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業(yè)
前幾日與兩位寫書法的朋友聊天,又談到臨帖的話題,老話重提,都認為寫書法必須臨帖,當問之為什么臨帖,如何臨帖?回答就五花八門了?!芭R帖就是要寫像”“要寫像,就必須用功”“臨帖就是寫其意,不用寫像”……臨帖真的是如此嗎?
余自幼習書,走過不少彎路,近10余年的臨帖,真、草、隸、篆諸體皆臨,功夫沒少下,收效甚微,不知所從。
200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首屆書法研究生班,得書壇諸大家親授,如夢初醒,方尋得門徑。古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此后多年的書法研習實踐,對臨帖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學習書法要臨帖是大家公認的,臨帖的目的又是什么?
我認為臨帖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兩點:
一是提高書寫者對書法美學的認知。能做字帖的書法,都是歷代經(jīng)典,舉世公認的范本,代表書法審美的正脈。甲骨文的率真,金文的古雅,小篆的唯美,漢隸的樸茂,皆是時代審美的縮影。通過長期臨帖,自然能提升對書法審美深層次的理解,對書法特有的美學概念體系抽絲剝繭,了然于胸,為以后書法創(chuàng)作奠定高標準的審美范式。
二是訓練駕馭毛筆的能力。臨帖實踐主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簡單把字寫像,寫像的背后是解決駕馭毛筆的能力,還原古人書寫的自然狀態(tài)。當你用毛筆在書寫過程中能準確表現(xiàn)字帖內(nèi)容,既有起、承、轉、合,濃、淡、干、濕,又可做到點畫精準、形神兼?zhèn)?,就說明你已成功駕馭了手中的毛筆,讓它成為得心應手的創(chuàng)作工具,進而按自己的審美書寫心中向往的墨跡。
這才是臨帖的目的和意義。
那么如何選帖、臨帖?
自隋唐以來,由于科舉制度的影響,學習書法無一例外從楷書啟蒙,書法無疑是通往仕途的必備技能,以至于歷代參與科舉的文人,都能寫一手類似統(tǒng)一標準的“館閣體”。而書法的藝術個性必然弱化,即使有書寫天賦之人,也要在政治規(guī)范的審美中書寫,為自己的仕途錦上添花。
當然,一旦邁過科舉門檻而踏入仕途的佼佼者們,隨著世俗人文的閱歷不同,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天賦諸元素的差異,遂形成了不同的審美格調(diào),左右書法的面目呈現(xiàn),或渾穆雄強,或典雅簡約,個性在自由書寫中得到釋放,形成自己的審美表達。加之在政壇、文壇的社會影響力,歷代精英們的墨跡也自然成為傳承的書法經(jīng)典,如我們熟知的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等。
張建業(yè)臨王羲之《遠宦帖》
前人學習書法,從楷書入手已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延續(xù)至今。近些年,對書法學習從何種書體入手有了不同的聲音。這是書法藝術與時俱進的必然。隨著鋼筆、圓珠筆、鉛筆的普及,毛筆漸漸失去了實用功能,原本在實用基礎上的藝術審美標準也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尤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的成立,更是讓書法藝術走上以視覺審美為主的層面,讓書法創(chuàng)作無限接近中國繪畫的審美理念,以視覺沖擊、筆墨質(zhì)量、個性創(chuàng)新作為評判一幅書法作品的重要參考。
因此,當書法作為藝術為主要學習目的時,培養(yǎng)學習者的興趣比傳統(tǒng)學書法的墨守成規(guī)更重要,有了興趣才有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對于年幼者,可以通過興趣發(fā)現(xiàn)書法藝術的天賦,為將來學業(yè)提供更多的選擇;對于成年人,讓興趣漸變成有益的愛好,讓生活增添些許文化藝術的色彩。興趣的產(chǎn)生,源于在學習過程中的些許成就的獲得,適當降低難度,讓陌生毛筆的手在簡單的操作中與之熟絡起來,變得輕松自如,并能書寫出超越以往的自己。
張建業(yè)篆書創(chuàng)作
張建業(yè)行書創(chuàng)作
孫過庭在《書譜》上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因此,初學者選帖宜平正為上,我對初學書法的學生主張從隸書入手,選隸書中規(guī)整平和的碑帖為范本,如《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等。此類碑帖筆畫勻稱、結構規(guī)矩,有裝飾美感,相對其他碑帖及楷書容易入手,學習效果明顯,更容易讓初學者接受。
選好帖后,就要臨帖了。臨帖包括精臨、背臨和意臨等。先說精臨。精臨就是盡可能寫像,仔細觀察,行筆要慢,就像初學舞蹈、武術練習基本功,每個動作可以慢,但要到位標準;動作熟練以后,再按要求做到急徐暢澀、收放自如,舞出神采、打出精神。書法用筆亦是如此,只有筆畫結構先寫到位,把毛筆用對。孫過庭《書譜》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這個意思。用筆熟練后,再講究用筆的節(jié)奏,還原古人書寫狀態(tài),強調(diào)書寫性,解決氣韻的問題。
臨帖切莫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要少而精。精臨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是理解筆墨性能的實踐體驗,如同力量訓練對于運動員一樣,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來是背臨。所謂背臨就是在精臨一段時間后,不再看一字寫一字,憑一眼的記憶,書寫字帖的內(nèi)容,目的是提高手、眼、腦的合作能力,檢驗對字帖的觀察、記憶程度,尤其注重與原帖神韻的相似,這是量變到質(zhì)變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節(jié)點。反復訓練,對照原帖加以改進,讓審美區(qū)域保持在較高水平。
在精臨、背臨一段時間后,控筆能力、書寫技巧比較熟練,有了一定的審美判斷,基本掌握所臨字帖的氣質(zhì)特點,對字帖的字法、章法、墨法了然于胸,有創(chuàng)作嘗試的沖動,這就是意臨。意臨是較高層次的臨習,不求形似,不拘泥于點畫位置,抓住意蘊精神,寫出自己對所臨字帖的理解。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也是意臨要達到的境界。
意臨的重要性還在于它是出帖的關鍵,只有在意臨的基礎上,方可融入更多的個人審美,形成自己的書寫狀態(tài),擺脫原帖對個體的束縛。
臨習不同書體、不同風格的字帖,都要經(jīng)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反復訓練。而后,個人因天賦、閱歷的不同,在審美取向上的差異,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既能自由書寫又在法度之中,方能水到渠成。
對于初學書法的成年人,我在教學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雖然成年人理解能力較強,但練習書法的時間相對少,如果按部就班去研習書法,沒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良好的初心很快被書法練習中的枯燥乏味消解掉。于是采用“以創(chuàng)代練”的方法,一段時間過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無論書寫技法,還是學習興趣都大大提升,印證了“以創(chuàng)代練”的可行性。
所謂“以創(chuàng)代練”,就是在所選擇字帖中,集字成句,如自己喜歡的四字成語等,按前面精臨的要求逐字練習,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有所收獲。在少數(shù)字的書寫中同樣可以體會用筆用墨的妙處,舉一反三,事半功倍,還可選出滿意的習作,裝裱成作品,補壁于居家及辦公之所,或贈送親朋,小有成就之感會油然而生。這種在文化藝術上從心的稍有付出與點滴回報,便會使內(nèi)心的自我價值得到認可,慢慢地讓書法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元素,甚至激活了自身的藝術天賦進而對書法做更深入的研究,也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
總之,在當下毛筆退出實用以后,以藝術為主線來學習書法,除了考書法專業(yè)的學生需要嚴格按高考大綱學習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個階段的狀態(tài)與個人的喜好關聯(lián)不大。除此以外,其余大多是從心之所好來學習的,沒有外來要求的裹挾。最初目的也相對簡單,無非是想提升自己的書寫水平,培養(yǎng)一種高雅的技藝來豐富自己的生活而已。但是,如果學書法的方法不妥,就會淺嘗輒止,錯過進入書法藝術正途的機會,體會不到筆墨氤氳滋養(yǎng)中的愉悅,有的還會轉向江湖書法的俗道,拉低了自身原有的品位格調(diào),更是得不償失,臨帖的重要性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