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豆豆, 趙桂琴, 柴繼寬, 宮文龍, 蘇瑋娟, 張麗睿
(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 草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草業(yè)工程實驗室, 中-美草地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燕麥(Avenasativa)為禾本科燕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栽培[1-2]。燕麥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但目前普遍存在品種單一、同質(zhì)化嚴重等問題,無法滿足生產(chǎn)發(fā)展對多樣化品種的需求[3-5]。因此,通過各種手段創(chuàng)制新種質(zhì)、加速品種選育迫在眉睫。
化學誘變是種質(zhì)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之一[6]。相對于自然變異、人工雜交、基因工程等方法,化學誘變耗時較短、操作簡單、成本較低且能產(chǎn)生較多突變類型,在種質(zhì)創(chuàng)新及解決某些育種問題上具有獨特作用[7-8]。常用的化學誘變劑主要有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ate,EMS)、疊氮化鈉(Sodium azide,NaN3)和N-甲基-N-亞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等[9]。其中,NaN3是疊氮化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化學誘變劑。NaN3處理能夠產(chǎn)生大范圍的點突變,且染色體畸變率較低,是一種高效、安全、價格低廉的化學誘變劑[10]。Spence于1965年首次報道了NaN3的誘變效應(yīng),此后,NaN3在動植物等多個領(lǐng)域中得到了廣泛應(yīng)用[11-12]。
NaN3處理會對植物種子胚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得植物在誘變一代(M1)就發(fā)生廣泛變異。半致死劑量被認為是誘導突變的最佳劑量[13],但由于化學誘變的不定向性,在半致死劑量處理下不一定能夠獲得目標突變體。董文科等[14]設(shè)置了6個EMS濃度和3個處理時間對多年生黑麥草進行誘變處理,并使用30%的PEG-6000溶液對M1代的所有單株進行抗旱性篩選,最終獲得來自不同EMS處理的15株抗性植株,其中3個抗旱性較強的變異株也并不全部來自半致死劑量處理。同樣,Colasuonno等人[15]在0.70%~0.85%范圍內(nèi)設(shè)置4個EMS濃度分別處理小麥種子,成功獲得了2個穩(wěn)定的類胡蘿卜素突變體。但4個處理下M1代致死率均高于半致死劑量,其致死率高達76.4%~88.7%。Konzak[16]等發(fā)現(xiàn),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隨著NaN3濃度由0.5 mM升至2.5 mM,大麥(Hordeumvulgare)葉綠素突變體出現(xiàn)的頻率不斷增加。NaN3處理顯著抑制了小麥(Triticumaestivum) M1代的出苗率,隨著其濃度由20 mg·L-1增至120 mg·L-1,M1代變異率不斷增加,變異類型非常豐富[17]。由此可見,NaN3處理會使植物發(fā)生大幅度變異,不同劑量下出現(xiàn)的突變體類型及其頻率也不盡相同,若要獲得盡可能多的突變體,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半致死劑量。
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NaN3誘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麥、大麥、玉米(Zeamays)、水稻(Oryzasativa)等作物上[18-23],有關(guān)NaN3誘變燕麥的研究還未見報道,NaN3處理后燕麥M1代各農(nóng)藝性狀的變化情況也不得而知。鑒于此,本試驗擬用NaN3處理燕麥種子,測定M1代的田間主要性狀,分析各指標的變化情況,以期為構(gòu)建燕麥NaN3突變體庫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基礎(chǔ)材料。
供試燕麥品種為‘愛沃’(‘Everleaf’)和‘青永久709’(‘Qingyongjiu 709’),均由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提供。
1.2.1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在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牧草試驗站進行,該站位于蘭州市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西端,海拔1 473.6 m,全年無霜期90 d~210 d;年均溫11℃,年平均降水量為350~400 mm,主要集中在6—9月。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8.80 g·kg-1、速效氮含量42.88 mg·kg-1、速效磷含量35.72 mg·kg-1、速效鉀含量177.19 mg·kg-1、土壤pH值7.71。
1.2.2NaN3處理 試驗設(shè)置4個NaN3濃度梯度(0,5,10,15 mM),每個濃度分別處理3個時間(1,2,3 h),共12個處理,3次重復,以0 mM下各時間處理作為相應(yīng)的對照。每重復取200粒大小一致、籽粒飽滿的燕麥種子放入玻璃杯中,加蒸餾水淹沒種子,置于4℃冰箱,充分吸脹14 h。取出后室溫放置4 h,瀝干水分,加入100 mL磷酸緩沖液。之后依次加入0,1.0,1.5,2.0 mL的NaN3母液,使其濃度為0,5,10,15 mM。置于智能恒溫培養(yǎng)振蕩器中,在25℃,150 r·min-1條件分別震蕩處理1,2,3 h。取下后倒出藥液,流水沖洗2 h,瀝干水分,置于4℃冰箱12 h后準備播種。
1.2.3M1代的種植 將各處理種子按照濃度梯度點播至大田,播前施足底肥,株距0.1 m,行距0.3 m,播深4~5 cm。分別于分蘗期、拔節(jié)期、開花期、灌漿期各灌水一次,在分蘗期后、拔節(jié)期前中耕除草一次。
各指標測定方法參考《燕麥種質(zhì)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24]。
株高:灌漿期用卷尺測量植株從地面到莖尖的垂直距離。
旗葉長:灌漿期用厘米刻度尺測量旗葉葉尖至旗葉基部的距離。
旗葉寬:灌漿期用厘米刻度尺測量旗葉最寬部分的距離。
旗葉面積:0.73 (矯正系數(shù))×旗葉長×旗葉寬[25]。
有效分蘗數(shù):成熟期測定單株的有效分蘗數(shù)。
主穗粒數(shù):計數(shù)單株的主穗粒數(shù)。
主穗粒重:待風干后分別對單株的主穗進行脫粒,用天平稱取單株的主穗粒重。
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歷時天數(shù)。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25.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顯著性檢驗,利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使用Origin軟件進行繪圖。
2.1.1M1代生育期的變化情況 由表1可知,在不加NaN3的情況下,‘愛沃’的生育期為92 d,‘青永久709’的為80 d。經(jīng)NaN3處理后,‘愛沃’和‘青永久709’的M1代分別在10 mM/2 h和10 mM/1 h處理下達到最長生育期,分別為95 d和83 d;‘愛沃’在5 mM/2 h,10 mM/1 h處理下生育期最短(89 d),‘青永久709’則在5 mM/3 h達到最短生育期(77 d)。生育期的變化主要是由出苗、抽穗和成熟期的不同引起的。NaN3處理后燕麥M1代的出苗期較對照延遲了2~5 d。與對照相比,在低濃度(5 mM)下,M1代進入分蘗期和拔節(jié)期的時間基本不變,而在中、高濃度下則會出現(xiàn)提前或延遲1~3 d的情況。除5 mM/3 h和10 mM/2 h處理(分別較對照提前1 d~2 d)外,‘愛沃’的M1代在大部分處理下抽穗期延遲2~3 d?!嘤谰?09’的M1代在10 mM/1 h和10 mM/3 h處理下抽穗期較對照延遲4 d。此外,燕麥M1代在中、高濃度NaN3處理下成熟期最長推遲了5 d。
表1 NaN3誘變燕麥M1代生育期變化情況Table 1 Changes in the growth period of the M1 generation of oats induced by NaN3
2.1.2M1代植株性狀的變化 對NaN3處理后燕麥M1代的各指標進行聯(lián)合方差分析可知,NaN3濃度是引起各指標(主穗粒重除外)產(chǎn)生差異的最主要因素,其次為時間,品種的影響最小。品種×時間的交互作用對有效分蘗數(shù)無顯著影響;除此之外,品種、濃度和時間及其兩兩交互和三者的互作均對株高、旗葉長、旗葉寬、旗葉面積、主穗粒數(shù)、主穗粒重均有極顯著影響(P<0.01)。
表2 NaN3處理對燕麥M1代植株性狀影響的方差分析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on agronomic traits of oat M1 under NaN3 treatment
經(jīng)NaN3處理后,M1代的株高均低于相應(yīng)對照,且隨NaN3濃度的升高、處理時間的延長降幅逐漸增大。但旗葉長和旗葉寬的變化有所不同。高濃度NaN3處理下‘愛沃’和‘青永久709’的M1代旗葉長分別下降了9.84%和7.06%,旗葉寬平均增幅分別為2.23%和15.07%。M1代旗葉面積的變化有所不同,‘青永久709’ 的M1代旗葉面積總體大于對照且在15 mM/2 h處理下達到最大(42.95 cm2);‘愛沃’的M1代旗葉面積在低、中濃度下呈增加趨勢,但在高濃度處理卻較對照下降了7.23%。NaN3處理使得‘青永久709’的M1代有效分蘗數(shù)較對照明顯增加,低濃度處理下增幅即達30.05%;而‘愛沃’的僅在10 mM/1 h和10 mM/2 h處理下有所增加(分別為8.33%和14.81%),其余處理下均低于對照。主穗粒數(shù)隨處理濃度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主穗粒重的變化則有所不同?!異畚帧腗1代主穗粒重高于對照(低濃度1 h,2 h除外),在10 mM/1 h處理下增幅達119.05%,即使在15 mM/3 h處理下仍較對照增加了3.57%。‘青永久709’的M1代主穗粒重在高濃度(15 mM)下較對照平均降低了26.38%。
通過計算不同NaN3處理下M1代各指標的變異系數(shù)可知(表3),除‘愛沃’的有效分蘗數(shù)以外,其余指標的變異程度總體隨NaN3濃度的升高、處理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加大;其中主穗粒重的變幅最大,最高CV值分別為87.92%(‘愛沃’)和90.80%(‘青永久709’);而旗葉長和旗葉寬的變幅相對較小,變幅最小的是株高,‘愛沃’和‘青永久709’的M1代株高的最大CV值分別為6.39%和7.62%。另外,同一指標在兩品種間的變化情況各不相同。盡管兩品種的對照在各指標上的變化較小(CV<14%),但NaN3處理后兩品種燕麥M1代的各指標均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異畚帧腗1代旗葉寬(CV:7.80%~30.72%)和有效分蘗數(shù)(CV:8.33%~80.28%)的變幅大于‘青永久709’(CV:7.16%~23.34%和7.33%~58.79%)。除此之外,其余指標的變化幅度均為‘青永久709’大于‘愛沃’。
表3 不同NaN3處理下燕麥M1代各指標的平均值及變異系數(shù)Table 3 Average value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each index of oat M1 generation under different NaN3treatments
基于株高等7個性狀指標,對9個不同NaN3處理組合下燕麥的M1代植株進行PCA分析(圖1)?;赑C1可將M1代植株劃分為彼此獨立的兩大類群,即對照所在的A類群(A-1和A-2)和經(jīng)NaN3處理后M1代群體所在的B類群(B-1和B-2)。雖然PC2并未將兩大類群進一步劃分,但兩品種及其M1群體還是分別位于4個不同的亞群中。其中,‘愛沃’對照所在的A-1亞群與‘青永久709’對照所在的A-2亞群彼此分離、互不影響;而B-1和B-2兩個亞群不能完全獨立。但相較于B-1亞群,B-2亞群表現(xiàn)出更大的離散程度。說明‘青永久709’的M1代群體在7個指標上的差異更明顯,個體間的變化程度更大。
圖1 燕麥M1代性狀的PCA分析Fig.1 PCA analysis of oats M1 traits注:A-1表示‘愛沃’對照;A-2表示‘青永久709’對照;B-1表示‘愛沃’不同處理;B-2表示‘青永久709’不同處理Note:A-1 indicate ‘Everleaf’ control;A-2 indicate ‘Qingyongjiu 709’ control;B-1 indicate ‘Everleaf’ different treatments;B-2 indicate ‘Qingyongjiu 709’ different treatments
NaN3是一種具有誘變作用的無機鹽,在酸性環(huán)境下,NaN3會產(chǎn)生HN3分子,HN3進入細胞會抑制細胞的呼吸作用以及ATP的形成[26],造成DNA分子發(fā)生堿基替換,誘發(fā)點突變[27]。經(jīng)NaN3處理后,燕麥M1代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受到顯著影響,出苗期、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均較對照明顯延后。有研究報道,經(jīng)NaN3處理后的小麥種子在大田播種后出苗較正常種子推遲4~5 d,麥苗明顯細弱,生長緩慢[28]。這可是由于NaN3處理使得植物細胞供能受到抑制,從而影響了幼苗生長[29]。
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大小的變化反映了植物在光合能力最大化與逆境適應(yīng)間的權(quán)衡[30]。在本研究中,NaN3處理后燕麥M1代植株的旗葉長較對照下降,旗葉寬卻較對照增加,導致旗葉面積發(fā)生了變化,進而影響了光合產(chǎn)物的積累。這與陳燦[30]在水稻上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與之不同的是,陳燦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化學誘變劑對水稻的生長表現(xiàn)出“抑高促蘗”的效應(yīng),即抑制了株高而促進了分蘗。但本研究中,NaN3處理后‘青永久709’的M1代株高下降,有效分蘗增加,而‘愛沃’在株高下降的同時有效分蘗數(shù)也大多低于相應(yīng)對照,原因可能是‘愛沃’旗葉面積下降,降低了光合產(chǎn)物的積累[31-32]。有研究表明,NaN3對植物的影響與逆境相似,會對植物體內(nèi)赤霉素、生長素等相關(guān)激素的合成與分解產(chǎn)生影響[26],從而調(diào)控植物的株高及分蘗[33]。分蘗是谷類作物最重要的農(nóng)藝性狀之一,對單株小穗數(shù)或穗粒數(shù)起決定性作用[34]。經(jīng)NaN3處理后燕麥M1代植株的主穗粒數(shù)較對照有所減少,但主穗粒重增加。而在李衛(wèi)華[35]的研究中,小麥M1代的分蘗數(shù)隨誘變劑濃度的升高表現(xiàn)出“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主穗粒數(shù)和主穗粒重均明顯下降。原因可能是所用化學誘變劑不同,對植物造成的效應(yīng)也有所不同;另外,不同物種對誘變劑的響應(yīng)也不盡相同。
變異系數(shù)可以反映植物某一指標的變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該指標的遺傳變異水平[36]。在本研究中,各處理下M1代的株高和旗葉長的變異系數(shù)較小,而有效分蘗數(shù)、旗葉面積、主穗粒數(shù)和主穗粒重的變異系數(shù)較大,其中主穗粒重的變異系數(shù)最大(‘愛沃’的為87.92%;‘青永久709’的為98.27%),這與張容[34]在小麥上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M1代植株的旗葉寬以及旗葉面積也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除旗葉寬和有效分蘗數(shù)外,其余各指標的變幅均為‘青永久709’大于‘愛沃’。表明不同基因型對同一化學誘變劑的敏感性不同[37]。基于7個指標的PCA分析,將供試材料劃分為4個亞群,其中M1代所在的B-1和B-2兩個亞群并不能完全獨立,體現(xiàn)了NaN3處理后兩品種某些指標變化的一致性。而變異系數(shù)則體現(xiàn)了不同指標對NaN3的反應(yīng)程度。另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PC1與PC2之和為31.4%,相對較小。說明在前兩個主成分下,7個指標并不能充分解釋M1代個體間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化學誘變劑對植物產(chǎn)生的誘變效應(yīng)是隨機的,有的變異在M1代只是暫時的生理失調(diào);NaN3處理還可能誘發(fā)燕麥產(chǎn)生其他變異,而這類變異在M1代尚未表現(xiàn)出來[38]??傮w而言,‘青永久709’的M1代個體間差異更大,可能更有利于后代突變體的篩選。
隨著化學誘變劑濃度的增加以及誘變時間的延長,誘變劑的滲透程度逐漸加大,對植物的效應(yīng)也隨之加劇[39]。M1代各性狀的變幅總體隨NaN3濃度的升高及處理時間的延長而增大。NaN3濃度越高,后代性狀的變化幅度越大,突變類型可能越多。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植物抵御NaN3脅迫的能力會隨其濃度升高而逐漸增加,但濃度過高又會打破機體的代謝平衡,毒害作用加劇,死亡率過高,導致誘變后代群體數(shù)量減小,不利于突變體的篩選[40]。另外,NaN3處理下各指標的變化幅度明顯不同,如‘愛沃’的M1代有效分蘗數(shù)在低濃度、短時間(5 mM/1 h)內(nèi)變異系數(shù)就高達80.28%。因此,在何種處理下能獲得最大的變異群體,也因具體材料而異。
NaN3處理顯著影響了燕麥M1代植株的生長,使其生育期推遲、株高降低,有效分蘗數(shù)、旗葉面積、主穗粒數(shù)和主穗粒重均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且隨NaN3濃度的升高和處理時間的延長,變幅逐漸增大。相較于‘愛沃’,‘青永久709’對NaN3處理反應(yīng)更敏感,其M1代各指標的變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