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某雜志刊發(fā)拙文,向我索要作者簡介。按說,“文即在下”,讀文即看個七八,文后另贅文字,無太大必要。既索要,奉上便是。
作者簡介現(xiàn)成。以往凡有索要,就弄一個,從三五十到五六百字,已有二十來個。版本不少,但全是為了字?jǐn)?shù)添添減減,沒啥新鮮,自己每每過目,常覺得可笑。這回,決定來個脫胎換版。此前曾作《讓我怎么介紹您》,今天正好想想怎么介紹自己。
“可笑”主要是笑其中“原某某單位某某職”。退休之人把“過去時”的曾經(jīng)任職填作自介,盡管從眾隨俗,以“原”字樣出現(xiàn),給人感覺還是“戀?!?。你說沒這意思,客觀效果就是如此。好在沒有“括號什么級”,否則更貽笑大方?,F(xiàn)今“帽子”也有,全是“虛銜”,而最原本、最實(shí)在、最要交代的,卻有意無意忽略。就如豬八戒,不過跟班保鏢一枚,卻非說“原統(tǒng)領(lǐng)八萬天河水兵之天蓬大元帥”,而一丑二色、好吃懶做一點(diǎn)不提。若是由他人介紹也罷了,又全是自己提供個人獨(dú)白。
自介不能讓人覺得“可笑”,而應(yīng)讓人覺得謙恭。周總理自設(shè)“我是人民的總服務(wù)員”,鄧小平也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胡錦濤退休后幽默地自稱“一介草民”,他們都以赤誠之心及行為語言道明了個人角色定位并贏得尊敬。一些藝術(shù)家和名人則通過藝術(shù)地介紹自己展示其才藝。馬三立自介“我叫馬三立:立起來,被打倒;立起來,又被打倒,最后又立了起來……我很瘦,但我沒病。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體重沒有超過100斤……”雨果的自介是對話:雨果出國來到邊境,哨兵問:“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寫東西的”;“以什么謀生?”“筆桿子”。于是,哨兵登記為:“姓名:雨果;職業(yè):販賣筆桿兒。”
作者介紹,無非讓讀者簡要了解作者,更好理解文意,既非征婚搞對象全面介紹,也非求職應(yīng)聘突出專長,過往履歷更是明日黃花。所以,作者簡介以及個人簡介、自我介紹,以門衛(wèi)大爺三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作答,就大得要領(lǐng)。由于第三問最終都一樣,故而可免,實(shí)則就兩問。
如何回答這兩問?竊以為:宜簡練宜真切宜謙恭宜幽默。附在文后的雜文作者簡介,語言俏皮一點(diǎn)才好。這讓我想起啟功大師自撰《墓志銘》:“中學(xué)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以及“老頑童”黃永玉先生“我丑,我媽喜歡”等諸多自嘲,然后給自己謅了四句:“河北黃驊生,客居北京城。一枚退休翁,閑把雜文弄?!鼻皟删浠卮稹澳銖哪睦飦??”后兩句回答“你是誰?”四句話大致包含了籍貫與出生、故鄉(xiāng)與居地、年齡閱歷與性別、興趣愛好與性格等元素。
人不能忘本忘祖忘記來路,無論走到哪兒都改變不了你的籍貫與出生地。它是你性格的鑄塑,是你不變的底色,也是你難改的口味與鄉(xiāng)音,更是你一生的眷戀?!昂颖秉S驊生,客居在京城”是想告訴人們:“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乃河北性格大底色,“地堿水咸,人厚性直”是大底色基礎(chǔ)上的黃驊特色,再加上“蝦醬”二字,共同構(gòu)成我們黃驊同鄉(xiāng)的聚會口號;另居京四十多年,北京作為第二故鄉(xiāng),對我不可能沒有影響,這些,都浸到我的性格里?!耙幻锻诵菸獭笔恰澳闶钦l?”剔除了“過去時”和現(xiàn)今“虛銜”后的精要,也是對現(xiàn)時個人意識起決定作用的個人存在?!伴e把雜文弄”無疑是我的興趣愛好。
寫下這新四句,雖有些朦朧,但要件清晰,感覺比以往二十來個版本的“履歷式自介”“成就式自介”,沒有性格興趣的“木頭人式自介”,更實(shí)在也更像自己。放在文后,與雜文也更匹配。或許有朋友覺得不夠正經(jīng),祝賀您——說對了!要的就是這勁兒這味兒。
王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