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燕 吳曄
歷史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不在于歷史所導致的結果,而在于每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其展現(xiàn)的歷史故事的生命力?!短泼骰省罚ㄐ滦浅霭嫔?016年版),全書分五部分共四十一個章節(jié),歷史學者蒙曼以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為主線,勾勒出了唐朝在李隆基的帶領下,攀登歷史巔峰,走向開元盛世、物華天寶,又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由盛而衰的歷史故事。
充滿生命張力的李隆基形象
李隆基生動的人物形象體現(xiàn)在遵循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李隆基執(zhí)政早期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也有過晚年的聲色犬馬,造成了安史之亂。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反差,才讓我們較為全面地認識到李隆基的人物形象。
作為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李隆基生于帝王之家,本應無憂無慮、錦衣玉食,但他卻出生在父系凋零、祖母武則天收緊權力稱帝的時期。武則天殺掉二兒子李賢,廢掉三兒子中宗李顯,改立四兒子李旦當皇帝,李隆基作為李旦的兒子,成為沒有實權的皇帝的兒子。因父輩的權力動蕩,李隆基3歲封為楚王,后被降為臨淄王,后又被任命為衛(wèi)尉少卿、潞州別駕。早時飽嘗憂患,有宮廷斗爭的背景和經(jīng)驗,且在政治漩渦下成長起來的李隆基踏上潞州之行后,積極投身政治,結交英雄,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再次返回長安的李隆基,沿用在潞州所得的政治經(jīng)驗,廣泛結交中下級官員、萬騎將士以及方外之士,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組織集團,在與韋后、太平公主和其父李旦的權力斗爭中順利登上太子之位,并在27歲時登基稱帝,于29歲結束長達一年多的二元政治局面,成為大權在握的真皇帝。
李隆基生命的張力還體現(xiàn)在他對事物的追求。他追求成為明君、開創(chuàng)盛世,在早期執(zhí)政期間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克己復禮。有著長期政治磨礪經(jīng)驗的李隆基,練就了冷靜的頭腦和縝密的思維,他深刻地明白“打江山”固然需要功臣的奇謀密計,但“守江山”則需要那些遵守政治道德和政治規(guī)范的能臣。于是,這個29歲的年輕皇帝選中了具有成熟政治家風范的63歲的姚崇為宰相。他追求享樂,則賞名花、寵后宮?!笆窠淌裆角啵ブ鞒耗呵?。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薄吧细F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币蕴泼骰世盥』唾F妃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在元代白樸的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他縱情聲色、荒廢政務;他又多情,與楊貴妃一同譜寫了一個又一個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明君治國、開創(chuàng)盛世的共性特征
勵精圖治、志存高遠。無論是唐玄宗李隆基還是其他在歷史上開創(chuàng)過盛世、建立過不朽功勛的君王,在這一點上,無疑是相同的。正因為心懷遠大理想,才能為治國理政保持無盡的熱忱并愿意為之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克制自己懈怠的情緒或者享樂的欲望,并且矢志不渝。
可以說,勵精圖治既是目標也是手段,而志存高遠則是無窮無盡的動力?!短屏洹方y(tǒng)計顯示,開元年間與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國家超過七十個,足見中國當時的國際地位之高。再者,據(jù)現(xiàn)代研究者估計,唐朝時期的人口數(shù)量在7000萬至9000萬之間,而整個歐洲人口總和到14世紀僅超過8000萬,足以見到唐朝國力之強盛。
選賢任能、不拘一格。開元年間,李隆基接連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才為宰相,并且用人不疑,為開元盛世打下堅實基礎。唐玄宗任用姚崇,在主政時期信任其政治才干,創(chuàng)造條件讓其不受掣肘,使其充分施展才華。
《資治通鑒》記載,“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泵恳粋€盛世,都必定有一個明君和一群賢臣,上下同心,方成大業(yè)。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莫不如此。所以說,主明臣賢,盛世自古如此。
虛懷納諫、從諫如流。據(jù)吳兢《開元升平源》記載,玄宗采納了姚崇的施政綱領“十事要說”,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為加強皇權穩(wěn)定政局,不允許非正統(tǒng)政治勢力參與朝政,結束酷吏政治,實施仁政;整頓吏治,尊重大臣,賞罰分明;關注民生,減少軍費開支,禁止正常賦稅以外的獻貢,減輕百姓負擔。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明君之所以明,昏君之所以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可以做到虛心納諫。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虛心納諫體現(xiàn)了一個君主謙遜、求真、務實的執(zhí)政態(tài)度,有容人的雅量,有用人的胸懷,有改錯的決心。
克制欲望、勤儉節(jié)約?!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話很好地總結了國家和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勤儉。追求享樂,在日復一日的窮奢極欲之后,消磨掉了遠大的追求,消磨掉了虛心納諫的耐心和胸懷,最終由明變昏,被物欲所控制。司馬氏建立西晉,短短數(shù)十年便亡國,造成了五胡亂中華的慘劇;秦二世而亡,六國相繼復立,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與奢侈有較大的關系。
而縱觀歷史,歷代明主未有不節(jié)儉者。節(jié)儉不僅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對于君王而言,更是對自己享樂欲望的一種克制,是用追求權力來抑制其他欲望的手段,也唯有如此,君王才能成就一番偉業(yè)。
由勤到怠的自然規(guī)律和歷史規(guī)律
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到天寶末年唐朝人口數(shù)字達到5288萬,而武則天統(tǒng)治結束時期的人口是3700多萬,唐玄宗時期的人口總數(shù)達到唐朝的最高點。唐朝采取租庸調制,按人口數(shù)量納稅;利用隋唐大運河調運糧食、用“和糴法”購買儲備余糧。經(jīng)濟繁榮和社會生活富足使得社會犯罪率降低、邊防兵力充足、百姓安居樂業(yè),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和平的盛況。歷史學家認為,開元天寶年間的繁榮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擬的,是繼漢武帝之后,中國古代社會的第二次繁榮。
唐玄宗執(zhí)政前期勵精圖治,而后期變得有所懈怠,遠不如前期勤奮的君王比比皆是,甚至不乏被后世稱為明主的君王,諸如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等。其實這樣的歷史規(guī)律,是人性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最終轉化為歷史的結果,演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事件。人性的自然規(guī)律與歷史規(guī)律互為表里,由人性的自然規(guī)律可以演變?yōu)闅v史規(guī)律,由歷史規(guī)律可以總結濃縮成人性的自然規(guī)律。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而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規(guī)律正是由人性的自然規(guī)律所總結出來的。
其實李隆基統(tǒng)治的開元時期長達二十余年,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能始終如一、較為勤勉地治理國家實屬難能可貴。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的二十多年里,出現(xiàn)了統(tǒng)治后期不如前期的問題。古代君王在其統(tǒng)治期內(nèi)存在后期不如前期的問題,這也可能是統(tǒng)治者人性規(guī)律使然。而一個朝代內(nèi)也往往出現(xiàn)開國君主遠勝于末代君主的情況,這是歷史慣性即歷史規(guī)律。這些問題情況的發(fā)生,其實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即統(tǒng)治者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是否決心去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開元后期到天寶年間,政治、社會層面都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問題,唐玄宗本人“倦于萬機”,宰相顧權保位;統(tǒng)治階層攀比現(xiàn)象蔚然成風,奢侈腐化現(xiàn)象嚴重;社會差距拉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薄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到天寶十三年(754),年近70歲的唐玄宗已經(jīng)在位四十多年,高力士說:“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向來雷厲風行的唐玄宗卻失去了銳氣,“上默然”。
一個朝代建立之初往往建立了符合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時間流逝,這些政治和社會制度越來越不能適應后期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最終或以農(nóng)民起義的形式,或以內(nèi)部叛亂的形式,導致矛盾的集中爆發(fā),從而斷送一個王朝或者使一個王朝由盛而衰。竊以為,要想解決好這樣的問題,必須要有足夠能力和決心的統(tǒng)治者在恰當?shù)臅r機出現(xiàn),對政治和社會制度進行改良,建立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制度。
從唐王朝的開放胸懷看國家發(fā)展規(guī)律
本書認為唐朝走向衰退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外重內(nèi)輕的軍事布局;二是藩鎮(zhèn)掌握地方行政權;三是大量任用胡人為將。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兵力主要集中在首都附近,內(nèi)重外輕,舉四方之力不敵關中。到唐玄宗時期府兵制瓦解,依靠節(jié)度使率軍駐守邊疆。且唐玄宗違背了節(jié)度使“不久任、不兼統(tǒng)、不遙領”的規(guī)定,而胡人對中國文化的忠君思想沒有較為直觀的感受,最終埋下了叛亂的思想禍端。
其實無論是任用漢人為將,還是任用胡人為將,僅僅依靠情感認同和思想約束恐怕遠遠不夠,更為關鍵的還是制度約束。這并不是否定情感思想的作用,而是說制度約束本身就要顯得牢靠一些。只有建立符合實際的政治軍事制度才能避免發(fā)生這樣的問題,要從制度上規(guī)避風險,而不是依靠情感維系安全。
書中提到盛唐時期,朝廷大膽任用胡人為將為官,并且在都城長安居住的外國人的比例達到了很高的程度。開放的唐朝,歡迎各族人民。根據(jù)《舊唐書·西戎傳》中記載,在開元初年,大食派遣使者前來,“進馬及寶鈿帶等方物。其使謁見,唯平立、不拜,憲司欲糾之。”中書令張說奏曰:“‘大食殊俗,慕義遠來,不可置罪。’上特許之”。唐朝時期,引進各方文化。玄宗時期,唐朝接納東亞各國留學生、學問僧學習大唐文化;且走出國門傳播文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鑒真東渡。唐人開放的視野胸懷,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白怨沤再F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李世民如是說?!爸T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唐律》中對涉外相關案件做具體規(guī)定。正像書中所提到的世界主義和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所提到的外向型帝國,吸收各民族文化之所長,任用各民族之賢才,兼容并蓄,促進自身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的發(fā)展。
開放是人類社會交往所需要的條件。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在唐朝到達鼎盛時期,從長安到地中海地區(qū),綿延千里。隨著物質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通過絲綢之路進行貿(mào)易往來的物品逐漸豐富起來,絲綢、瓷器、指南針以及造紙術等也逐漸傳入周邊國家,沿線國家的畜牧文化也融入中原文化。自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國的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nèi)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nèi)外聯(lián)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同時為“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就業(yè)崗位,打造“命運共同體”,極大地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馬克思說:“‘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讀史明智,明智,就是總結前人的教訓,總結歷史規(guī)律,從而為今人提供借鑒。歷史經(jīng)驗完全可以為我們的日常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比如幫我們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工作、虛心接受批評、克制欲望等,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但是實質都是一樣的。塞繆爾·早川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語言編織而成的世界里,每時每刻都會受到我們自己聽到、看到和使用的語言的影響,并會被無意中對語言所下的臆斷所支配?!痹谖覀兇蠖鄶?shù)的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對某些事物隨意作出評價的習慣。只有對人的社會屬性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理解書中唐玄宗這些追求,其實都反映了李隆基旺盛的精力和透過書卷的張力。在閱讀中,去再現(xiàn)、理解和詮釋歷史人物,突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評價標準與其進行對話,客觀理解人物形象,感受歷史人物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黃仁宇.中國大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3]塞繆爾·早川.語言學的邀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楊金國.唐宋時期關涉李楊題材小說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3.
[5]王昕.論再現(xiàn)模式電視歷史劇的史詩性[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1):74-77.
[6]高淮生.關于文學經(jīng)典影視改編的人文精神建構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8(14):60-61.
[7]杜云輝.從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看其在文學中的主題表現(xiàn)[J].作家,2008(04):136-137.
[8]朱雯婷.《長生殿》與《楊貴妃》中唐明皇形象的比較研究[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10):93-95.
[9]華強.如何“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兼評當前影視歷史人物的塑造[J].探索與爭鳴,2003(10):8-10.
[10]姜伯勤.盛唐氣象:一個開放的時代[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8-10+189.
[11]張祖群.試論影視旅游的文化空間——以《大唐芙蓉園》和《唐明皇》為例[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6):688-692.
10995017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