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同充填方式下圍巖應力分布及覆巖移動規(guī)律*

    2022-03-28 04:56:38冀宇鑫李鶴鶴宋高峰
    陜西煤炭 2022年2期
    關鍵詞:覆巖煤體塑性

    冀宇鑫,李鶴鶴,宋高峰

    (北方工業(yè)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北京 100144)

    0 引言

    煤礦資源廣泛地分布于中國,并成為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主要能源[1]。但目前我國開采煤炭一般仍采用垮落法[2]來處理采空區(qū),會造成較大范圍覆巖垮落[3]。近些年來,眾多采礦學者致力于尋找更加綠色、經(jīng)濟、安全的采煤方法。其中,充填采煤技術[4]是將粉煤灰、矸石、建筑垃圾、膏體等充填材料隨著采煤工作面的推進充填至工作面后方采空區(qū)的采煤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控制巖層移動和地表沉陷,減輕地層沉降,減少煤礦瓦斯和礦井水積聚,保護水資源和地表耕地,有效抑制煤層及頂?shù)装鍎恿ΜF(xiàn)象,從而實現(xiàn)綠色開采[5]。

    煤礦充填開采方法可分為全部充填采煤法與部分充填采煤法。全部充填采煤法也稱連續(xù)充填采煤法,是在煤層采出后頂板未冒落之前對所有采空區(qū)域進行充填,其充填范圍與采出空間大體一致[6],但是全部充填采煤法會面臨充填速度難以滿足采煤能力要求、充填與采煤互相干擾、充填成本與新增效益均衡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而部分充填采煤法則是相對全部充填采煤法而言的,其充填量和充填范圍僅是采出空間的一部分[7]。部分充填采煤法不是單純利用充填控制開采沉陷,而是靠覆巖關鍵層結(jié)構(gòu)、充填體、隔離煤柱聯(lián)合控制地表沉陷,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與經(jīng)濟效益,在理論、技術與實踐方面得到了不斷發(fā)展,在建筑物下的采煤中發(fā)揮了較大作用[8]。

    針對充填采煤技術面臨的上述難點與挑戰(zhàn),提出了部分充填采煤方法[9]。然而,部分充填采煤法僅僅對采空區(qū)進行部分充填,其巖層控制效果[10]與覆巖穩(wěn)定性[11]一直是部分充填采煤法的重點研究內(nèi)容。以某礦為研究背景,采用PHASE2D[12]有限元分析軟件建立數(shù)值模型,對比分析連續(xù)充填和部分充填條件下采場應力分布及覆巖移動規(guī)律。

    1 模型建立

    1.1 工程概況

    數(shù)值模擬以某礦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為工程背景,研究不同充填方式下工作面前方垂直應力分布規(guī)律及地表變形規(guī)律。大采高工作面傾斜長度161 m,走向長度1 600 m,煤層厚度4 m左右,煤層傾角2.8°~13.5°,平均傾角8.15°,煤層平均埋深270 m。直接頂為泥巖、砂質(zhì)泥巖,基本頂為大占砂巖、粉砂巖;直接底為砂質(zhì)泥巖、泥巖,基本底為L9灰?guī)r。煤體內(nèi)生裂隙發(fā)育,部分裂隙被滑石、方解石充填,煤質(zhì)堅硬。

    1.2 模型情況

    建立PHASE2D數(shù)值模型,模型長為400 m,高為100 m,如圖1所示。其中煤層厚度為3 m,模型左右兩側(cè)各預留100 m寬的煤柱,工作面推進距離為200 m。模擬煤層深度為270 m,由于模型中煤層上方有70 m厚的巖層,故在模型頂部施加了5.5 MPa的補償應力,以模擬模型上方200 m厚巖層的重量。模型左、右邊界施加水平方向約束,下部邊界限制垂直方向位移。模型包括27 235個單元,13 813個節(jié)點。

    圖1 計算模型Fig.1 Computational model

    根據(jù)連續(xù)充填和部分充填這2種處理采空區(qū)的方式,文中分別建立了2個數(shù)值模型,即全部充填開采模型和部分充填開采模型。其中,全部充填開采模型在采煤工作面每完成一次開采后,立即對采空區(qū)進行充填,而部分充填開采模型則對采空區(qū)進行間隔充填。

    模型根據(jù)霍克-布朗強度準則推薦的巖石材料參數(shù)進行取值。模型從上到下依次為粉砂巖、細粉砂巖、泥巖、煤、泥巖、細粉砂巖、石灰?guī)r。各個巖層的煤巖體參數(shù)見表1。其中v為泊松比;Em為彈性模量;σci為完整巖塊單軸抗壓強度;GSI,mb,s,α等均為巖石材料參數(shù)。

    表1 煤巖體霍克-布朗參數(shù)Table 1 Hooke-Brown parameters of coal and rock mass

    2 計算結(jié)果及分析

    2.1 工作面前方煤體破壞情況

    各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發(fā)展規(guī)律如圖2所示??梢钥闯?,2種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都呈現(xiàn)上寬下窄的形態(tài)特征,且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塑性區(qū)寬度逐漸增大,最終趨于穩(wěn)定。當工作面推進5 m時,全部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為1.068 m左右;部分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為1.067 m左右;當工作面推進100 m時,全部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為1.561 m左右;部分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為2.034 m左右;當工作面推進200 m時,全部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為1.553 m左右;部分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為2.529 m左右;即在工作面推進一定距離后,部分充填開采工作面前方煤體破壞范圍更大。這可能是由于部分充填采空區(qū)充填體較少,工作面前方煤體承受更多的壓力,故破壞范圍更大。

    圖2 工作面前方煤體破壞范圍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the damage range of coal body in front of the working face

    2.2 采場應力分布

    2.2.1 覆巖垂直應力云圖

    工作面推進200 m后,覆巖垂直應力分布云圖如圖3所示。2種充填開采模型均在工作面前方5 m左右出現(xiàn)應力集中現(xiàn)象,且距離工作面煤壁越遠,支承壓力由峰值逐漸減小,并恢復至原巖應力水平。而在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區(qū)內(nèi),支承壓力逐漸增大并恢復至原巖應力水平。其中部分充填開采模型中,充填體內(nèi)部的垂直應力更大,且由于部分充填采煤法的采空區(qū)不連續(xù),其垂直應力分布波動更劇烈。

    圖3 覆巖垂直應力分布云圖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cloud map of ver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overlying rock

    2.2.2 工作面前方支承壓力分布

    模型推進200 m后,工作面前方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如圖4所示。不難看出,2種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都呈現(xiàn)先增大再減小最后趨于穩(wěn)定的趨勢,其中全部充填開采模型的應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為2.01,而部分充填開采模型的應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為1.81,且峰值距離工作面均在5 m左右。這是由于部分充填采煤法在采空區(qū)進行間隔充填,充填體所承擔的覆巖壓力較小,導致工作面前方實體煤承擔更多的覆巖壓力;而連續(xù)充填對采空區(qū)進行整體充填,充填體所承擔的覆巖壓力更多,因此工作面實體煤所承擔的覆巖壓力較小。

    圖4 工作面前方支承壓力分布曲線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support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curves in front of working face

    2.2.3 工作面支承壓力峰值

    不同開采步距下,工作面前方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5所示。隨著工作面的推進,2種充填開采模型下工作面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都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穩(wěn)定的走勢,其中全部充填開采模型的應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穩(wěn)定在2.0左右,而部分充填模型的應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穩(wěn)定在1.8左右,這與現(xiàn)場觀測較為一致。因此,相比于部分充填采煤法,全部充填采煤法的工作面前方煤壁壓力更小,穩(wěn)定性更好。

    圖5 工作面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變化規(guī)律Fig.5 Variation rule of peak value of support pressure increase coefficient of working face

    2.3 覆巖移動規(guī)律

    2.3.1 工作面前后方直接頂下沉量

    當工作面推進200 m時,工作面前后方5 m范圍內(nèi)直接頂?shù)南鲁亮咳鐖D6所示,其中x=0的位置為煤壁位置。在工作面前方,距離工作面越遠,直接頂下沉量越小。其中在工作面前方5 m處(x=5),2種充填模型的直接頂垂直位移幾乎為0 mm;在工作面煤壁處(x=0),全部充填模型的直接頂下沉量為3.73 mm,而部分充填模型的直接頂下沉量為9.68 mm。而在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區(qū)內(nèi),距離工作面越遠,直接頂下沉量越大。在工作面煤壁后方5 m處(x=-5),全部充填模型的直接頂下沉量為10.28 mm,而部分充填模型的直接頂下沉量為22.25 mm。因此,采用全部充填法處理采空區(qū),采場范圍內(nèi)直接頂下沉量較小,圍巖控制效果較好,而采用部分充填法處理采空區(qū),直接頂下沉量較大,特別是工作面煤壁處及支架上方頂板變形較大,容易引起煤壁片幫和端面冒頂?shù)仁鹿省?/p>

    圖6 工作面上方覆巖位移對比Fig.6 Comparison of overlying rock displacement above the working face

    2.3.2 覆巖垂直位移

    當工作面推進150 m時,不同充填模型下覆巖垂直位移發(fā)展規(guī)律如圖7所示。由圖可看出2種充填模式下覆巖最大垂直位移都發(fā)生在采空區(qū)中間位置。其中全部充填開采模型下覆巖最大垂直位移為19.93 mm;部分充填開采模型下覆巖最大垂直位移為59.03 mm;因此,相比于部分充填,全部充填采煤法的覆巖垂直位移更小,但是部分充填對圍巖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紤]充填成本和開采效率等因素,也可以考慮采用部分充填采煤法。

    圖7 覆巖垂直位移對比Fig.7 Comparis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overlying rock

    3 結(jié)論

    (1)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隨著工作面的推進逐漸增大,最終趨于穩(wěn)定。其中全部充填開采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穩(wěn)定在1.55 m左右;部分充填開采工作面前方煤體塑性區(qū)寬度穩(wěn)定在2.53 m左右。

    (2)工作面前方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先增大再減小,最后趨于穩(wěn)定;工作面支承壓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穩(wěn)定的走勢。其中全部充填開采模型的應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穩(wěn)定在2.0左右,而部分充填模型的應力增高系數(shù)峰值穩(wěn)定在1.8左右。

    (3)在工作面前方5 m范圍內(nèi),距離工作面越遠,直接頂下沉量越小,在工作面后方5 m范圍內(nèi),距離工作面越遠,直接頂下沉量越大。其中全部充填模型的采場直接頂最大下沉量為10.28 mm,而部分充填模型的采場直接頂最大下沉量為22.25 mm。全部充填覆巖最大垂直位移為19.93 mm;部分充填覆巖最大垂直位移為59.03 mm。

    猜你喜歡
    覆巖煤體塑性
    基于應變梯度的微尺度金屬塑性行為研究
    礦區(qū)開采過程中覆巖移動規(guī)律數(shù)值模擬研究*
    采礦技術(2021年1期)2021-03-02 06:13:08
    煤礦高強度長壁開采覆巖破壞充分采動及其判據(jù)
    煤炭學報(2020年11期)2020-12-17 03:13:24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注熱井周圍煤體蠕變過程的滲透率變化規(guī)律模擬研究
    鈹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正交試驗下煤體滲透性影響因素評價
    煤炭工程(2019年4期)2019-05-05 02:30:16
    準東大井礦區(qū)巨厚煤層開采覆巖裂隙分布特征
    以“中央廚房”為突破口探索時政報道的融煤體之路——以浙江之聲為例
    傳媒評論(2017年7期)2017-11-08 03:11:15
    石英玻璃的熱輔助高效塑性域干磨削
    休宁县| 东乡族自治县| 仪陇县| 峨山| 武穴市| 扶沟县| 青河县| 佛山市| 普兰店市| 嘉荫县| 英超| 静海县| 浦东新区| 曲沃县| 宿迁市| 高邮市| 大姚县| 曲阜市| 桑植县| 蒙自县| 磐石市| 万全县| 栾城县| 甘孜| 马边| 凤庆县| 阳原县| 晴隆县| 龙南县| 始兴县| 方城县| 苏尼特左旗| 永安市| 朝阳县| 滨州市| 嘉义市| 黄山市| 措美县| 博客| 宜春市|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