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偉(淄博市張店區(qū)齊悅實驗小學/山東省淄博市)
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小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小學生因為心智各方面發(fā)展尚未成熟,在學習及成長期間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這一階段可謂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傳統(tǒng)模式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分強調學生知識獲得的過程,并不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可是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環(huán)境下,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教師在這一環(huán)境下自然應當及時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道德與法治課程可謂對之前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教材的延續(xù)及發(fā)展,將德育法治有效結合在一起,有效引領學生養(yǎng)成了尊老愛幼、愛國誠信、文明知禮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遵紀守法、勤儉自強、誠實守信等高尚品格,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從小接受知識,還能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道德規(guī)范,促進學生知法、守法、用法,這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非常有意義。
新教材在新課改環(huán)境下明顯有所變化,其按照學生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自身生活圈、多樣社交圈以及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取材,同時還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法治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這能從近至遠、由表及里逐漸引導學生應用自身生活經驗,也能幫助學生學會以廣闊的思維方式來體驗與了解社會生活,這對于學生今后改造生活而言也意義非常。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在設計的時候,以開放式的模式將教與學進行有效結合,同時也很好地改善了德與法的學習方式,整個課程教學不再只是局限于傳統(tǒng)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反而將經驗交流、調查研究、辯論發(fā)言等多種學習方式有效結合在了一起,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將學生個人成長與家長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學會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及發(fā)展。
分析小學教育現(xiàn)狀即可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存在學科偏見,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重視程度不足,他們認為學好文化課才是主要任務,所以對于語、數、英十分注重。甚至有些學校為了學生語、數、英取得優(yōu)異成績,還出現(xiàn)了學科分層,在教學資源及教學投入上,道德與法治課程被冷落,整個課程教學可謂流于形式,存在較為明顯的走過場的現(xiàn)象,學生在這一環(huán)境下自然無法產生學習興趣,效果自然無法保障。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很多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時存在較大的理念偏差,對于學生的教學也大多是以知識性為主,忽視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培育,這使整個道德與法治課程流于形式。因為受傳統(tǒng)理念影響,教師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是以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無法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自然會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興趣產生不利影響。
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情況即可發(fā)現(xiàn),因為對于這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也較為單一,大多是以灌輸式、填鴨式為主,這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缺少趣味性及創(chuàng)新性,學生很難對該課程產生興趣。而學生一旦缺少學習興趣,整個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十分低下,很難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道德理念、價值觀及思想認知的效果,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單一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無法提升的重要因素。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在實施的時候,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整個教學理論性較強,使學生認為這一課程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僅會受到影響,整個教學也是無法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利于學生將所學實踐于生活中。除此之外,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學生也接觸了各種新興的理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革新速度卻較為緩慢,很多小學生覺得自己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不同,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情況自然也就無法提升教學效果。
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情況,即可發(fā)現(xiàn)課堂互動性不足也是教學問題之一,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足,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沒有按照計劃及思路來有序開展學習,大多是被動地圍繞著教師的思路轉,即教師講到哪里,學生整個學習思路就到哪里,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長此以往,學生自然無法按照正常思維模式來學習及記憶,甚至還會對這一學科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及發(fā)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想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一定要革新教學理念,改變之前過分注重理論的教學思想,畢竟雖然理論重要,可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不能完全圍繞著理論,還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及思考時間,改變之前填鴨式、灌輸式的單一教學方式,不斷革新自身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同時結合當下新聞熱點及時事來為學生講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解。總之,教師只有真正重視起來,革新傳統(tǒng)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之后高效教學活動的實施打好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對教材的研讀水平,然后進行合理的教學,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新舊教材定位、內容以及方向都有所不同,身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好新課改背景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求,立足于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法治教育理念來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同時關注與體現(xiàn)小學生的德育生活,圍繞著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進行合理設計,同時深入挖掘教材中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知識,以此來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而學生也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行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與提升。例如,教師在“拉拉手,做朋友”教學課上,即可為學生講述一些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學會交朋友;而在“請你相信我”的課上,則可以教導學生要待人真誠、言行一致,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合理指導與教學中得到成長。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在推進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強化自身教案的編寫能力,這也是教學優(yōu)化設計的前提,對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合理實施意義非常。教案本就是教師授課計劃表及行動指南,同時也是教師備課過程中對教材進行吸收與消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很好地反映了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智力成果。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應當不斷強化自身教案的編寫能力,在課程實踐期間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在教案編寫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于教材內容來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以此來明確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的效果。其次,還需要在課程實踐期間靈活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課程資源、課堂經驗來為學生選擇恰當的活動類型,同時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得到發(fā)展和提升。
以“勇于承認錯誤”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前即可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明確這一課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誠信做人”,在明確這一目標后,教師在教案編寫的時候即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合理的設計,可以在設計期間圍繞具體、真實的案例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誠信做人”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為學生全面發(fā)展與提升提供良好條件。
1.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讓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為教學創(chuàng)新及優(yōu)化提供了便利。傳統(tǒng)模式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在推進的時候,灌輸式教學法為主要方式,即教師會在課堂上直接將教材內容復述給學生,可是大量的文字使學生對于這一課程逐漸失去興趣,教學效率自然也會大大降低。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借用信息技術來優(yōu)化教學,這能將道德與法治的靜態(tài)知識進行動態(tài)化處理,這樣就能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因此得到提升,而且還能在視頻學習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師教授“不同地區(qū)不同生活”一課時,即可借由網絡來為學生搜集不同地區(qū)生活習俗的視頻或者圖片,通過資源整合處理,由多媒體播放出來,這樣整個課堂自然能夠生動有趣,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多方面感官刺激下主動學習,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2.情感體驗,豐富學生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需要建立在學生情感基礎上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并且深化學生的理解與認識。小學生年齡尚小,身心各方面發(fā)展都尚未成熟,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完成某一件事,這也是學生經常在課堂上走神的原因。為了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參與度,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不僅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引發(fā)學生共鳴,從而真正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教學“害人的邪教”的時候,即可在課堂上為學生搜集相關故事,然后在課堂上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共鳴,這樣學生自然會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及思想認知的形成。
3.尊重差異,促進個性化學習
不同學生本就是不同個體,身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期間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還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教學期間借由差異化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訴求,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得到發(fā)展和提升。為此,教師在教學期間,一定要充分意識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教學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觀察與分析,立足于學生個體實際情況來進行針對性教學,這樣才能避免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造成的優(yōu)等生吃不飽、學困生跟不上等情況。
例如,教師對班上一些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采用一些直觀化、簡單化的教學方式,由此來強化學生的理解;而對于一些中等生,教師則可以適當提升難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思考;而對于班上的優(yōu)等生,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在確保學生掌握與理解教材知識的同時,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識及認知,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為了改善教師重理論、輕實踐這一問題,教師在授課期間還可以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來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不僅能夠優(yōu)化教學,還能有效引發(fā)學生的認同感,從而真正保障教學效果。
例如,考慮到小學生年齡尚小,在外游玩的時候安全意識不足,為了避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為學生滲透一些安全教育、法律知識,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例來為學生介紹相關理論知識,這樣就能真正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學生也能在這一環(huán)境下得到成長與進步。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知識本就是生活經歷的總結與歸納,教師在教學期間若能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來優(yōu)化教學,不僅能夠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將所學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教師還可以借榜樣力量來感化與帶動學生。學校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均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還可以從自身著手,以身作則,來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就能在無形之中影響與感染學生,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效果。
例如,教師看到班級里的垃圾時可以隨手撿起,在與他人對話的時候要多使用禮貌用語,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榜樣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效果。
綜上所述,要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教師在課程實踐期間不僅要革新教學理念,提高對這一課程的重視程度,還需要立足于教學存在的問題,不斷強化自身教學能力,結合實際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借助生活事例來設計與優(yōu)化教學,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真正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課堂上領悟法治精神,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全面發(fā)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