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政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針對第三學段的習作目標明確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見識的豐富自己知識水平,珍惜并重視個人的獨特體驗,積累大量習作素材。多媒體的制作不但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化經(jīng)驗和習作融合一起,更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地累積素材,不斷地收獲,而習作也會在這種過程中逐漸地變被動為主動,因此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將會進一步的提高,而作文的趣味也將會更加濃,多媒體的制作讓小學生不僅能享受到自己創(chuàng)作的喜悅,同時也能讓小學生不再將習作和生活化割裂開來。
關(guān)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多媒體技術(shù)和小學生的習作生活化教學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多媒體的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等特點,使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僅有文字和圖片,而且有還有很多生活的習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小學生的自信心的有效途徑。
一、培養(yǎng)學生走進習作,留心觀察生活
在他們剛開始接觸習作的時候,我們就不斷地引導他們要表現(xiàn)自己心中真摯的感覺,要實現(xiàn)我以我手寫我心,但有時我們也常會發(fā)現(xiàn)他們習作中許多文章/許多人也存在著一樣的情況,小學生通過范文模仿,甚至編了作文。所以,有很多小學生的習作生活化中經(jīng)歷跟寫作沒有一點關(guān)系,也不是在寫自己內(nèi)心真實深處的想法,而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習作。如果習作脫離生活化又不能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那么習作的內(nèi)容一定也是沒有感染力,更不用說能寫出小學生內(nèi)心的感觸了。正如著名文學批評家蘇珊桑塔柯認為:“偉大的作品是分泌出來的,而不是擠出來的?!币虼?,習作一定要在和生活化相互結(jié)合的基礎上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來。
所以,基于上述問題我想通過運用多媒體的制作培養(yǎng)小學生,將文學習作與生活化教育有效融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2011版中也明確提出:作文教師要積極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shù)和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的優(yōu)點,豐富作文表現(xiàn)形式,調(diào)動作文興趣,以擴大小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展示交流成果和互相評改的機會。
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指導,在小學生的制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習作已經(jīng)能結(jié)合生活化寫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例如:記得上一次,大雪突然下起來的時候,小學生就情不自禁地拍下雪的場景以及掃雪的畫面,并寫下好的文章。例如:在校園的生活化中,小學生會抓到不同場景去描寫,“一次體育課”“一堂有趣的體育課”小學生都能把所見所聞記錄下通過制作多媒體然后分享出來。首先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以前大部分地強調(diào)所謂寫作的思想性,用孩子根本不理解的思想去強制他們寫作,讓孩子自由的精神和純誠的靈魂都得到了窒息,直到壓抑并扭曲著孩子的心靈。接著,應試教育也將兒童習作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和創(chuàng)作技能傳授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讓功利因素和限制掩蓋著兒童真正的情感和思維活動,讓兒童習作完全丟掉了生活和生命的本色。因此,不難看出生活化處處都是寫作素材,通過每篇制作不僅讓小學生積累了生活化中的寫作很多素材,也讓小學生不再害怕恐懼習作。
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自覺地充實自身的生活見聞,重視個人的獨特體驗,積累習作素材。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使小朋友從生活化中仔細地觀察,并用鏡頭記錄下最能打動自己心靈的生活化瞬間,如果沒有及時記錄也可采用動畫的形式畫出來,然后上傳到多媒體當中,讓小學生將自己的觀察通過繪聲繪色的形式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出來。當學生們知道習作應該來源于自生活,學生就會對周圍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而來觀察。其實,寫作教學一定要貼近小學生的實際,讓小學生喜歡動筆,善于表達,應該引導小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熱愛生活化,積極的向上,表達真情的實感。愿意將自己的分享講給他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等。基于《課標》對習作的要求,不難看出習作對于寫作過程的重視,因此,要讓小學生從想寫再到會寫,并不能單純地依賴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去教,因為老師在教授中面對的是知識儲備量不同,認知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的孩子,因此,小學生的習作很難在課堂中有更多時間去提高。因此,讓小學生通過制作多媒體的形式,讓小學生到生活化中去觀察,去捕捉素材,更加多元的,多角度的去嘗試,使他們能夠更積極地走進社會生活化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積累。
三、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分享,傳播正能量
多媒體的制作讓小學生不僅能分享自己創(chuàng)作的樂趣,更能讓小學生不再將作文和生活化割裂開。去梳理每個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不知不覺中讓習作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同時每個小學生都能感受到習作的快樂,讓小學生成為習作的最大受益者。通過現(xiàn)在經(jīng)常使用的推廣率很高的多媒體軟件,讓小學生每周進行一次制作,小學生在這一周的七天里用手機或者用畫畫去捕捉生活化“健康”“樂觀”“正能量”的一點一滴,然后進行多媒體制作,制作以后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在班級群里,再通過家長、老師們、同學進行分享,得到更多人的評論,并且在評論里去發(fā)現(xiàn)問題,例如:錯詞,錯句等。這樣一來多媒體制作也正好和《課標》中“留心周圍事物,喜歡上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分享給別人,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喜悅這一目標相吻合。小學生還可以將自己平日積累的自己喜歡的美好的文章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發(fā)表到閱讀平臺,這樣可以與更多人分享,并能得到更多人的建議和意見,這樣不僅興趣不斷得到提高,在與他人分享的過程中習作的能力也在他人的指導中得到了提高,文章的分享不僅讓小學生樂于習作,也對小學生的習作有推動作用。
結(jié)束語:因此,利用多媒體的制作不僅能將自己的生活化經(jīng)歷與習作結(jié)合起來,更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收獲,習作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變被動為主動,小學生寫作的自信心也會也來越強,寫作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讓小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是有生命力,有溫度的。
參考文獻:
[1]溫運春,何秋榮.巧用多媒體優(yōu)化小學語文習作評價[J].情感讀本,2018(23):106.
[2]李永清.淺談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路徑[J].考試周刊,2019(47):57.
[2]孫欣.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