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黑格爾對哲學思想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歷史上首位對辯證法的形式進行描述的哲學家,辯證法的歷史發(fā)展中黑格爾具有巨大的功勞。馬克思曾經提到辯證法因為形式的獨特,成為了德國當時廣為流傳的東西,任何事物與辯證法聯(lián)系上都會變得格外的光彩。并且基于“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法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擁護者的憤怒及恐慌。辯證法對于不斷運動的事物的認識都是通過事物運動的某個瞬間去實現(xiàn)的,所以辯證法從來不會對某件事物或者是東西產生崇拜,所以說辯證法是具有批判性以及革命性的[1]。在這部分表述內容中,馬克思創(chuàng)設性地提出了“神秘形式”以及“合理形態(tài)”這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我們應該透過這段經典內容深度的研究“合理內核”的外在要素,這樣才能合理地理解馬克思“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的相關內容。
黑格爾在總結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基礎上提出了辯證法,并且他通過反思有效地克服了一直以來困擾在西方哲學史中的種種矛盾,并且將哲學深深地扎根在了歷史的海洋中。同時他也借助唯心主義的手段將辯證法中的質量互變、辯證統(tǒng)一、否定之否定這些規(guī)律進行了解釋,另外也圍繞事物的本質與現(xiàn)象,借助辯證法展開了詳盡的介紹。恩格斯曾經就評價黑格爾的第一個重要的功績就是將自然、歷史以精神描述成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并且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黑格爾辯證法中很多的內容都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在精神的自我演變中逐漸被淹沒。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絕對精神,其本質內涵指的是獨立存在、囊括一切、唯一的宇宙本原。這一類型的絕對精神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奇特思維的產物,甚至連他自身是為何產生、是為何物、為何成了世界的本原而生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不清楚的,所以黑格爾的辯證法以絕對精神及其外化為基礎就不可避免地披上了一層神秘外衣,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這種神秘的色彩集中體現(xiàn)在馬克思所說的“神秘形式”和“神秘外殼”之中。
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中不僅存在對其具有批判意義的神秘之處,而且還存在對其延續(xù)的合理內容,馬克思自身也非常贊同以及認可黑格爾辯證法中的某些合理內容,在對這些內容進行批判和集成之后為自己的學說所使用。阿爾都塞覺得:“不能想象黑格爾的意識形態(tài)在黑格爾自己身上竟沒有傳染給辯證法的本質,同樣也不能想象黑格爾的辯證法一旦被‘剝去了外殼’就可以奇跡般地不再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而變成馬克思的辯證法?!盵4]
所以馬克思指出:從黑格爾的觀點中我們能夠看出顛倒的辯證法。想要探索出辯證法中真正的內涵就必須要將其再倒立回來。這其中所說的倒立指的就是將辯證法真正地釋放出來,擺脫精神對辯證法的束縛,要展現(xiàn)出辯證法最真實的形態(tài),將辯證法應用到實踐中去,鍛煉人們的思維[1]。在馬克思看來,人是能動的實踐的主體,精神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結果。歷史的人、實踐的人才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是所有創(chuàng)造力和推動力的源泉,而不是被神秘的絕對精神推動或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的思維中同時存在著對事物肯定以及否定的理解,這也是對事物最終滅亡的規(guī)律的理解,這不僅僅是通過不斷運動去了解事物的本質的,同樣也存在從某個瞬間去對事物進行理解。
辯證法中的這種獨特的思維模式明確指出了人類社會并不是一個完美存在的系統(tǒng)的觀點。因為歷史跟人們的認識是一樣的,它永遠不會以一種人們臆想中的完美的形式結束,因為完美在真實中是不存在的,歷史的演變也標志著人們從低級走向更高級,而這個階段只是歷史中某一個點的剪影。
在辯證法的相關論述中,馬克思明確表示:“辯證法之所以能夠在德國成為最流行的東西,是因為有神秘形式的加持,跟辯證法相聯(lián)系之后的任何事物都會顯得格外地有光彩。并且基于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法也能夠引起資產階級以及神秘形式辯證法擁護者的憤怒與恐慌。”[1]從這段話中馬克思提到了兩種不同的辯證法理論體系,而馬克思的“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也正是在黑格爾神秘形式辯證法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要想從根本上去合理地理解辯證法中的合理形態(tài),首先就需要人們去揭露辯證法究竟是怎么樣的一種法、它是屬于誰的,這也是人們去理解和論述辯證法的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必須予以明確。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的,因為人是一種有自主意識的主體,人們的任何活動都是經過思考得出的,而不是出于機體的本能。人們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者是實現(xiàn)某一個目標,所以在實施之前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經過一系列精心思考和制定規(guī)劃,從中就能夠明確地看出人類所具有的本質的屬性。所以說辯證法是人類主體的方法,同時也是辯證法的首要屬性。
辯證法作為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或方法,認識和改造的主體是人,所以這種方法是人作為主體所獨有的,不被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所享有。不同于動物出于本能的需要,人作為有意識的個體,人類一切的活動都是具有存在目的的,所有的行為方式在具體實施之前都是經過主體精心思考過的,其中被賦予了明確的個體活動的特征。
馬克思在對黑格爾的神秘形式辯證法進行批評時的主要點就在于其完全的忽視了人作為主體存在的特征,他不是將人作為主體,而是以絕對的精神作為一切生命的主體,絕對精神也并不是實際存在的具體事物,它也只是黑格爾主觀臆造出來的一種概念性的東西。即便是概念,他也是一種人們的思維方式,但是黑格爾卻并不這么認為,他覺得概念不是由人產生的,而是人和世界是在概念的逐漸演變中形成的。
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也堅持了主體性,但是他的這種主體性辯證法是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以絕對精神為本原的辯證法,將辯證法神秘化了,與馬克思始終堅持以人為主體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馬克思的“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中的主體表現(xiàn)形式就是具體的人。
黑格爾是第一個提出辯證法的哲學家,在黑格爾辯證法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否定辯證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將黑格爾的辯證法稱之為否定辯證法。黑格爾在他的辯證法中也否定了事物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動力就是事物發(fā)展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這個觀點,因為如果對于這點不進行否定那么事物的發(fā)展始終都將是停滯不前的。事物的發(fā)展需要通過對其進行不斷的否定,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事物的發(fā)展,對已經否定的事物再進行否定,這也就形成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循環(huán)發(fā)展階段,相較與最初的否定,這又是一個全新的階段。
馬克思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才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內容作為基礎,提出了辯證法的合理形態(tài)的相關內容。在馬克思的觀點中,辯證法的合理形態(tài)能夠對時間萬物的循環(huán)發(fā)展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時也能夠從不同的階段對事物展開有效的了解。辯證法中蘊含的批判性以及革命性都能夠在對事物的否定中體現(xiàn)出來,否定之否定也是能夠促進事物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的,而發(fā)展的終點就是滅亡,所有舊的事物都會將被新的事物所替代。
馬克思哲學思想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實踐的觀點,同時這也是馬克思哲學演變過程中的核心內容。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提出了實踐的觀點,并且批判了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看來,此前的唯物主義普遍缺乏對事物最直觀的認識以及理解,不能夠將事物看成是人們的感性活動,要通過實踐真正地從客觀角度去加以理解[3]。
實踐是個體的人與世界共同存在的必要的基礎,它不僅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同時也是個體的人的存在的方式。馬克思提出的辯證法與唯物主義較為類似,兩者都需要從實踐出發(fā)來進行對社會的理解,所以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都是實踐的產物。馬克思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生活的本質就是實踐,能夠將理論知識引導向其他層面的東西都可以在社會實踐中加以理解和解決[3]。
馬克思認為:批判并不是真正的武器,對于物質的破壞只能夠用物質來實現(xiàn)[3]。對于理論和思想的批判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能夠最終演變成為物質層面,那么這種批判最終也是紙上談兵。所以在對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使用過程中,要將一切落實到實踐中,以實踐來使用辯證法。
實踐作為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一種手段,是人和物質世界相聯(lián)系的中介,同時也是人和世界的存在方式,馬克思的哲學也稱作實踐哲學,所以馬克思“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法也是實踐的辯證法。而利用辯證法去理解事物的同時也離不開實踐的指導,并且要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實踐去檢驗一切真理。
將實踐與合理形態(tài)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對神秘形式全方位的超越,這其中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內容也就是馬克思辯證法的最終奧義。辯證法通過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夠發(fā)揮出其最大的作用,才能夠實現(xiàn)對所有事物的全面超越。馬克思的辯證法實現(xiàn)了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繼承與超越,同時也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了批判,將實踐與辯證法相結合,才能夠將哲學的精神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
唯物主義辯證法是人們對社會、自然以及精神世界規(guī)律進行認識和了解的一般方法。對事物發(fā)展的相關聯(lián)系做出了揭示,并且也給人們提供了有關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觀念與方式。
唯物主義辯證法中的重點核心內容是對矛盾分析方法的合理應用,這也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要點。矛盾分析法重點抓住針對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特殊性展開研究,將得出的研究結論有機地結合并且再次更為深入地開展分析,這些內容都是矛盾分析法用于實踐的集中體現(xiàn)。唯物辯證法中還蘊含著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以及永恒發(fā)展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從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事物的發(fā)展是質變與量變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我們要格外地關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嚴格把握好事物之間的變化程度,做好量變的積累統(tǒng)一,以求實現(xiàn)完美的質變,這個過程是需要足夠的耐心的,切不可急于求成。事物發(fā)展中充斥著各種矛盾與曲折,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察覺并且充分評估其中的問題,嚴格把握好事物發(fā)展的總體趨勢。
唯物辯證法在實際生活以及對自然、社會、思維三者之間的規(guī)律的理解把控中,都具有獨特的應用以及普遍的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去認識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
馬克思的“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提出的,并且具有明顯的批判性,這種辯證法在實現(xiàn)對事物的理解的過程中會蘊含著一定的否定的理解內容,這是對世間事物最終都會走向滅亡的有效的理解;辯證法理解的事物都是在不斷進行變化的,對于它的理解也是基于短暫的性能層面進行的,辯證法從來都不要求人們去對某一事物進行崇拜,從本質上來說,這是具有批判性以及革命性的?!盵1]
“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運用當作是進行事物批判的理論性武器,對事物進行批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揭露事物中理論的不充分性,換句話說就是揭露事物合理形態(tài)中殘缺的部分?!昂侠硇螒B(tài)”辯證法是用來進行批判的最根本的方式,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活動進行的靈魂所在,馬克思從青年時代到成熟后的思想的發(fā)展都一再貫徹將辯證法作為理論展開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為基礎,揭露了黑格爾辯證法中所謂的外界力量,也就是絕對精神,并且對其中的合理內核進行了相應的繼承和演變,最終形成了“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法。這兩種不同的辯證法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根本就是這兩者所代表著不同的階級立場,前者主要是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而后者則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我們要長期保持合理形態(tài)的本質屬性,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始終保持對事物的批判,要始終堅持服務于無產階級的本心,不能夠淪為統(tǒng)治階級的“走狗”,這也是馬克思辯證法最本質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