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李志虎,袁冬梅,彭惠敏,武 林,陳 驥
樂山市市中區(qū)人民醫(yī)院骨科,四川 樂山 614000
胸腰椎骨折(TF)為暴力導致的脊柱胸腰段骨折,若治療不當,易導致神經功能損傷及脊柱畸形[1]。對于未傷及神經的TF,既往治療多選擇開放內固定,該術式治療TF盡管可有效固定骨折,恢復脊柱功能,但因術中需大面積剝離椎旁肌肉,故常易增大患者創(chuàng)傷,產生較多并發(fā)癥[2]。隨著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經皮胸腰椎螺釘(PTS)已成為TF的重要方法,并以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獲得廣大醫(yī)患青睞[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筆者科室收治的TF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PTS治療TF的臨床療效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方法。
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經影像學診斷為TF;(3)單節(jié)段TF;(4)椎管橫截面減小1/4;(5)椎管內無血腫、無異物。排除標準:(1)合并神經、脊髓損傷;(2)椎管受累30%以上;(3)椎體陳舊性骨折;(4)脊柱畸形;(5)顯著神經癥狀;(6)肝、腎功能異常;(7)合并惡性腫瘤。本組患者85例,男性54例,女性31例;年齡21~68歲,平均42.4歲;骨折部位:腰椎44例,胸椎41例;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47例,高處墜落傷29例,砸傷7例,其他2例;傷后至入院時間2h~5d,平均2.9d;骨質疏松16例。按照手術方法將85例TF患者分為PTS組(45例)、開放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手術方法
2.1PTS組 患者全麻,取俯臥位,腹部懸空,C型臂X線機下行體表定位,于傷椎相鄰上下椎體椎弓根以克氏針標記定位進針點,進針點位于椎弓根體表投影“貓眼”或“淚滴”外側緣中點,常規(guī)消毒鋪巾,標記點旁開1~1.5cm作1cm切口,切開皮膚及深筋膜。C型臂X線機下于上關節(jié)突和橫突相連處的進針點,將穿刺針尖端輕敲入目標節(jié)段的骨性結構,調整進針角度,嚴格避免針尖穿透內側皮質,保證穿刺針平行于椎板,穿刺至椎體后緣,再次C型臂X線機下透視,確定穿刺針在椎弓根內,再將穿刺針穿入椎體骨質1~1.5cm,將內芯拔出,置入導絲后將穿刺針取出。然后經每根導絲依次作縱行切口約3cm,經導絲將保護套及擴大套置入,擴大釘道,將椎弓根螺釘置入,擰入螺釘后將導絲取出,安裝連接棒,固定一側螺帽,復位撐開,確認椎體高度恢復滿意后鎖緊螺帽,關閉切口(圖1)。
2.2開放組 開放組行開放內固定?;颊呷?,取平臥位,后路正中切開,于棘突旁將多裂肌切開,暴露傷椎及相鄰椎體,常規(guī)放置定位針,確認定位針位置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安裝連接棒,撐開后以螺帽固定,再于C型臂X線機下確認椎體高度恢復滿意,然后鎖緊螺帽,置入引流后關閉切口。
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及術后住院時間等圍術期指標;兩組術前、術后6個月傷椎矢狀面指數、傷椎前緣高度比、Cobb角及腰痛情況等傷椎恢復指標;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神經根損傷、內固定松動等)。腰痛情況以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
圖1 患者男性,40歲,L2壓縮性骨折。a.置入L1/3經皮螺釘后術中入路圖;b.術中C型臂下正位片;c.術中C型臂下側位片;d.術前脊柱CT圖像;e.術后復查腰椎DR正位片;f.術后復查腰椎DR側位片
4統(tǒng)計學分析
PTS組術中透視次數、手術時間均多于開放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開放組(P<0.05)。見表2。術前,兩組傷椎矢狀面指數、傷椎前緣高度比、Cobb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傷椎矢狀面指數、Cobb角均較術前減小,傷椎前緣高度比均較術前增大(P<0.05);術后6個月,兩組傷椎矢狀面指數、傷椎前緣高度比、Cobb角、VAS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PTS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放組(P<0.05)。見表4。 以基線資料中的項目為自變量,以術后并發(fā)癥為因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損傷嚴重程度、骨質疏松、術前準備不充分、術中操作不當、過早進行強度過大運動為導致TF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5。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傷椎恢復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表5 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因素分析
腰胸椎位于胸腰生理彎曲移行位,應力極為集中,一旦遭受暴力,易發(fā)生骨折[4]。傳統(tǒng)術式不但需將椎板與多裂肌間的腱性連接切斷,還要廣泛剝離椎旁肌肉及肌腱,傷及椎體周圍神經及血管,導致椎旁肌肉失神經支配、生理結構及功能改變及壞死,并最終導致脊柱穩(wěn)定性降低,腰背部僵硬、疼痛等并發(fā)癥[5-6]。故在保證內固定強度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并發(fā)癥成為臨床治療TF的關鍵[7]。
PTS為微創(chuàng)治療TF的重要術式[8]。與傳統(tǒng)術式相比較,其具有下述優(yōu)勢[9-11]:術前準確定位,術中透視操作,可有效提高手術的精準度;術中多椎體置釘,內固定強度大;經肌肉間隙操作無需對椎旁肌、肌腱進行剝離,從而減少出血量,保護椎旁肌、肌腱及脊神經背支等組織的生理功能;螺釘于椎旁肌穿入可有效避免傷及椎旁神經;螺釘具有較低的應力反應,可有效避免椎旁肌損傷;手術操作簡單,切口小,出血量少,術后無需引流,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本研究中,PTS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開放組。術后6個月,兩組傷椎恢復指標均優(yōu)于術前,PTS組傷椎恢復指標均無差異,PTS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放組,說明PTS治療TF不但可達到與傳統(tǒng)術式一致的療效,且可有效減少創(chuàng)傷及術后并發(fā)癥,促進術后康復。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損傷嚴重程度、骨質疏松、術前準備不充分、術中操作不當、過早進行強度過大運動為導致TF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要認真分析上述危險因素,針對性制定相關策略并付諸實施,以達到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目的[12]。對于傷椎損傷嚴重、骨質疏松患者,術前需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13]。對于術前準備不充分,需加強各項準備工作,為手術操作奠定堅實的基礎[14]。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對于內固定選擇不當,需認真分析內固定釘棒連接部位的形態(tài)及大小,確保在小切口內能夠恰當安裝連接棒[15]。對于釘道偏差,術前需認真評價傷椎情況,準確界定進針點,明確矢狀角及水平角。進針后要認真進行探測,確認釘道四壁及頂端為骨性結構。準備釘道時需用手攻,切忌使用電鉆及錘擊,以避免突破骨皮質,導致神經損傷[15]。損傷嚴重、解剖復位及局部融合不充分、復位不良從而增加術后內固定承受的應力是斷釘發(fā)生的重要因素[16]。為避免術后斷釘,若TF較為嚴重,術中需盡量解剖復位并植骨融合,確保融合充分,術后避免早期負重活動[17]。為保證術中復位良好,術前需準確測量傷椎Cobb角及高度,術中恰當置釘,增加軸線撐開力,確保撐開復位充分[18]。為避免導致脊神經損傷,螺釘置入前及置入時需充分利用C型臂X線機,保證螺釘置入的準確性,避免穿破椎弓根內壁,保護神經根,避免損傷[19]。為避免過早進行強度過大運動,術后要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準確評估,為患者制定貼身康復方案,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20]。
總之,PTS治療TF可達到與傳統(tǒng)術式相同的目的,且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康復速度快等優(yōu)點。因兩種術式均存在并發(fā)癥,故術前需認真評估患者病情,分析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的各種因素,制定并實施相關措施,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加快患者康復。
作者貢獻聲明: 汪洋:資料搜集、論文撰寫、研究設計;李志虎:資料收集、文獻檢索、研究實施;袁冬梅、彭惠敏:術前評估、病例資料整理; 武林:資料收集;陳驥:研究實施、研究指導、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