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議論文,也是馬南邨先生針對大眾對陶淵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寫的一篇雜文。雜文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點難度,雖然已經(jīng)學過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但是要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依然具有挑戰(zhàn)性。
為了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滋有味”,調動學生學習本文的熱情,我大膽地將思維導圖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在這過程中,學生充分活動,積極展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教學效果不錯。
一、溫故知新
讀書有千般樂趣,萬種讀法。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新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
課前我們已經(jīng)預習過課文,本文作者馬南邨,原名鄧拓,本文選自《燕山夜話》,是一篇雜文。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雜文,記得嗎?是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知道雜文就是議論文,一般采用駁論的方式進行論證,先駁后立。那篇文章的論證思路記得嗎?樹靶子,打靶子,最后確立自己的觀點。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雜文的有關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好奇心,更好地促進本課的學習。
二、解題入文
1.什么是不求甚解?字面意思是不追求深刻的理解。只求懂個大概,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和“淺嘗輒止”差不多,是個貶義詞。因此一般人對他的態(tài)度是: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在文中畫出來。
2.“不求甚解”本意是什么,是誰說的?(陶淵明)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有云: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學生齊讀)
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屬褒義。
看來大眾對“不求甚解”的理解只抓住前一句,而丟了后一句,斷章取義了。
【設計意圖】從解題入手,引導學生全面認識“不求甚解”,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打下基礎。
三、讀課文找觀點
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用直線畫出作者對“不求甚解”的看法。
預設:第一段: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針對一般人對不求甚解的誤解,作者提出了反駁。這句話太長,我們概括一下:我們不能盲目反對不求甚解??磥聿磺笊踅馐怯泻锰幍模闹兄v了什么事情我們可以不求甚解呢?讀書。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作者認為我們要虛心學習陶淵明的“不求甚解”的方法。
第四段:“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一、虛心。二、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第八段: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什么叫“未曉處且放過”?不明白的放過,和第七段的一句話“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一個意思,這里說的就是要有“全局觀”。
我們來看一下(投影,學生朗讀),我們用一句話概括出本文的觀點。
預設:我們讀書是可以“不求甚解”的(板書,如圖1,書的形狀課前已經(jīng)在黑板上畫好)要做到虛心,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要有全局觀,重要的書要反復讀。
有關讀書的觀點,尾段還提到了“重要的書反復閱讀”。
【設計意圖】通過畫出作者對“不求甚解”的看法,來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熟悉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讀書觀。對中心論點的概括,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提取能力,為下面繪制思維導圖做準備。
四、畫導圖明思路
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今天,我們用思維導圖來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之前學習新課,復習名著時,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思維導圖的繪制?,F(xiàn)在我們通過一則微課復習一下。(投影)
我們來理一理,繪制思維導圖首先要明確中央關鍵詞,對于一篇議論文來說,中央關鍵詞就是中心論點,由中心論點向外輻射關聯(lián)項,比如分論點,由分論點再輻射關聯(lián)項,比如論證方法[1]。對于一篇駁論文,咱們要理清哪些部分是駁,哪些部分是立。反駁的是對方的論點、論據(jù)還是論證,確立觀點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這些都要在導圖上體現(xiàn)出來。
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將本文的論證思路和論證過程呈現(xiàn)出來,開始。
建議:做好分工,一個人主筆,一個人找觀點,一個人找論證方法等。
各小組派代表展示繪制的思維導圖,并據(jù)圖講解本文的論證過程。
牛子涵:同學們好,這篇駁論文先駁后立,所以我們組先畫了駁,在駁的基礎上再畫了立的部分。在駁的部分,作者樹起人們盲目反對不求甚解的靶子,再用通過引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將其擊垮。
之后解釋了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再舉普列夫諾夫以及諸葛亮讀書的事例進行論證,為了避免讀者對“不求甚解”產(chǎn)生誤解,又補充論證,全面解釋了不求甚解的含義。最后總結強調重要的書需反復閱讀。
吳雅玲:同學們好,這是我們小組同學所創(chuàng)作的思維導圖,因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它的特點就是先駁后立,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古代征戰(zhàn)沙場的士兵,于是進行如下創(chuàng)作。
先看左邊的稻草人,這就是戰(zhàn)士所要擊打的敵人,也是本文作者要駁斥的論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是以出處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也就是圖中的劍)來駁斥的。中央的戰(zhàn)士他守護自己的觀點:讀書可以不求甚解。用盾牌作為保護自己的有力武器,也就是文中作者的舉例論證,補充論證來詮釋不求甚解的含義。
嚴楠:同學們好,我們組的這幅思維導圖的主體是將軍在引弓射箭,這個圓心上就是對方的觀點,將軍射箭打靶心(通過引用出處《五柳先生傳》進行駁斥),這是“駁”的內容。將軍的鎧甲上就是“立”,“立”的部分,作者提出了對“不求甚解”含義的理解——虛心和前后貫通。接著舉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進行對比論證,隨后又用了補充論證,全面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最后總結強調:重要的書要常常反復閱讀。
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繪制、展示,我們對本文的論證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我們來總結一下,本文先提出對方觀點(樹靶子)。接著從出處入手(引出處),說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進行反駁。然后解釋了“不求甚解”的含義(釋含義)。接下來列舉事例來證明觀點(舉事例),再補充論證,全面解釋了不求甚解的含義(作補充)。最后得出結論:重要的書要常常反復閱讀(結上文)。(板書)如圖1
本文針對大眾對“不求甚解”的誤解,先駁后立(板書),層層鋪墊,逐步確立觀點,指出正確的讀書方法,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體現(xiàn)了《燕山夜話》“因時而著,有感而發(fā)”的特點。人們這樣評價它“燕山多劍鋒,夜話少柔情”[2]。(投影)
【設計意圖】關于思維導圖說明
1.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本課突破了傳統(tǒng)議論文教學的抓論點、找論據(jù)、明方法的模式,別出心裁地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理清本文層層鋪墊、遞進式論證的思路。學生在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積極性高,參與度高,小組成員合作度高,并且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告別了議論文枯燥難學的現(xiàn)狀,讓學生感受到議論文學習前所未有的趣味性,語文學習的“有滋有味”。
2.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將本文的論證思路以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對本文先駁后立的論證思路有了更清晰、深刻的印象。制作過程中,明確中央關鍵詞后,向外輻射關聯(lián)項(對分論點的尋找中),以及對論證方法的辨析,體會到了議論文結構嚴謹?shù)奶攸c,明白了議論要用證據(jù)以理服人,也為高中書寫議論文奠定了基礎。
3.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思維導圖的展示、講解,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意識,鍛煉了他們的膽量,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大部分學生能清楚、連貫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五、析語言 感柔情
本文語言親切自然,作者像是和我們促膝談心一樣。
請同學們品讀課文,于字里行間處感受作者的“柔情夜話”。(投影)
預設:“我們”顯得親切,感覺作者是和我們一起的,拉近了我們和讀者的距離。
“不盡然”雖表示反對,但留有余地,語氣委婉。
“何苦來呢”口語化的語言,如話家常,使人讀起來倍感親切。
“哩”接地氣,不像是寫文章,像是和我們聊天。
看來雜文語言可犀利可親切,寫作動機決定寫作風格。本文作者要引導讀者學會讀書,因此作者娓娓道來,平易親切。
【設計意圖】閱讀文本離不開它的語言,本文語言與一般雜文不同,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品讀,明白了語言風格取決于寫作動機。同時也感受到馬南邨先生對讀者的關懷之情。
六、學說理 聯(lián)實際
本文作者舊詞翻新意,運用求異思維,給“不求甚解”正本清源,讓我們受益匪淺。
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 任選一個詞語(離經(jīng)叛道、開卷有益)進行辯證分析,先駁后立,舊詞新解。
為了使大家表達更有條理,建議大家用“一般人以為”“而我覺得”“因為”句式。
一般人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而我覺得不能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
因為對于讀書,不求甚解實在是個不錯的方法,如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陸象山也說過“讀書且平平,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預設:離經(jīng)叛道:一般人認為,離經(jīng)叛道是難以接受的。而我覺得離經(jīng)叛道是追求個性自由,擺脫社會枷鎖的表現(xiàn)。
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人渴望做卻又不敢做的事。哥白尼違反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地心說”,離經(jīng)叛道地提出了“日心說”,推動了科學的進步。陳勝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離經(jīng)叛道的口號,獲得百姓的支持,點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第一把火。
開卷有益:一般人認為,開卷有益是很有道理的。而我覺得如果盲目開卷,未必有益。
因為,如果這個“卷”是武俠、言情、魔幻之類小說,會影響學習成績的。冰心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可以看出冰心對選好書的重視。
【設計意圖】關于求異思維說明
1.本課旨在提高學生思辨的能力,將議論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使其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成為一個有理想會思考的大寫的人。
2.在對“離經(jīng)叛道”“開卷有益”的理解上,學生侃侃而談,論據(jù)充分,論證方法得當。尤其是對“離經(jīng)叛道”的理解,吳雅玲先駁后立,先講道理反駁一般人的看法,隨后用了課本中學過的陳勝揭竿而起的事例,很好的證明了離經(jīng)叛道之人也為人民帶來了希望,推動了社會向前發(fā)展。由此可見,經(jīng)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思辨,會求異,會判斷,會批判,樂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實現(xiàn)了本單元的目標:閱讀時,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思辨的方法;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
3.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出發(fā),學習先駁后立的寫法,運用求異思維觀照自己的人生。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七、本課小結
學完本課,你有哪些收獲?
學習本文,不僅學習作者先駁后立的寫作方法,更要學習作者的求異、求證的思想。這是老師的體會,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 感
不求甚解且讀書,領略要旨為妙招。
先駁后立思路清,燕山夜話見識高。
多讀多悟多求證,思維導圖領風騷。
有滋有味學語文,啟明學子樹新標。
參考文獻:
[1]王麗琴.論思維導圖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2021(21).
[2]陳恒舒.想起了《不求甚解》[J].語文學習,2020(10).
干亦晨,江蘇省清江中學教師。
397550058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