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木木
話說當時史進道:“卻怎生是好?”朱武等三個頭領(lǐng)跪下道:“哥哥,你是干凈的人,休為我等連累了。大郎可把索來綁縛我三個出去請賞,免得負累了你不好看?!笔愤M道:“如何使得!恁地時,是我賺你們來捉你請賞,枉惹天下人笑我。若是死時,與你們同死,活時同活。你等起來,放心,別作緣便。且等我問個來歷緣故情由?!?/p>
史進上梯子問道:“你兩個都頭,何故半夜三更來劫我莊上?”那兩個都頭答道:“大郎,你兀自賴哩。見有原告人李吉在這里。”史進喝道:“李吉,你如何誣告平人?”李吉應(yīng)道:“我本不知,林子里拾得王四的回書,一時間把在縣前看,因此事發(fā)?!笔愤M叫王四問道:“你說無回書,如何卻又有書?”王四道:“便是小人一時醉了,忘記了回書?!笔愤M大喝道:“畜生,卻怎生好!”外面都頭人等懼怕史進了得,不敢奔入莊里來捉人。三個頭領(lǐng)把手指道:“且答應(yīng)外面?!笔愤M會意,在梯子上叫道:“你兩個都頭都不要鬧動,權(quán)退一步,我自綁縛出來解官請賞。”那兩個都頭卻怕史進,只得應(yīng)道:“我們都是沒事的,等你綁出來同去請賞。”史進下梯子,來到廳前,先叫王四,帶進后園,把來一刀殺了。喝教許多莊客,把莊里有的沒的細軟等物,即便收拾,盡教打疊起了,一壁點起三四十個火把。莊里史進和三個頭領(lǐng),全身披掛,槍架上各人跨了腰刀,拿了樸刀,拽扎起,把莊后草屋點著。莊客各自打拴了包裹。外面見里面火起,都奔來后面看。
且說史進就中堂又放起火來,大開了莊門,吶聲喊,殺將出來。史進當頭,朱武、楊春在中,陳達在后,和小嘍啰并莊客,一沖一撞,指東殺西。史進卻是個大蟲,那里攔當?shù)米?!后面火光竟起,殺開條路,沖將出來,正迎著兩個都頭并李吉。史進見了大怒,仇人相見,分外眼明。兩個都頭見頭勢不好,轉(zhuǎn)身便走。李吉也卻待回身,史進早到,手起一樸刀,把李吉斬做兩段。兩個都頭正待走時,陳達、楊春趕上,一家一樸刀,結(jié)果了兩個性命。縣尉驚得跑馬走回去了。眾士兵那里敢向前,各自逃命散了,不知去向。史進引著一行人,且殺且走,眾官兵不敢趕來,各自散了。史進和朱武、陳達、楊春并莊客人等,都到少華山上寨內(nèi)坐下,喘息方定。朱武等到寨中,忙教小嘍啰一面殺牛宰馬,賀喜飲宴,不在話下。
(以上內(nèi)容節(jié)選自《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 中小學(xué)生閱讀指導(dǎo)目錄》(2020年版)收錄書目—《水滸傳》)
少華山上來了一伙強人,扎下山寨,以神機軍師朱武、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為頭,大行打家劫舍之事。華陰縣出三千貫賞錢召人捉拿他們,史進為防他們薅惱村坊,自此修整門戶墻垣,安排莊院,拴束衣甲,整頓刀馬,提防賊寇。果真這日捉了陳達,卻被三人義氣“感化”,不僅放了陳達,還與其多有往來,甚至邀三人于中秋佳節(jié)在莊上賞月飲酒。四人賞月之時,李吉將史進私藏三人的消息告發(fā),官府帶人圍住了史進的莊院,于是發(fā)生了上文中的一幕。
史進明知朱武、陳達、楊春三人是官府在捉之人,仍窩藏他們,甚至不惜和官府作對,他的做法從法律層面該如何評價呢?
可以肯定的是,史進的行為屬于窩藏。對于窩藏行為的處理,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相應(yīng)的規(guī)定。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本文故事發(fā)生的宋朝,對這種行為是怎么處理的吧!
宋初修訂的《宋刑統(tǒng)》(全稱為《宋建隆重詳定刑統(tǒ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在《宋刑統(tǒng)·捕亡律》中,規(guī)定“諸知情藏匿罪人,若過致資給,令得隱避者,各減罪人罪一等”。也就是說,如果明明知道罪人的犯罪情況,卻故意藏匿,或罪人經(jīng)過其處,予以指授道途,并贈送錢財物品使罪人潛隱他處的,各減罪人罪一等對其進行處罰。北宋中期后,還制定了特別刑事立法《窩藏重法》,將窩藏犯視為應(yīng)施以重法之人,加重對窩藏犯的處罰,這是中國古代藏匿罪立法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在本文的故事中,史進明知朱武、陳達、楊春三人打家劫舍,危害百姓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卻在官府捉拿他們時將其窩藏,甚至不惜和官府對抗,放走了三人。史進的行為明顯觸犯了當時的法律,構(gòu)成“知情藏匿罪”。在現(xiàn)代社會,窩藏這一犯罪行為也因其破壞司法機關(guān)對犯罪者進行刑事追訴和刑事執(zhí)行的正常活動,成為國家予以打擊的對象?!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不過,古代的藏匿罪和現(xiàn)代的窩藏罪在犯罪主體的范圍上有所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古代刑律中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即親屬之間隱匿犯罪不負刑事責(zé)任的原則。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自漢代正式入律,之后一直為各朝代所遵循。比如:唐律完全繼承了這一原則,但將漢時容隱的親屬范圍由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大父母和孫之間擴至凡“其同居”者皆可相容隱,即“同居相隱不為罪”。不過,該原則并非可以適用于所有犯罪,具體來說,如果罪犯所犯的是普通犯罪,藏匿罪犯者則適用《名例律》中“同居相隱不為罪”原則,不構(gòu)成藏匿罪;而對于謀反、謀大逆、謀叛等嚴重危害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重大犯罪,藏匿罪犯者不管與罪犯是否存在親屬血緣關(guān)系,與非親親之間的藏匿一樣,都要“減罪人罪一等”定罪處罰,禁止容隱。新中國成立后,提倡依法治國,強調(diào)“懲罰犯罪”的實體正義,主張違法必究,廢除了古代刑律中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要求任何人不得窩藏、包庇罪犯,而且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wù)。
北宋末年,奸臣當?shù)?,社會動蕩,當時的統(tǒng)治者制定了特別的“重法”來懲罰“窩藏者”,卻激起了農(nóng)民更強、更激烈的反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我們的國家有了和諧、穩(wěn)定、富裕的社會環(huán)境,人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勞動、奮斗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明白,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任何包庇罪犯、幫助罪犯脫逃、隱匿罪證的行為都是違法犯罪行為,與國家利益不符,與人民利益相悖,因此,每一個公民都應(yīng)遵紀守法,為建立法治社會,建設(shè)時代強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