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大將周瑜,是一個氣量十分狹小,以致最終被諸葛亮氣死。但在歷史上,周瑜恰恰相反,乃是一個氣量相當宏大的謙謙君子,心明眼亮的杰出的政治家。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八》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程普頗以年長,數(shù)陵侮瑜,瑜折節(jié)下之,終不與校。普后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逼浯笠馐钦f,程普自以為年齡比周瑜大,多次凌辱周瑜,周瑜卻降低自己的身份來對待程普,始終不與他計較。后來,程普佩服周瑜,對周瑜親近敬重,于是告訴別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好像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覺就已沉醉。”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quán)三代,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斬華雄、破呂布。后來,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后,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quán),并討伐江東境內(nèi)的山賊,功勛卓著。赤壁之戰(zhàn),他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故此,他在“江表之虎臣”(《三國志》中,孫吳十二位著名將領(lǐng)的合稱)中位列第一。
或許就在東吳崛起的初始過程中,周瑜所起的作用與程普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與此同時,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資歷甚至于年齡也是一種財富,即在同等條件下年齡稍長者,是有理由獲得他人更多的尊重也是事實。但是,在孫權(quán)當政之時,周瑜在朝廷重大決策中的作用和影響,逐漸蓋過程普則是毫無疑問之事。所以,此時的程普依然有些不把周瑜放在眼里,是沒有多少道理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瑜采取降低自己的身份,對程普更多尊重和敬意,不跟他計較的做法,顯然更具政治家的風范——假如他們倆矛盾升級,乃至反目為仇,那么,對于東吳來說意味著什么,那是可以想象的?;蛘哒f,在曹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整體實力明顯要高出東吳一籌的情況下,如果東吳出現(xiàn)“內(nèi)訌”,那么,朝廷的垮塌將是朝夕之事。而深深明白這一點的周瑜,基于大局,也基于他的心胸,作出了大度而豁達的選擇。
既然“史”是這樣,即周瑜十分大度,具有非同一般的大局意識,可為什么到了《三國演義》中,竟然成了“小氣鬼”呢?作者羅貫中的所謂“正統(tǒng)意識”,即以劉備為漢室之理所當然的傳人,應(yīng)該得天下乃是原因之一,而在文學作品中,為了讓作品更好看,不惜扭曲史實,拔高一個、貶低另一個,乃是常見之事,或者說是十分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
所以,程普的“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可以讓我們透過《三國演義》的迷霧,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周瑜。同時,它還應(yīng)該能夠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發(fā):想要真正認識周瑜、程普以及其他歷史人物跟歷史事件,我們不能只看“演義小說”“影視劇”等,而必須多看歷史;而且,即便是歷史,我們也必須拿出自己的眼光,邊閱讀邊思考邊鑒別,以免被歷史的迷霧所誤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