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看起來和誰都合得來,想要交心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誰都不合適。別人對他們評價都挺好,具體好在什么地方卻說不清楚。我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大學(xué)宿舍八個人,沒和其他人起過沖突,和誰都說得上話,可以做別人的談心朋友。可每天早上去吃早飯前是我最尷尬的時候,她們都各自有伴兒,我要么跟在兩三好友身后,要么獨自一人。那時我心里想,誰才是我心中最好的朋友,一個眼神就知道彼此想什么,要什么?答案是“沒有”。
我發(fā)現(xiàn)我能幫別人取快遞、帶飯,到自己卻不想麻煩別人;可以做別人的出行伙伴,到自己外出辦事沒人陪時,也能接受,既然這樣,就不改了吧。多年之后,才明白其實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是有很大一塊空間只想留給自己的,不想任何人進入的。那里只安放自己,盛放所有秘密,它并不妨礙和別人友好相處,這也是我與社會做的妥協(xié)。
有些文章把高情商和讓別人喜歡自己畫等號。而真正的高情商是有獨立人格的,一味迎合他人不是獨立,就好像討好型人格太怕受傷而選擇自殘。高情商是自信的,他會聽取別人意見,前提是自己認(rèn)為意見符合邏輯判斷和價值觀,要不然別人的評價根本不能影響自己。高情商的人總能在讓別人愉快和自己愉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想一想我們?yōu)槭裁匆寗e人喜歡自己?更多的人認(rèn)為被人喜歡能為自己帶來好處和便利。忽視最開始的目的,是向別人展示自己,互相了解,愉悅雙方。為別人的“喜歡”“不喜歡”患得患失、左右情緒,為了達到別人的要求,雕琢自己、改變自己。越想讓別人滿意自己,就越會對自己不滿意。
越來越多的人變得焦慮,變得浮躁,沒有享受到簡單的生活,這幾乎是每個人承認(rèn)的現(xiàn)實。為什么?因為我們不斷在被改寫定義。做好那個被要求的自己能讓人感到愉悅,但不敢享受太久,因為被擰緊的鐘表發(fā)條,主人不會讓它松懈太久。這便是焦慮的始因。
當(dāng)我們試著擺脫焦慮,摘下那一個個標(biāo)簽,剩下的那個本我,會是什么樣子?
為了外界給我們加持的完美,披上一層又一層鎧甲,直到觸摸不到自己的一寸肌膚。放下追求完美的念頭,我是有缺點,它并無傷害,我要保留,正是有了這些個缺點,我才是我。你若不喜歡自己,誰來喜歡!
(據(jù)“一起感悟人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