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爽
古詩詞的意象是承載著文人情感的具體物象,傳承千年,滋養(yǎng)精神。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王維的《使至塞上》、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是以“雁”為意象傳情的。雁過雖無痕,怎奈人有意,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們的故鄉(xiāng)情、家國情吧!
“雁”寄故鄉(xiāng)情思
唐開元年間,北方詩人王灣常往來于吳楚之間,寫下歌詠江南美景的詩作數(shù)篇。《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之一?!翱吐非嗌酵?,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江南山水多姿嫵媚,卻終究抵不過一抹愁緒涌上心頭,王灣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作為全詩的結(jié)尾,是希望初春時節(jié)北歸的大雁能將自己深深的思念捎到家人手中。
依舊是唐開元年間,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軍隊,朝廷派王維出使慰問、探訪軍情。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說辭,實際上是王維被排擠出局。王維在漫長途中寫下這首《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p>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由景傳情,王維認為自己像無根無依的蓬草一樣飄出漢界,像歸雁一樣飛入北方的天空。此詩精妙之處在于對照,“蓬草”是自喻,“歸雁”也是自喻,何其悲涼!歸雁飛回舊巢育雛,王維卻不如歸雁有家可回,內(nèi)心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甚了。
轉(zhuǎn)眼間來到唐末,恃才放曠的詩人溫庭筠因敢于直言、譏諷權(quán)貴而不得志。溫庭筠年近半百之時任縣尉,離開久居之地杜陵,心生眷戀故土之情,便寫下《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在前晚投宿商山,夢見杜陵已春江水暖,一群野雁在池中嬉戲,與晨起眼前景色形成鮮明對比,于是寫下“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杜陵萬物復(fù)蘇,欣欣向榮,而商山槲葉飄零,鋪滿荒路,枳花慘淡,映照白墻。溫庭筠心中徒增對家鄉(xiāng)的思戀,只能借詩撫慰憂傷。
“雁”遞家國情愫
我們的鏡頭依舊投轉(zhuǎn)到唐代,乾元年間正值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發(fā)兵南下,攻陷河南。杜甫的弟弟們分散于此,因戰(zhàn)事阻隔而音信全無。杜甫為他們的安危擔(dān)憂,為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狀傷神,《月夜憶舍弟》就寫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描繪了戍樓上的更鼓斷絕人行,邊塞秋夜傳來孤雁哀鳴的蕭索情景。杜甫睹物傷懷,雁聲回蕩耳畔,久不能眠。他思念至親,更擔(dān)憂國家的前途,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的家國情懷為詩句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
唐朝光華流轉(zhuǎn),宋代文人競相登場。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派往西北前線,承擔(dān)戍守邊疆的重任。當時,北宋和西夏處于軍事對峙狀態(tài),《漁家傲·秋思》就寫于那個兵器雖冷,但熱血沸騰的年代。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由“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心底的那份柔軟,邊塞風(fēng)景之“異”沒讓大雁有稍作停留的打算,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然而,戍守邊關(guān)的將士依舊堅守,我想范仲淹此時應(yīng)是同情他們的吧?這不僅是邊塞圖景的刻畫,更是邊塞將士的贊歌。范仲淹希望飛往衡陽的大雁能帶回思念,期盼早日平定戰(zhàn)事、國泰民安。
“雁過無痕人有意”,無論是“雁”傳故鄉(xiāng)情思,還是“雁”遞家國情愫,雁——自古就被視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全”的靈物,作為詩詞的使者,一直在傳遞、延續(xù)著人類真摯的情感和赤誠的心愿。
群文鏈接
請同學(xué)們課后仔細閱讀盧綸的《塞下曲》、劉禹錫的《秋風(fēng)引》、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分析其中涉及“雁”意象的詩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體會古代文人的真情。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三十七中學(xué))
3446501026512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提升版2022年3期