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紅
中國歷史上,勤王的例子很多。一說到勤王,可能絕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是舉兵抗元、被俘后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特別是其《過零丁洋》里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激勵古往今來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yè)英勇獻身。
這里所說的勤王臺,位于我的家鄉(xiāng)蓮花縣六市鄉(xiāng)山背村,它的確與文天祥勤王有關(guān)系。當年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吳希奭(1237-1279),時任廬陵主薄,他帶頭聯(lián)名上書樞密院,并在書中慷慨陳詞:“今主上危難,豈能茍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逼鋹蹏囊缬谘员怼kS后,回到故鄉(xiāng)六市山背村,毀家紓難招募勇士數(shù)千人,組成勤王之師,在家鄉(xiāng)附近的山頭上,筑起了“勤王臺”,誓師抗元勤王,策應文天祥扶宋救國。
辛丑大暑前一日,筆者一行從縣城出發(fā),走319國道,過馬腦下,去山背村,不久便看到掩映在一片青松翠柏之中的勤王臺。
我們拾階而上,來到一個寬敞的平臺,平臺的兩邊分立兩塊白玉蘭石碑,右側(cè)是勤王臺簡介,左側(cè)是李其昌的《勤王臺有引·七古歌》。再次拾階而上,來到一個較小的平臺,左側(cè)是吳希奭一家三十余人的合葬墓,右側(cè)立有《勤王臺重修記》等三排九塊黑色的石碑。勤王臺在清乾隆二十五年和道光三年曾兩次修整,2017年,當?shù)卣畵芸钪匦乱?guī)劃修繕,現(xiàn)列入市級保護文物名錄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對面最高處便是吳希奭之墓,墓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組臺階,中間那塊石碑上書“勤王臺”三個大字。此臺是宋代忠烈吳希奭捐募勇士,響應文天祥起兵勤王,筑臺誓師之處,也是吳希奭全家三十人為國捐軀的墓地。
吳希奭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他帶兵很有方法,注重整肅軍隊,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xiāng)等地,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南宋王朝為表彰吳希奭收復失地的功勛,敕封其為湖廣招討使,掛忠勇元帥印。后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奭軍激戰(zhàn),吳希奭迎頭痛擊,愈戰(zhàn)愈勇,多次大敗元軍,并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奭“一死以報國”的忠心并未改變,抗元的壯志并未動搖,繼續(xù)浴血奮戰(zhàn)。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奭率眾抗擊,激戰(zhàn)十五晝夜,身受十余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一家三十余人都為國捐軀,譜一曲“勤王悲歌”,成千古絕唱。他的兩個兒子帶兵去外圍抗元,當行至坊樓鄉(xiāng)與閃石鄉(xiāng)交界處一坳口時,馬泣不前,不久就傳來父親殉難的噩耗,吳希奭的兩個兒子便自刎殉國,后人將此地取名“泣馬坳”并立祠紀念。吳希奭起兵勤王的事跡,已載入《宋史》。如今,吉安市“文天祥紀念館”,吳希奭作為僚屬及忠義之士,位列館中且有詳盡介紹。
勤王臺山下,右前方筑有一梯形臺,臺頂上架有威力無比的戰(zhàn)斧和狼牙棒兩種騎兵兵器,較窄的兩墻面分別上書“古兵器”三個字,較寬的兩墻面每隔一段距離,插有方便鏟、單月方天畫戟、少林長桀、羊角戟等十來種步兵兵器,把把鋒利無比,直指蒼穹。右側(cè),建有兩棟房子,靠前的那棟灰白城堡為穿越樓,靠后的那棟紅墻藍瓦房則為蓮花血鴨文化展示館。
蓮花血鴨的起源也與勤王臺有關(guān)。當年文天祥從吉州親赴山背村參加吳希奭勤王誓師大會,各路豪杰飲血盟誓,廚師炒鴨子時,誤將未喝完的血酒當成醬油倒了進去,從而成就了“蓮花血鴨”這道名菜。當文天祥聽說這道味道鮮美的菜叫“血鴨”時,慷慨激昂地說:“今天我們在這里喝血酒,吃血鴨,盟血誓,誓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p>
展示館大門口兩邊的長廓上各架有一面碩大的紅鼓,不知何時,隨行的小孩使勁地擂起了大鼓。霎時,穿越樓上旌旗獵獵,“咚咚咚咚”的鼓聲響徹云霄,恍惚間,似乎能看見勤王臺的官兵們正在緊張地操練……
肅立在高高的勤王臺上,極目眺望,對面山頂上有座后人為紀念吳希奭修建的“忠烈祠”,祠前塑有一尊將軍手握長茅,身著飛舞的戰(zhàn)袍,騎著一匹飛躍而起的戰(zhàn)馬的雕像。沒有戰(zhàn)馬的嘶鳴,只是耳邊不斷地響起李其昌當年前來拜謁時所作的詩句:“悵望橋山劍為空,祇憑臺畔吊英雄。摩沙斷碣荒煙里,墓草當年濺血紅?!?/p>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七百余年過去,如今浩然正氣的勤王臺依然矗立,英烈千秋,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