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去年10月的一天,周女士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她的女兒曉暢在超市偷東西被發(fā)現(xiàn),請她到現(xiàn)場解決問題。等她開車趕到超市,看到曉暢正滿不在乎地喝飲料。超市保安說,曉暢故意當著銷售員的面打開一瓶飲料喝,而且不聽勸阻,最后又挑釁地說自己沒帶錢。這種行為,超市按規(guī)定一概認定為偷竊。
一個平時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初二女生,怎么會突然變得如此囂張?
在咨詢室,曉暢悄悄告訴心理醫(yī)生,她這樣做完全是在報復媽媽??吹綃寢岋L風火火地趕到超市,向每一個人道歉及痛心疾首的樣子,她內心升起一陣莫名的快感。
其實,這樣的報復不是第一次。
周女士從小是學霸,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本碩連讀,畢業(yè)后又入職一家世界500強企業(yè),現(xiàn)在是公司的高管。輝煌的經(jīng)歷讓周女士確信,嚴格要求是家庭教育的不二法門,所以對曉暢高標準嚴要求,每天都給曉暢布置額外的家庭作業(yè)。
最讓曉暢氣憤的是她沒有自由。她帶同學來家里玩,媽媽卻把同學轟走,因為怕耽誤她練琴;她和同學相約去滑冰,媽媽突然打來電話,限令她半小時內回家,否則就會懲罰她……類似的事情一再發(fā)生,讓她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
上初中后,曉暢感覺更加壓抑。她想不通,為什么同學的家長都很開明,偏偏自己倒霉,攤上這樣的媽媽?她向媽媽主張權利,遭到媽媽的無視。她怒不可遏,經(jīng)常在家里故意跟媽媽作對??粗鴭寢屔鷼獾臉幼?,她感覺舒服了許多。
家長朋友們,還記得那句名言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用來解釋曉暢的異常行為再合適不過。牛頓第三定律說得更明白: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父母和孩子雖然不等同于“物體”,但道理相通。周女士對曉暢的高標準嚴要求,都變成了曉暢的心理壓力,讓她無力承受。加上她進入了青春期,渴望獨立,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必須要通過某種方式來反抗。媽媽給她的壓力有多大,她的反抗力度就有多強。
至于反抗的方式,則完全是隨機的。心理學研究顯示,只要孩子心中有氣,他肯定要發(fā)泄出來,指不定會撒在什么地方:有的孩子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有的孩子自卑、自閉,有的孩子無節(jié)制地玩游戲,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孩子早戀,有的孩子厭學……曉暢僅僅是在超市胡鬧,結果不算嚴重,情節(jié)也不算多么惡劣。
需要說明的是,曉暢的報復行為對她本人是有“好處”的。當她看到媽媽狼狽不堪、威風掃地的樣子,內心的壓力瞬間釋放,所以她會產生莫名的快感。如果周女士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向曉暢施壓,曉暢一定會出現(xiàn)更多的異常行為,甚至會喜歡上這種報復成功的快感,進而上癮,到頭來,曉暢會變成一個行為不端的叛逆少女。
家長朋友們,家庭生活中,您被孩子頂撞過嗎?孩子是否曾經(jīng)故意跟您作對?孩子有沒有出現(xiàn)過不可理解的奇怪行為?當孩子如此“叛逆”,您一定要反省:孩子肯定心里有氣,這股氣是哪里來的?是不是家長做錯了什么?如果您想不通,不妨來本刊微信公眾號求助,家長們共同討論,商議對策。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