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春,富鑫峰,韓 亮
(1.烏蘭浩特市植保站,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2.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130000;3.烏蘭浩特市農牧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中醫(yī)和中草藥是我國的國粹,在世界科技交流日趨頻繁的情況下,祖國醫(yī)學想要走向世界,就必須與國際接軌?,F(xiàn)在野生藥用植物作為中藥材的主要來源,雖然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人們長期的過量采挖,破壞相當嚴重,所剩野生資源多是在邊遠地區(qū),交通不便,條件惡劣,采挖困難,野生的藥用植物資源已不能滿足藥材市場的需求。因此人工栽培藥用植物越來越成為一條滿足市場需要和幫助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廣大藥農或藥材工作者對藥用植物種子的準確辨認存在著很多困難。盡管廣大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關于中藥材原植物鑒定,藥材有效成分、質量標準的研究和應用工作,但是在種子表面特征、局部顯微特征描述及鑒定研究方面的報道還很少,尤其在種子解剖結構彩圖的研究不多??晒┓N子購買者進行種子鑒別方面的資料還不夠完善和系統(tǒng),廣大藥農及很多工作人員對藥用植物種子形態(tài)特征的知識了解甚少,對許多形態(tài)特征相近的種子難以鑒別,結果導致藥用植物種子來源不清楚、鑒定不明確,在生產上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對于藥用植物種子鑒別與鑒定,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一些工作,為生產實踐提供了詳實的基礎資料,中藥材種子鑒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藥材的真?zhèn)渭百|量優(yōu)劣,在此方面,國內外學者作出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對于決明子、補骨脂、菘藍、麻黃、女貞子、蓖麻等種子國內的研究報道主要集中在形態(tài)對比、形態(tài)結構、生長發(fā)育和生理生態(tài)幾個方面。對于決明子種子的鑒別,劉娟等人發(fā)表過決明子及其代用品望江南的比較鑒別文獻,對決明子的形態(tài)進行了對比描述[1]。袁林通過對補骨脂與木蝴蝶在名稱、形態(tài)及功用3個方面的比較分析,闡明了二者之間的區(qū)別,以杜絕混用[2]。秦玲在對補骨脂的形態(tài)結構、生長發(fā)育和生理生態(tài)特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報道,在此基礎上,采用植物解剖學、組織化學和植物化學等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補骨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腺毛、分泌腔結構的發(fā)育過程[3]。孫昌高對部分藥用植物種子形成過程,形態(tài)和構造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與介紹,在此基礎上對部分藥用植物種子的采收、品質檢驗、發(fā)芽、休眠、貯藏壽命等內容進行了相關論述[4]。沈連生較為詳細介紹了豆科植物補骨脂、決明子十字花科植物菘藍、麻黃科植物麻黃、木犀科植物女貞子、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分類檢索[5]。燕玲、周儀對植物種子形態(tài)解剖方法進行闡述[6]。通過查閱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在對藥材種子描述及鑒定上,前人做了許多工作,但研究大多集中在簡單的種子表面特征、植物資源利用方面,對于種子剖面研究相關報道較為缺乏,作為藥用植物種子,其內含物的相關變化對于種子質量及種子品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采用表面特征觀測與解剖結構特征(附圖)相結合的方式描述種子質量,對于鑒定種質品質及利用價值更具有研究價值及實際意義。
本試驗主要針對藥用植物種子表面典型特征進行描述分析,此外采用解剖和拍照進行較為直觀的描述,以此為基礎對藥用植物種子鑒定研究進行補充,最終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素材。
試驗選用了豆科、十字花科、麻黃科等6種不同年限13份藥用植物種子材料(表1),材料來源于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牧草生產實驗室。
1.2.1 取樣。四分法隨機選取藥用植物種子50粒,分別挑選相對大、中、小種子備用。
1.2.2 觀測。形態(tài)特征:游標卡尺測量大、中、小種子的長、寬、厚、直徑等指標。通過解剖鏡觀察種子形態(tài)特征、表面微形態(tài)特征。采用數碼相機在解剖鏡下進行拍照記錄。剖面特征:將大、中、小種子分別橫切、縱切,解剖鏡下觀測種子剖面特征,數碼相機拍照記錄,依據圖片進行相應描述。
2.1.1 2份不同年限決明子種子描述。
(1)決明子材料特征描述。據《中藥大辭典》載,決明子種子呈菱方形,狀如馬蹄,一端梢尖,一端截狀,平均長5~8 cm,平均寬2.5~3 mm。表面黃褐色或綠褐色,平面光澤,兩面各有1凸起的棕色棱線,棱線兩側各有一條淺色而稍凹陷的線紋,水浸時由此脹裂。質硬而不宜碎,橫切面皮薄,可見灰白色至淡黃色的胚乳,子葉黃色或暗棕色,強烈折疊而皺縮。千粒重29.12 g。
2005年決明子(圖1a)種子呈菱方形,狀如馬蹄,一端梢尖,一端截狀,平均長3.6~6.34 mm,平均寬2.14~3.14 mm,平均厚1.94~2.86 mm(表2)。表面黃褐色或綠褐色,平面光澤,兩面各有1凸起的棕色棱線(圖1-2a),棱線兩側各有一條淺色而稍凹陷的線紋,水浸時由此脹裂圖(圖1-3a)子葉黃色或暗棕色,強烈折疊而皺縮(圖1-1-1a,1-1-2a)。
表2 2005年決明子種子平均長寬高表
(2)2008年決明子種子呈菱方形,狀如馬蹄,一端梢尖,一端截狀,平均長1.64~6.68 mm,平均寬1.90~2.86 mm,平均厚1.96~2.64 mm(表3)。表面黃褐色或綠褐色,平面光澤,比2005年光澤稍明亮,兩面各有1凸起的棕色棱線,棱線兩側各有一條淺色而稍凹陷的線紋,水浸時由此脹裂(圖1b)。子葉黃色,強烈折疊而皺縮(圖1-1b 2008)。
表3 2008年決明子種子平均長寬高表
不同年限決明子特征比較與鑒別方法。對比觀察種子表面光澤相對明亮,是新種子。測定含水量,新種子含水量相對高。
2.1.2 補骨脂種子描述。據《中藥大辭典》載,補骨脂干燥果實呈橢圓形或略似腎形,厚約1.5 mm,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細微網狀皺紋及細密腺點,少數果實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與種子不易分離。撥開后內有種仁1枚,具子葉2片,淡棕色至淡黃棕色,富含油脂。氣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飽滿,堅實,無雜質者為佳。
2005年補骨脂干燥果實呈橢圓形或略似腎形,平均長3.90~5.10 mm,平均寬2.72~3.30 mm,平均厚1.34~1.68 mm(表4)。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細微網狀皺紋及細密腺點,少數果實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與種子不易分離,表皮破損后呈磚紅色(圖2)。種臍稍凸出圖(圖2-1)。撥開后內有種仁1枚,具子葉2片,淡黃色至淡黃棕色,富含油脂(圖2-1-1,圖2-1-2)。
表4 補骨脂種子平均長寬高表
2.1.3 苦參種子的描述。據《中藥大辭典》載,苦參種子淡褐色或棕褐色,長圓柱狀或倒卵狀球形,長4.8~6.0 mm,寬3.7~4.7 mm,平滑,稍有光澤。頂端鈍圓,下端尖且向腹面突起而呈短鷹嘴狀;背面中央可見一縱棱線,腹面可見一暗褐色線狀種脊,延伸至頂端為一原點狀合點,至近下端相連于一凹窩狀種臍。
2005年苦參種子淡綠色,淡褐色或棕褐色,長圓柱狀或倒卵狀球形,平均長4.52~6.72 mm,平均寬2.94~4.16 mm,平均厚1.92~4.52 mm(表5),平滑,稍有光澤。頂端鈍圓,下端尖且向腹面突起而呈短鷹嘴狀(圖3);背面中央可見一縱棱線,腹面可見一暗褐色線狀種脊,延伸至頂端為一原點狀合點,(圖3-1,3-2,3-1-1)至近下端相連于一凹窩狀種臍(圖3-1-2)。子葉黃色或綠色(圖3-1-1,3-1-2)。
表5 苦參種子平均長寬高表
2.1.4 沙苑子種子描述。據《百科全書》載,沙苑子略呈腎形而稍扁,長2~2.5 mm,寬1.5~2 mm,厚約1 mm。表面光滑,褐綠色或灰褐色,邊緣一側微凹處具圓形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長約1 mm。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2005年沙苑子(圖4)略呈腎形而稍扁,平均長1.84~2.50 mm,平均寬1.68~2.06 mm,平均厚約1~1.08 mm(表6)。表面光滑,褐綠色或灰褐色,稍被白斑,(圖4-1)邊緣一側微凹處具圓形種臍(圖4-2)。質堅硬,不易破碎。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長約1 mm。子葉淡黃色(圖4-1-1,4-1-2)。
表6 2005年沙苑子平均長寬高
2.1.5 白扁豆種子的描述。白扁豆種子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0.8~1.3 cm,寬0.6~0.9 cm,厚0.7 cm。表面淡莧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略有光澤,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子葉2,肥厚,黃白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2005年白扁豆種子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圖5),平均長8.16~10.92 mm,平均寬6.60~7.64 mm,平均厚4.12~5.68 mm(表7)。表面淡莧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略有光澤(圖5-1,5-2),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圖5-3)。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子葉2,肥厚,黃白色(圖5-1-1,5-1-2)。
表7 白扁豆種子平均長寬高
2.2.1 1994年菘藍種子的描述。據《中藥大辭典》載,角果翅果狀,長條形,扁平,長13.2~18.4 mm寬3.5~4.9 mm,厚1.3~1.9 mm。表面紫褐色或黃褐色,稍有光澤。頂端稍凹,基部楔形,具殘存的果柄或果柄痕。兩側面各具一縱向的中脈,中部呈長橢圓狀隆起。內含種子1枚,種子長橢圓形,長3.2~3.8 mm,寬1.0~1.2 mm。表面黃褐色?;烤咭恍〖馔粻罘N柄;兩側面各具較明顯的縱溝及一不甚明顯的淺縱溝。胚稍彎曲,黃色,具油性;子葉,橫疊。千粒重14.4 g。
1994年菘藍種子角果翅果狀,長條形,扁平,平均長11.64~21.50 mm,平均寬4.22~6.48 mm,平均厚1.60~2.20 mm(表8)。表面紫褐色或黃褐色,稍有光澤。頂端稍凹,基部楔形,具殘存的果柄或果柄痕。兩側面各具一縱向的中脈,中部呈長橢圓狀隆起(圖6)。內含種子1枚。種子長橢圓形,長3.2~3.8 mm,寬1.0~1.2 mm。表面黃褐色?;烤咭恍〖馔粻罘N柄;兩側面各具較明顯的縱溝及一不甚明顯的淺縱溝。胚稍彎曲,黃色,具油性(圖6-1-1a)(圖6-1-2a-C)。
表8 1994年菘藍種子平均長寬高
2.2.2 2005年菘藍種子的描述。與1994年菘藍種子的描述相同。
2005年菘藍種子角果翅果狀,長條形,扁平,平均長9.50~16.82 mm,平均寬2.90~4.10 mm,平均厚1.52~1.96 mm(表9)。表面紫褐色(紫色相對明顯)(圖6-1-1b)或黃褐色,稍有光澤。頂端稍凹,基部楔形,具殘存的果柄或果柄痕。兩側面各具一縱向的中脈,中部呈長橢圓狀隆起。內含種子1枚。種子長橢圓形,長3.2~3.8 mm,寬1.0~1.2 mm。由材料直觀可得表面黃褐色。基部具一小尖突狀種柄;兩側面各具較明顯的縱溝及一不甚明顯的淺縱溝。胚稍彎曲,黃色或白色(圖6-1-2b),具油性。
表9 1992年菘藍種子平均長寬高
2.3.1 1990年麻黃種子特征觀察及描述分析。
1990年麻黃是裸子植物,果實球果,種鱗背隆起,種子裸露在種鱗上(圖7a),種子脊面披針形,基部截狀,似鱗片,凸出;腹面披針形,基部截狀,微凹(圖7-1a,7-2a)。平均長4.62~5.76 mm,平均寬2.42~3.24 mm,平均厚1.34~1.54 mm(表10)。種子表面紫褐色,外種皮薄,質硬(7-3a,7-1-1a,7-1-2a)。內種皮膜質,胚乳肉質(7-1-3a,7-1-4a)或粉質。
表10 1990年麻黃種子平均長寬高
2.3.2 1992年麻黃種子特征觀察及描述分析。麻黃是裸子植物,果實球果,種鱗背隆起,種子裸露在種鱗上(圖7-1b),種子脊面披針形,基部截狀,似鱗片,凸出;腹面披針形,基部截狀,微凹(圖7-2b,7-3b)。1992年麻黃種子平均長5.12~5.84 mm,平均寬2.76~3.40 mm(表11),平均厚1.64~1.98 mm。種子表面紫褐色,外種皮薄,質硬(7-4b,7-1-1b,7-1-2b)。內種皮膜質,胚乳肉質(7-2-1b,7-2-2b)或粉質。
表11 1992年麻黃種子平均長寬高
據《中藥大辭典》載,漿果狀核果長橢圓形,長6~12 mm,幼時綠色,熟時藍黑色。種子1枚至2(少有)枚,長橢圓形。燥果實卵行或橢圓球形,有的微彎曲長5~10 mm,直徑3~4 mm。外皮藍黑色,具皺紋,兩端鈍圓,底部有果柄痕。質堅體輕,橫面破開后大部分為單仁,如為雙仁,中間有隔瓤分開。仁呈橢圓形,兩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或白色。味甘而微苦澀。以粒大,飽滿,色藍黑,質堅實者為佳。
2005年女貞子干燥果實卵行或橢圓球形,有的微彎曲。平均長5.02~7.62 mm,平均直徑3.06~5.00 mm(表12)。外皮藍黑色,具皺紋,兩端鈍圓,底部有果柄痕(圖8)。
表12 2005年女貞子平均長寬高
質堅體輕,橫面破開后大部分為單仁,如為雙仁,中間有隔瓤分開(圖8-1)。
仁橢圓形,兩端尖,外面紫黑色(圖8-2),里面灰白色或白色(圖8-1-1),在合點處發(fā)現(xiàn)缺刻現(xiàn)象(圖8-1-2)。
據《中藥大辭典》載,干燥種子略呈扁的廣卵形,長8~18 mm,直徑6~9 mm。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較小的一端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并有臍點,另一端有合點,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外種皮平滑,有光澤,顯淡紅棕色色相間的斑紋,質堅硬而脆。內種皮白色薄膜狀,包裹白色油脂的內胚乳;子葉2枚菲薄,位于種子中央。氣微弱,味油膩性。以粒大飽滿,赤褐色有光澤為佳。
2005年蓖麻干燥種子略呈扁的廣卵形,平均長9.30~18 mm,平均寬6.74~8.76 mm,平均厚5.44~6.00 mm(表13)。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較小的一端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并有臍點,另一端有合點,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外種皮平滑,有光澤,顯淡紅棕色色相間的斑紋,質堅硬而脆(圖9,9-1,9-2,9-3)。內種皮白色薄膜狀,包裹白色油脂的內胚乳;子葉2枚菲薄,位于種子中央。
表13 2005年蓖麻平均長寬高
據《中藥大辭典》載,使君子干燥果實長卵形或橢圓形,具5條縱棱,兩端尖,形如梭狀,長25~40 mm,直徑15~20 mm。外殼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澤。質堅硬,體輕,不易折斷。切斷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較厚。內藏種子1粒。
種仁狹紡錘形長18~26 mm,直徑6~10 mm。種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塊,質薄易剝離而露出黃色的子葉,表面有多數的縱皺紋。子葉兩片,肥厚,邊緣不整齊,胚根不明顯。氣微香,炒熟后較顯著,味淡。以個大顆粒飽滿,種仁色黃,味香甜而帶油膩性者為佳。
2005年使君子干燥果實長卵形或橢圓形,具5條縱棱,兩端尖,形如梭狀(圖10)。平均長22.34~34.88 mm,平均直徑15.24~18.42 mm(表14)。外種皮灰褐色或紫黑色(圖10-1),平滑,微有光澤。質堅硬,體輕,不易折斷。切斷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較厚。內藏種子1粒(圖10-2)。
表14 2005年使君子種子平均長寬高
種仁狹紡錘形長18~26 mm,直徑6~10 mm(未測定)。內種皮紫色(圖10-3),有黑灰斑塊,質薄易剝離而露出黃色的子葉,表面有多數的縱皺紋。子葉兩片,肥厚,邊緣不整齊,胚根不明顯(圖10-1-1,10-1-2)。
豆科材料同一年限決明子種子的大小具差異,但其形態(tài),解剖結構相同。不同年限決明子種子表面形態(tài)特征有差異,種子表面光澤不同,新種子光澤明亮。其他材料表面特征及剖面特征主要特點為補骨脂種子表皮破損后呈磚紅色。種臍稍凸出,子葉2片,淡黃色至淡黃棕色??鄥⒎N子表皮淡綠色,子葉顏色為綠色。沙苑子種皮被白斑,子葉淡黃色。白扁豆種子種皮淡黃色、莧黃色,子葉黃色。
十字花科種子菘藍經多年貯藏后表面黃褐色,稍有光澤,基部具一小尖突狀種柄;兩側面各具較明顯的縱溝及一不甚明顯的淺縱溝,走油現(xiàn)象嚴重。2005年菘藍種子表面紫褐色或黃褐色,紫色相對明顯,稍有光澤,具油性。剖面特征顯示多年貯藏后子葉橫疊。新種子胚稍彎曲,黃色。
麻黃科種子麻黃果實為球果,種鱗背隆起,種子裸露在種鱗上,種子脊面披針形,基部截狀,似鱗片,凸出或微凹;腹面披針形,基部截狀,種子多年貯藏后種子表面紫褐色,外種皮薄,質硬,內種皮膜質。剖面特征顯示,胚乳肉質或粉質。
木犀科藥用植物女貞子種子干燥果實為卵形或橢圓球形,有的微彎曲。外皮藍黑色,具皺紋,兩端鈍圓,底部有果柄痕。剖面特征顯示女貞子種子質堅體輕,橫面破開后大部分為單仁,如為雙仁,仁橢圓形,兩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或白色,在合點處發(fā)現(xiàn)缺刻中間有隔瓤分開。
大戟科植物蓖麻干燥種子略呈扁廣卵形,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較小的一端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并有臍點,另一端有合點,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外種皮平滑,有光澤,顯淡紅棕色色相間的斑紋,質堅硬而脆。剖面特征顯示內種皮白色薄膜狀,包裹白色油脂的內胚乳;子葉2枚菲薄,位于種子中央。
使君子科使君子干燥果實長卵形或橢圓形,具5條縱棱,兩端尖,形如梭狀,外種皮灰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澤。質堅硬,體輕,不易折斷。切斷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較厚。種仁狹紡錘形。剖面特征顯示內種皮紫色,有黑灰斑塊,質薄易剝離而露出黃色的子葉,表面有多數的縱皺紋。子葉兩片,肥厚,邊緣不整齊,胚根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