孩子明確自己學習的效果,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爭取集體榮譽,約束小組成員
建立起班級、小組、個人三級家委會組織網絡。每個家長都是教育同行,充分利用起課余的家庭學習時間,家長每天晚上陪孩子一起讀書、作業(yè)和鍛煉,并將當天學習情況檢查上報到各自小組,小組值班員把關后上報家委會,值班家委統計梳理后在班級群平臺發(fā)布,并參與其他各小組的成績評比,完成則得滿分張貼星星。誰家孩子在學校被扣分,誰家家長負責對小組解釋,并在第二天補齊所扣分數,如果出現負分,全組成員幫扶。整個小組的榮譽,需要每個成員步調一致地完成。隨著班級家委會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在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的目標得以逐步實現,三級網絡平臺形成了校外家校合作,校內全面開花的良好局面。
三、發(fā)揮家長資源優(yōu)勢,拓展孩子成長空間
家校小組建成以后,還可以做什么?有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職責呢?我們也進行了探索——鼓勵家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組織創(chuàng)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堅強臂膀。
(一)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秉承“我參與,我快樂,我奉獻,我成長”的教育理念,結合同學們所關心的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關注生活。小組家長利用自身資源,打開社會渠道,將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引入孩子們的實踐活動。在暑假期間,“卓越小組”的軍人家庭與學校聯合,開展了“走入軍營感悟軍魂,向最可愛的人學習”社會實踐活動;“致遠小組”帶著組內孩子走進法庭觀摩,了解國家法律常識,增強孩子們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識;“惜夢之家”與當地消防支隊取得聯系,在校園開展消防演習實踐;等等?;顒雨P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活動的成功開展激發(fā)起組內孩子的成就感,增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情感。
(二)舉辦優(yōu)秀家長資源進校園活動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家長中有著豐富的育人資源,而他們也非常樂意為拓寬孩子們的知識、視野發(fā)揮自身特長。學校發(fā)出倡議,號召優(yōu)秀家長進校園,摸清孩子所需,找準學校課程局限處,多種形式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倡議一發(fā)出,便得到了家長們的響應,各小組家長開會議,想辦法,分任務,各顯神通。科技部門家長組織了“厲害了我的國”專題講座,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國防部門取得的矚目成就,現場涌動著愛國熱情;勵志家長結合自身成長之路講述“青春少年有夢想”,心中有夢想,腳下踏實路,激起孩子們的學習勁頭;心理咨詢師家長的“孩子,我想對你說”架起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橋梁,孩子與父母在現場互吐心扉,十分感人……
活動還邀請優(yōu)秀學生家長舉行家庭教育經驗講座,向家長傳授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觀點和方法,講述陪伴孩子成長的經歷,讓其他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如何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如何培育引導孩子,解決了家長的教育難題。由于家長們講授的是親身的感悟,和其他家長朋友有著強烈的共鳴,每次活動現場都掌聲雷動,笑語陣陣,感慨良多。
(三)引領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家委會將各類志愿者請進教室、請到現場。同學們現場聽志愿者講活動的意義和感人故事,感受到了她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志愿者帶著孩子們走出了教室,走上志愿服務崗位,走上街頭凈市容,走進貧困家庭獻愛心,走向社區(qū)做講解員,“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扎根在孩子們的心里。同學們紛紛表示,今后將以志愿者為榜樣,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努力用腳丈量、用眼發(fā)現、用心感悟這個世界,用愛來回報社會。
自小組化合作共管機制實踐以來,極大地調動了家長們的參與熱情,豐富了學校的育人活動,家長的熱情得到釋放,參與度得以激發(fā),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中受益良多。同時我們驚喜地發(fā)現,這樣的開放和信任讓家長們更好地了解了學校發(fā)展方向,理解了老師繁重的工作,家校關系愈加緊密;學生在各類豐富的活動中看到了父母的另一面,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堅強的后盾,享受到成長的幸福和樂趣。家長們在學校搭建的各類平臺中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家庭、學校擰成一條繩,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我們將繼續(xù)探索家校合作的新路徑、新方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取長補短,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勤玲.尋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平衡點[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6):48.
[2]楊俊.關于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