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培旭
(民勤縣蘇武鎮(zhèn)蘇武山小學 甘肅 民勤 733300)
教育懲戒的基礎前提是以教育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的,懲戒是一種教育的手段,通過懲戒教育的有效策略,改變對學生進行處罰的行為,不損傷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在教育懲戒的策略中,樹立正確的觀念,誠心的理解、并接受教育懲戒,主動的糾正錯誤的觀念、做法,提高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近些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化,教育懲戒的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教育懲戒的本質和體罰、以及變相體罰之間有著本質區(qū)別,教育懲戒是懲罰過去的錯誤,以此形成警示的功能,對未來受教育者的行為進行警示、約束,降低再次發(fā)生違法亂紀事件的風險,這是懲戒的表面詞義。從另一個深層次的角度對教育懲戒的內涵進行分析,通常認為,教育懲戒針對的是學生的道德教育問題,在其他的問題方面,則不能隨意的進行教育懲戒策略的運用,教育懲戒是在學生發(fā)生行為偏差的時候進行的一種否定處理的方式,其本質是要否定學生的行為[1]。教育懲戒和教育獎勵之間是相對應的關系,教育懲戒在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管理中采用的是一種強制性的手段,由學校教師作為實施教育懲戒策略的主體,用心理上的強制或物理手段上的強制,使被懲戒對象體會到身心方面的痛苦或損失,將其原有的一些權利剝奪。教育懲戒是具有合法性的教育,仍舊屬于教育手段的范疇內,既可以是學業(yè)性的懲戒,也可以是紀律性的懲戒,懲戒的過程結合了具體的目的和手段等多項要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最終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xiàn)學生的長遠進步和身心健康發(fā)展[2]。
教育懲戒和激勵獎賞、期望等多個方法之間是存在相似性質的,教育懲戒的動機是要使學生改過自新,防止發(fā)生再一次的違規(guī)行為,教育懲戒不等于制裁,而是在于其根本的教育性功能,懲戒的對象是發(fā)生的違規(guī)行為,而不是以學生的本人作為懲戒對象,在師生之間,懲戒被作為一種良性的行為。在農村學校的教育中,教育懲戒是值得提倡和使用的,但是要始終堅持育人的最終目的和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防止學生身心受到侵害。教育懲戒中,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短時間的罰站、暫時扣留物品等,屬于一般教育懲戒,在日常管理和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較為嚴重的教育懲戒是針對情節(jié)嚴重的錯誤、較為惡劣的錯誤,時進行的懲戒活動,要通過通知家長、限制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由專人訓導或隔離反省等方式進行教育懲戒;在教育懲戒中最嚴重的懲戒方式是在學生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惡劣的情節(jié)是采用的,例如出現(xiàn)了同學欺凌事件、對教師進行辱罵毆打,嚴重的影響了教學秩序等,對于此類惡劣的情節(jié),采用最嚴重的教育懲戒方式是通過停課、停學、訓誡等方式,或是通過警告、記過、留校察看等處分進行教育懲戒。在新時期的環(huán)境下,農村學校實施教育懲戒,對于校園安全、學生心理健康、品德培育,具有深遠的意義,起著有益的作用[3]。
在農村學校中實施教育懲戒,具有維護校園安全的功能,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風險,誘發(fā)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因有很
本文為2021年度武威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其課題名稱為《新時代農村學校實施“教育懲戒”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21]GH129多,在農村地區(qū),既有學校、家庭、政策、社會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學生個人心理、生理等個體化微觀因素的影響。在農村的學校教育中實施教育懲戒,從學校的管理層視角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校園的道德文化建設,可以將教育者的積極功能發(fā)揮出來,倡導德育教育目標的落實,對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行培養(yǎng),在教育懲戒下,對校園暴力等事件問題進行遏制,消除校園安全隱患問題,保護潛在的受害者。在實施教育懲戒的過程中,呵護式的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得到了改進,增強了教育懲戒的威懾力,督促學生矯正錯誤的觀念行為,從小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增強底線意識,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尊重道德,增強自律精神,從根本上消除了校園中發(fā)生的暴力事件風險,有效的維護了農村學校的校園安全性[4]。
農村學校的教育懲戒實踐研究正在逐步的推進,實施教育懲戒,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有益的,僅僅在賞識教育下進行農村的育人活動,過于片面,讓賞識教育成為主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自尊,鼓勵學生進取,卻不敢對學生進行批評懲戒,放任學生自我成長,導致了學生形成了淡薄的紀律意識,開始我行我素,形成了反作用力,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身心健康成長形成了負面影響。在賞識教育中,應適當的將教育懲戒滲透其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協(xié)調,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教育懲戒中,恰當的運用教育懲戒的策略,同時要將教育懲戒的補充功能利用起來,使教育懲戒和賞識教育形成平衡狀態(tài),有效的維護了學生尊嚴,關心愛護學生,改變了片面的育人觀念,不溺愛、不吹捧[5]。用適當的教育懲戒,引導學生的正確認知,對自己的錯誤形成更全面的認識,積極的改正錯誤,在適當的教育懲戒中學生的意志力、自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接受教育懲戒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磨煉的過程,從挫折中,學生將逐漸收獲經驗,形成辨別意識,對是非、美丑、善惡進行分辨,對自身的錯誤缺點進行改正,消除不良行為和觀念,為自己負責,促進了農村學生心理素質不斷提升[6]。
在新時期環(huán)境中,農村地區(qū)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知識、技能教育的基礎之上,滲透品德教育,防范學生發(fā)生品德失范的行為和問題。在該背景下,農村學校實施教育懲戒的活動和策略,給予了教師一定的懲戒權,能夠進行對學生不道德行為觀念的管教、督促,在適當的教育懲戒下,學生樹立起了科學的認知觀念、正確的規(guī)則意識,主動的對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和校園的規(guī)定加強重視,踐行到實際,形成對自身行為舉止的約束,使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形成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性,使其形成高尚的品格,成為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在農村學校的教育懲戒策略實施中,學生發(fā)生品德失范行為的風險大大降低,因為在教育懲戒中,學生將會從“他律”向“自律”轉換,提高自身行為習慣的規(guī)范性,加強對自身道德行為文明規(guī)范的建設,在潛意識中,提高對自我的要求,自發(fā)產生向善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高學生對不道德行為的修正能力,強化學生們的道德素養(yǎng),使其形成健全的品格、良好的人格[7]。
在農村學校實施教育懲戒的策略,需要把握適度性的原則,對教育懲戒的強度進行有效的控制,以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為依據,將懲戒的強度控制在剛好能夠將不協(xié)調因素消除的程度上,阻止負面行為,喚醒正向行為,合理的對教育懲戒的力度進行調整,在適度的“小懲”中、產生“大戒”作用。教師可以在規(guī)定教育懲戒的相關內容時,用相對較大浩大的聲勢來形成一定的懲戒效應,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用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方式實施適度的懲戒,有分寸的、適度的實施教育懲戒活動,避免學生感受到身心方面的巨大痛苦,只需要對學生的心靈產生振動作用即可,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自己的錯誤行為。農村學校的教育懲戒中要切忌逼迫行為、壓制行為,使用柔性的方式進行適度的訓誡,教師要轉變高高在上的訓導者的角色,避免使用激烈的言辭或嚴厲的面孔,可以利用適度幽默的語言、暗示的表情等方式,使學生們在適度性的教育懲戒中,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錯誤的做法,及時的進行行為的糾正,在思想和心靈的振動下轉變思想觀念和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懲戒策略的使用應降低頻次,以少為宜,這樣才能夠保證懲戒策略具有一定的威懾性,而不是濫用無度的使用,若是過度頻繁的進行懲戒策略,經常受到教育懲戒的學生,將會導致學生形成麻木的心理,教育懲戒的功能、公信力、威懾力大大削弱。教育懲戒次數過高,有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更高程度的焦慮,學生的心理保護屏障被破壞,形成了自暴自棄的觀念,因此在合理控制農村學校教育懲戒力度的基礎之上,還要對教育懲戒的間隔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用較短的懲罰期、有間隔的懲戒方式,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或過失。為了保證農村學校教育懲戒的適度性,可以結合合理代償性的策略方法,讓學生們?yōu)樽约旱腻e誤行為付出一定的補償或代價,通過勞動任務或學習任務等方式來進行懲戒,是一種簡單的合理代償性策略,這種方式中,學生將會認為學習是痛苦的、勞動是懲罰,因此形成了厭學情緒,無法獲取良好的實效性。在合理代償性策略的應用中,應選擇正確的代償媒介,恰當的運用代償媒介,取得理想的教育懲戒效果,教師應改變懲罰學生背書、抄寫詞語、掃地等教育懲戒的方法,在代償性懲戒的運用中,保證代償媒介選擇的合理性,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代償觀念、糾錯觀念,為自己的行為做法負責[8]。
說理性策略在農村學校的教育懲戒總是一種常見的方法,利用說理性策略實施對學生的教育懲戒時,需要將道理講清,使學生明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確定錯誤的原因,明確錯誤點,以及懲戒的具體原因,而不是單純的進行懲戒,要通過講清道理和懲戒方式的相結合,在認知不協(xié)調的理論下,使學生產生消除不協(xié)調關系的強烈動機。因為認知因素之間形成越大的不協(xié)調程度越高,將會使受教育者形成更加強烈的動機,對不協(xié)調關系加強緩解,減輕不協(xié)調關系、改善不協(xié)調關系,也就是通過說理的功能,可以使學生形成對認知上不協(xié)調的全面認識和深刻的體驗,從而促進自身態(tài)度的轉變,形成一定的轉變態(tài)度的心理壓力。在說理中,學生可以對自身錯誤的根源、性質、危害,形成更全面的認識,消除了一味的懲戒命令下學生可能形成的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學生在說理中,了解到了受懲戒的原因和具體的道理,提出了改進的具體方法,在說理中,學生明確了改進的方向和努力的方式,學生們真正達到了心服口服地接受懲戒的效果,增強了教育懲戒的有效性。在說理過程中,教育者可以運用一種“自己人效應”的理論,和學生們之間建立起“自己人”的關系,使對方更好的接受教育懲戒,了解教師的行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使學生的心理負擔得到減輕,降低心理壓力。利用先揚后抑的方式,關注學生的立場、出發(fā)點,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優(yōu)勢特、長閃光點之處,進行主動的挖掘、肯定,在此基礎之上,將不足之處表明,巧妙的將學生要接受的批評和學生的優(yōu)點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在教師的說理性教育懲戒策略下,體會到來自教師的關懷、愛護,糾正錯誤的觀念和行為[9]。
在農村學校中教育懲戒策略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了解到懲戒是由不良行為是引起的,由此糾正錯誤的行為,而不是為了懲戒而實施對學生的教育懲戒措施,在合理、適度的教育懲戒中,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借鑒的方式,和學生進行交談,使學生了解到懲戒的原因,對懲戒的意義形成更深刻的認知,促使學生在教育懲戒中,實現(xiàn)身心健康的和諧成長與發(fā)展。教育者要對教育懲戒的策略進行合理的運用,在撫慰性、一致性的策略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認知,若是存在懲戒有誤的情況,或是過度懲戒的問題,需要坦誠的卸下包袱,向學生表示歉意。通常情況下,需要在保留先前的批評的前提下進行解釋,防止學生出現(xiàn)對錯誤和錯誤的改正形成負面想法的情況,以此保證教師要保持一定的威信,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撫慰性策略和一致性策略要共同進行,一致性指的是要在教育懲戒中保持一致性的態(tài)度,例如學生的某種行為在過去是要被懲戒的,那么在現(xiàn)在同樣應該進行懲戒。
學校和家庭之間要形成一致關系,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的懲戒應獲取家長的支持,而不是出現(xiàn)家校雙方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防范學生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不該受到教育懲戒,保證懲戒的連續(xù)性、一致性,消除違禁行為和風險,防止出現(xiàn)不一致性影響的負面結果,消除行為變成習慣的風險。學校、教師作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增強教育效果中的主體,通常會制定一系列的紀律制度,進行規(guī)范化的學生管理,在教育懲戒中,來自家庭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家長要同樣作為教育懲戒中的協(xié)助者、輔助者,和學校、教師達成一致性。教師和家長要在作出決定后,利用懲戒教育策略,及時制止,保持行為上的一致性,有規(guī)律的使用懲戒策略,構建起教育懲戒的合力效應,堅定的做好教育懲戒工作,堅守底線,靈活、規(guī)范的落實教育懲戒的目標[10]。
結論:綜上所述,合理的教育懲戒策略是有必要滲透到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因為在懲戒教育中,學生可以受到精神上的引領與帶動,主動的思考錯誤問題。在教育懲戒和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并存的教育環(huán)境中,用藝術性的懲戒策略,增強育人的實效性,用真誠、寬容,對待學生個體,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